有这样一群生物,不管走到那里都带着一对强壮的大钳子,还喜欢将自己那毒刺的尾巴竖立起来,看起来很威风,很凶恶。但是,它们还是比较“善良”的,只要你不招惹它们,它们也不会主动攻击你,整天摆出一副霸道的样子,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它们是谁?它们就是天生带着钳子的动物——蝎子。
明星名片:
蝎子属于一种十分古老的陆地动物,常常竖立着带有毒刺的为尾巴,晃动着一对强壮的大钳子。虽然蝎子看起来很凶恶,但实际上,它还是比较喜欢和平的。除非遇到危险,否则,它一般是不会主动攻击的。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喜欢黑暗,害怕光芒,喜欢安静而讨厌活动,并且,它们喜欢群居生活,但是,群居的密度过大的时候就会相互残杀。
成年蝎子的外形,就好像是一把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成年蝎子的体长大约为50~60毫米,身体分节比较明显,由头胸部与腹部组成,身体的颜色为黄褐色,腹面以及附肢的颜色比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比较深。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的,背面上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的中央部位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与有附肢6对,第一对是有帮助饮食的整肢,第二对是又长又粗,形状与蟹螯相似的角须,具有捕食、触觉以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是步足。
蝎子的嘴巴位于其腹面前腔的底部。前腹部由7节组成,比较宽。后腹部是很容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以及一个尾刺组成。在第一节上,有一个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雌蝎可以从生殖孔内产出小蝎子,而雄蝎可以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以便与母蝎的生殖孔相交。雄蝎的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也就是说,雄蝎一生当中只能进行两次交配。雌蝎交配1次,就可以连续生育4年,直到它们的寿命结束为止。
蝎子是如何求偶的呢?东亚钳蝎雄性大多在6~7月份之间寻找雌性,找到之后,就会用触肢将雌蝎拉到一个僻静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住雌蝎的钳,雌雄蝎子头对头,拖来拖去。这种求偶行为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然后,雄蝎的生殖孔内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接着,雄蝎将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在雄蝎的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为受到雌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受精子之后,可以连续产仔3~5年。
蝎子属于卵胎生或者胎生。卵胎生的种类的卵较大,是端黄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没有卵黄,行完全均等卵裂。因为种类不同,其发育的时间为数月甚至1年多,每次产6~90个幼崽不等。幼崽出生之后,立即爬上母亲的背部,直到脱一次皮之后,才陆续地离开母亲的背部而独立生活。蝎子的生命通常为8年左右。
蝎子完全属于肉食性动物,常以无脊椎动物,比如,蜘蛛、小蜈蚣、蟋蟀、多种昆虫的幼虫与若虫等为食。它们的没有耳朵,视力也几乎为零,但是,对振动十分敏感。蝎子的钳子上长满了细毛,它们能够感应到空气中任何轻微的振动。因此,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
蝎子在取食的时候,先会用触肢夹住捕获的猎物,然后,举起后腹部(蝎尾),向身体前方弯曲,用毒针螫刺。这个时候,毒腺外面的肌肉开始收缩,毒液就会从毒针的开孔流出来。大多数蝎子的毒素可以将昆虫杀死,但是,对人类而言却没有致命的危险,只会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子用自己的螯肢将食物慢慢地撕开,先吸食猎物体内的体液,然后,再吐出消化液,将猎物的组织在体外消化之后,再吸入自己的体内。通常来说,蝎子的进食的速度十分慢。
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欢潮但却害怕湿,喜欢黑暗且惧怕强光的刺激。喜欢群居式生活,喜好安静不喜欢活动,并且有认识窝与群的习性,大多数蝎子在固定的窝穴中结伴而居。通常,在一个大群蝎窝当中,都会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它们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的事情。但时,如果不是同一个窝里的蝎子,相遇之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蝎子具有冬眠的习性,大约在每年4月下旬的时候,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的时候,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有6个月左右出来活动。在一天之中,蝎子大多会在太阳下山之后,晚上8点~11点之间出来活动,到第二天凌晨2~3点钟的时候,便回到洞穴休息。当然了,这种活动规律通常是在温暖无风且地面干燥的夜晚实行,而在有风的天气,它们就很少出来活动了。
蝎子虽然属于变温动物,但是,它们具有极强的耐热与耐寒能力。外界的气温在40℃至零下5℃,蝎子都能够生存。天气的温度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的时候,蝎子就不大出来活动了。当气温低于20℃的时候,蝎子也很少出来活动。当气温为25~39℃之间的时候,对蝎子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当气温为35~39℃的时候,蝎子最为活跃,其生长发育也会随之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是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当温度超过41℃之后,蝎子体内的水分就会被蒸发,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够及时地降温或者及时地补充水分,那么,蝎子很容易会因为脱水而死亡。当外界温度超过43℃的时候,蝎子很快就会死亡。所以,如果长久地干旱的话,蝎子就会钻到地下湿润的地方躲藏、隐蔽起来。
蝎子虽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是,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升其消化的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并且,这对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也是有很大好处的。根据观察发现,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而对强光则有负趋势,但是,它们最喜欢的活动光束是比较弱的绿色光。
此外,蝎子对各种各样强烈的气味,比如,汽油、煤油、油漆、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化肥、农药、生石灰等有着强烈的回避性。由此可见,它们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而且,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的伤害很大,有的时候,甚至能够致其死亡。
蝎子大多生活在片状岩石杂以泥土的山坡,干湿适度、植被稀疏的地方,也有一部分生活在荒凉的沙漠。它们居住在天然的缝隙或者洞穴当内,但是也能够使用前3对步足进行挖洞。蝎子的视觉迟钝。行走的时候,尾巴平展,只有尾节向上卷起。静止的时候,整个尾部卷起来,尾节折叠在前体部第5节的背面,毒针的前端直指前方。它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尾部会使劲向后弹,作刺吻状。沙漠蝎能够适应极为干旱的环境,有很多营穴居生活,但是,在外界温度高达45~47℃的时候,就会死去。沙漠蝎体内的水分从体表蒸发量很低,在25℃的时候,每小时仅仅只有0.01%的水损失。有的蝎子,不时地从地面上抬起身体,使体下的空气流动,这样做,可以避免体温过分升高与干燥。
当蝎子的种群密度比较地或者正好适宜的时候,所有的个体都有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个体之间多会和睦相处。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母蝎的护仔行为,小蝎子从母体产出之后,都会爬到母亲的背上寻求保护。这个时候,母蝎担负着保护小蝎子的责任,时刻保持着较高的警惕,以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与此同时,小蝎子之间也能够友好地相处,顺从母亲的管理与保护,几乎不会出现强行挣脱保护的现象。也就是或,当蝎群密度适宜的时候,群体内所有个体之间,都能够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在出去捕猎的时候,也是也各自为战,互不相扰。特别是在早春、晚秋以及冬蛰期间,因为蝎子的活动性降低,所以,发生冲突的机会就更小了,这对蝎群的稳定有很积极的作用。
然而,当蝎群的密度过大,食物供应减少,活动空间狭小,栖居环境发生紧张的时候,就会立即引起种群的自疏作用,也就是通过种群内部的相互制约作用,来使种群的密度降低,最后再重新达成一种新的平衡。比如说,在蝎群内发生的同类相残现象。所谓互相残杀现象,则主要表现为大蝎子以小蝎子为食,强壮的蝎子以体弱的蝎子为食物以及正常蝎吃那些正在蜕皮中的蝎等,严重的时候,甚至还会发生母蝎残忍地吃它们刚刚出生的孩子。
另外,当蝎群的密度过大的时候,将会对蝎群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一,使得蝎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拥挤碰撞,这样,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蜕皮生长,而且还会影响取食增重,导致其生长发育速度减缓;第二,在母蝎繁殖期间,严重地影响着母蝎的情绪,致使受精、胚胎发育以及产仔过程受到干扰,因而造成死胎、死仔,繁殖率大大降低;第三,因为蝎群密度的过大,将会造成食物短缺,并且,引发取食过程中的竞争、殴斗等现象,这对于蝎子的正常生长与发育也是相当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