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营养治疗代谢病一般是指由于中间代谢某个环节障碍为主所致的疾病。在代谢过程中,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均有一定的需要量、允许量和耐受量,所需营养物质的量增多和减少,或比例不当时,可致营养疾病。营养疾病和代谢疾病关系密切,往往并存、彼此影响,如糖尿病为代谢疾病,常伴随蛋白质和能量的缺乏;维生素D缺乏症属营养疾病,但常表现为钙磷代谢失常。祖国医学对营养病和代谢疾病早有记载,例如对糖尿病、脚气病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均有论述,并提出很有实用价值的食饵疗法,不少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原发性营养缺乏病已很少见,但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营养缺乏仍属常见,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营养不良的现象亦还少量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因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所致的疾病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不少见。本章只对临床较为多见的代谢和营养疾病的营养治疗作一简介。
第一节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中医对糖尿病早有认识,早在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就有论述,属“消渴病”的范畴。
糖尿病属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人数逐年上升,继美国、印度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发病数的第三大国。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为6.4%;中小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我国糖尿病防治呈现的“三高三低”的现象更令人担忧。所谓三高是指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发症发病率高、并发症治疗费用比例高;三低是指知晓率低、诊断治疗率低和控制达标率低。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以每天不低于16000人的速度增长,累计到现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已高达至少有6000万,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五分之一。但是知晓率仅为30%~40%,诊断率不足40%,控制达标率更是低于20%,而且在已经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也不足30%,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严重。据海南省人民医院调查发现,近几年该院每年接诊糖尿病患者以约30%的速度增长,发病逐渐年青化,特别是30~45岁的中青年发病增长速度最快。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估计,中国大约有一亿人的血糖不正常,其中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为6000万左右,其中每年有10%即600万人将转换为糖尿病。因此,我国每天新增糖尿病人超过1.6万,而且越来越年青化。因此,我国糖尿病防治现状的严峻形势极待改变。WHO报告,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正在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五大杀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一直被认为是由于吃得太好引起的“富贵病”。其实不然,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贫困人群更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全世界20年之内所有糖尿病患者中有80%都是居住在中低收入国家的人们,我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0%的糖尿病患者来自低收入家庭。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唯一病因所致的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体内胰岛素生物活性或其效应绝对或相对不足是引起糖尿病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血糖的发生是由于葡萄糖在肝、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减少以及肝糖输出增多所引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为糖尿病。在糖尿病发病前,相当人群有糖耐受量降低的表现。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发生糖尿病较不肥胖者至少增加2倍,在发达国家,80%~90%的Ⅱ型糖尿病人发生糖尿病时是肥胖的,我国的一项调查发现,BMI>27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是BMI<24者的4倍。由于肥胖患者的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影响了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合成,所以肥胖者易患糖尿病,而且肥胖时间越长,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腹部肥胖的人比全身肥胖的人更易得糖尿病。中国人倾向于发生腹型肥胖,所以在全身不是太胖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与肥胖相关的糖尿病。
另外,中国人是Ⅱ型糖尿病的易感人群,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热量摄取过多、体力活动过少,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下来,因而肥胖的人越来越多,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就逐年上升。
二、主要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血糖及尿糖增高。但现在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丧失这一特征。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多方面的,呈慢性发作、进行性加重,病变逐渐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大血管病变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年青,病情也进展较快,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
2.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最为重要。尿检查就可以发现早期的肾损害,微量的蛋白尿作为糖尿病患者肾病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全世界超过4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尿液中蛋白排泄异常(微量白蛋白尿),这是肾脏损害的早期症状,也显示着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高。微量的蛋白尿常不伴任何病人可察觉的症状,但由于微量白蛋白尿伴随着肾和心血管系统的重大风险,所以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所有非糖尿病性高血压和糖尿病人都要检测微量尿蛋白,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病人每年要检查尿微量蛋白。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成为欧美各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在我国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占49%~58%,近年来,这个比例仍不断上升。多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病变初期,眼部一般无明显症状,而当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等症状时,视网膜病变已经到了Ⅳ期或Ⅴ期,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眼底,及时治疗。
3.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变进展缓慢,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随后有肢端疼痛。
4.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糖尿病足。
5.性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性功能障碍,除****明显下降外,****功能障碍是主要表现。国外资料显示,50%以上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10年内发生ED,而国内一项对67000多名男性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也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率高达78%,但治疗率仅有18%左右。
6.其他病变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病尿病患者的铬、锌、钼、镁、硒、钒等元素降低。铬不仅是胰岛素的核心元素,而且要有铬的参与才能发挥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用胰岛素控制不住的糖尿病人的尿铬明显降低,给患者补充三价铬或富含铬的啤酒酵母后,不仅尿铬升高,而且血糖也可以降低至一定范围。胰岛素含锌很高,每一个胰岛素分子中含有二个锌原子,锌能促进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还能延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缺锌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锌低于正常。钒是一种不为人熟知的矿物质,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补充钒可以明显提高胰岛素敏感度,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补充50~100mg的钒,对降低血糖有益。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相当普遍,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可导致残疾和/或死亡,我国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率。
三、糖调节受损
血糖检测显示“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高于正常标准,而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此时虽然还不算糖尿病,但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糖调节受损(IGR)。糖尿病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从血糖值正常到糖调节受损,再发展至糖尿病时期,平均发病过程需要10~15年。在此期间,积极防治大有可为的空间。糖尿病是须终身治疗的疾病,处在糖调节受损阶段,通过积极干预,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糖调节受损的判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标准,正常的人空腹血糖应低于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 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在这两个标准之间,即空腹血糖在6.1~6.9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则为糖调节受损,也称作糖尿病前期。近年来,美国有关研究显示,当空腹血糖高于5.6mmol/L,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已开始受影响,因此,美国将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标准降低至5.6mmol/L。我国虽仍沿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旧标准,但应注意的是发现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应列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尽早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调节受损的危害
自2000年至今,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一直排在全球第二位,根据上海2003年的调查数据,糖尿病患者占成年人的11.4%,而糖调节受损人群占了成年人的11.7%,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尽快调整生活方式,糖调节受损者会以每年10%的速度转变成Ⅱ型糖尿病,并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有人将调节受损视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大多数Ⅱ型糖尿病都是先由餐后血糖升高的糖调节受损阶段发展而成。
四、一般治疗
(一)治疗原则
目前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的目的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学习)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具体措施以合适的体育锻炼和饮食治疗为基础,根据不同病情予以药物(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药物。过去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不小的误区,临床上仅用于比较重的糖尿病患者。近年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早期应用胰岛素对控制血糖达标非常有益。因此,必须更新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做到更早、更好地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达标,减少严重并发症,缓解广大糖尿病患者的痛苦。
2000年10月加拿大科学工作者首次报道成人胰岛细胞移植获得成功,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糖尿病外科治疗的方法中,90%以上将是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对于糖尿病肾病,肾-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新技术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2006年中央电视台报道,解放军福州总医院成功移植胰岛细胞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另外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
降低并发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致残致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高2倍以上,一旦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增加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高血压,降压治疗均可减少患者发生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风险,降低死亡率。Ⅱ型糖尿病人将血压进一步降低,可使总死亡率降低14%;使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风险减少18%;发生新的肾病或肾病恶化风险减少21%。
中药治疗糖尿病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作用温和而持久;二是能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不少,现已公认的有桑叶、苍术、茯苓、苡仁、麦芽、葛根、知母、地黄、玄参、赤芍、地骨皮、五加皮、人参、黄芪、白术、淮山、蛤蚧、白芍、麦门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桔梗、昆布等。
(二)糖尿病监测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经常检测血糖水平,以指导治疗。对糖尿病的监测主要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重要指标。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非常有益,能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可使死亡风险降低51%,并发症风险降低32%。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对自身血糖水平更加敏感,当血糖水平超出控制目标时,他们能及早从医生那里获得建议,能更合理的调整治疗方案,从而降低并发症危险。
1.血糖监测主要以自我监测为主,糖尿病人可自行使用血糖仪测试空腹、餐后二小时血糖,随时掌握血糖水平,必要时定期到医院复查。
2.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对糖尿病人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是很重要的病情衡量指标。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HbAIc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可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为<6.5%,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也建议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以下。当糖化血红蛋白≤7%时,一般认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8%则需要加强血糖控制。
由此可见,HbAIc是一个评定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对指导糖尿病治疗有重要意义。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应该接受至少两次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三个月应当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HbAIc测定与常规自我血糖监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最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
五、膳食营养
(一)饮食
1.饮食原则合理地控制饮食是防治糖尿病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措施,饮食治疗对任何类型的糖尿病都是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其目的是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营养,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和血压等尽可能接近正常生理水平。合理的膳食营养可以预防和治疗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防止和延缓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糖尿性肾病、视网膜变性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轻型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调节,一般不需服药或很少服药,血糖、尿糖即可恢复正常。中、重型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调节后,可减少用药,帮助稳定病情,减轻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总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既有利于疾病康复,又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及活动的需要。饮食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总热量:首先算出患者的理想体重,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有的生活习惯、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劳动强度消瘦正常肥胖轻体力劳动146(35kcal)126(30kcal)84~105(20~25kcal)中体力劳动167(40kcal)146(35kcal)126(30kcal)重体力劳动188~212(45~50kcal)167(40kcal)146(35kcal)
(2)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的杂粮,如荞麦、小米、高粱等,禁忌食用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如糖果、饼干、甜糕点、冰淇淋、含糖饮料等。少吃含淀粉高的食品,如土豆、白薯等。另外,全日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分配,要尽可能保持恒定,每日早、中、晚及加餐的碳水化合物量近似相同,有利于血糖控制。
(3)蛋白质和脂肪比例: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蛋白质0.8~1.2g;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但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在0.8g,有肾功能损害者应限制在0.6g以下。蛋白质的来源至少应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如瘦猪肉、鸡肉、兔肉、牛肉、鸡蛋等,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脂肪约占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与单价不饱和脂肪的比例应为1:1:1,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黑鱼等并非绝对禁食,但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宜限在300mg以下。实际生活中,不用或少用含饱和脂肪酸多的肥肉、荤油、禽类脂肪、黄油、奶油等。食用含不饱和脂肪丰富的植物油,每天不超过25g。
(4)纤维素:纤维素不产生热量,富含可溶性食用纤维的食品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每日饮食中纤维素含量应不少于40g。
(5)食品能量交换:食物能量交换的优点在于食品可以多样化,便于设计平衡饮食;易于初步估算全日摄入的总能量,因为每个交换份额,如25g粮食、500g蔬菜、200g水果、50g瘦肉、1个鸡蛋、1汤匙油均提供377kJ(90kcal)能量,简易交换为:
500g叶菜=250g扁豆=200g苹果
50g瘦肉=1个鸡蛋=50g豆腐干
(6)葡萄糖指数与糖负荷:曾经,富含脂肪的食品被认为是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罪魁祸首,最近几年中,低脂肪食物被推荐用来降低人的胆固醇,防治肥胖症和超重。但一些人尽管不吃大鱼、大肉,坚持低脂饮食,甚至吃素,仅吃馒头、米饭,体重也超重,甚至肥胖。最新的研究认为,引起肥胖的真正元凶是碳水化合物,致病的关键因素在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取类型和数量。
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胰岛素的水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综合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显示,身体内胰岛素水平与糖尿病、超重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关系密切。胰岛素水平增高,则患上述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1)葡萄糖指数:按照葡萄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概念,可将碳水化合物分出好坏。所谓葡萄糖指数是指食入50g碳水化合物后的血糖水平,与食入相同数量的参考食品(如葡萄糖或白面包)后血糖水平比较的结果。一般来说,在体内能快速分解吸收的食品,具有较高的葡萄糖指数。如面包、馒头、土豆等,而蔬菜、水果和豆类食品则有较低的葡萄糖指数。食用高葡萄糖指数的食品,进食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快速升高,对身体有胰岛素抵抗的人来说,有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危险。
食物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越大,其分数就越大,≥55分表明该食物对血糖浓度影响较大,<55分表明该食物对血糖浓度影响较小。
食品在体内分解的速度还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消化酶作用的速度,消化葡萄糖指数高的食物需要更多的消化酶,因此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2)糖负荷:1997年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引入糖负荷的概念,糖负荷是食品葡萄糖指数与固定体积中碳水化合物乘积的百分比。例如,西瓜有相对高的葡萄糖指数(72),但每个单位西瓜中含有相对比较低的碳水化合物(6g),所以糖负荷相对较低。72×6/100=4.3,对血糖的影响也相应较低。而烤土豆的葡萄糖指数是85,每个单位中含有30g碳水化合物,85×30/100=25.5。糖负荷相对较高,对血糖的影响就大得多。
过去,人们对糖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吃糖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现在,科学界一致认为吃糖(白糖、砂糖、蔗糖)不会导致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膳食因素、缺乏锻炼、超重或肥胖等。
3)糖尿病人能否食糖: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来看,各种糖对血糖影响是不一样的,如葡萄糖指数为100,我们常吃的蔗糖指数仅为60左右,低于一些大米和面粉,即蔗糖引起的血糖反应并不比米饭引起的血糖反应高。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群都可以食用一定量的糖,而且加适量的糖有助于提高食欲和机体健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的食用糖,因为糖尿病人要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即使是血糖生成指数低的糖,也是产生能量的物质,所以,爱吃糖的人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不加节制地吃,仍然要加以控制。
含有精制糖的食物当中,有些是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有些却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例如加糖的酸乳酪的血糖生成指数为33,而不加糖的面包的血糖生成指数却为65,我们应当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糖负荷小的食物,并不要绝对地禁糖。更不要谈糖色变,一说某食物含糖,就弃之不食,如若这样,现有的大部分食物中都含有糖,那么糖尿病人就很难有可食之物了。
2.适宜食物糖尿病人饮食宜清淡,以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提倡多食用绿叶蔬菜、豆类、根块类、粗谷类和含糖量低的水果等食物。如南瓜、苦瓜、黄瓜、西瓜皮、淮山、芹菜、黄豆、洋葱、芋头、鲜藕、豆腐、青菜、香菇、黑木耳、番茄、莴苣、金针菜、猪胰、鸡肉、兔肉、甲鱼、牡蛎、鸭肉、牛奶、泥鳅、黄鳝、河鳗、海参等,这些食物一日至少三餐,在当天食物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必要时可一日4~6餐,从正餐中匀出25g主食于两餐之间加餐,最好在药物作用最强的时候加餐,睡前加餐除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外,最好有部分含蛋白质食物。餐次的分配对糖尿病人十分重要,对防止高血糖和/或低血糖有利,也有利于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取。
3.饮食禁忌综上所述,糖尿病人的饮食不宜过量,尤其是晚餐不要过饱,严禁暴饮暴食;严格控制高糖、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不吃或少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如番茄、土豆、栗子、梨、桃、橘、柑、橙、葡萄、芒果、甘蔗、大枣、荔枝、桂圆、西瓜等。每日摄入食盐量要限制在6g以下。
4.糖尿病与饮酒糖尿病人应限制饮酒,由于酒精代谢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故有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可饮少量酒类来补充能量,但长期饮酒可增加或提前发生并发症,故以不饮酒为好,即便要饮,也应以低度白酒为妥,且控制在50g以下,不宜饮用含糖的果酒和糯米酿酒。糖尿病患者不宜喝高度的白酒,经常饮酒可使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并加重肝脏的负担,肝脏在酒精的长期刺激下,会发生纤维性硬化,从而对肝糖原的储存发生负面影响,这一后果对血糖的稳定极为不利。再则,酒精对磺脲类降糖药有促进降糖作用,可使糖尿病人出现心慌、气短、头晕、面红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空腹饮酒极易导致低血糖反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低血糖危象,甚至影响生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高度白酒,但葡萄酒、黄酒等低度酒还是可以适量饮用的。葡萄酒和黄酒等低度发酵酒还含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少量饮用对身体是有益的,对糖尿病也未必有明显的损害,但饮用后应相应减少主食量,限制能量的摄入,并注意不要空腹时饮用或过量的饮用,否则,肯定会产生不良后果。
(二)药膳
1.淮山猪胰汤
成分 淮山60g、猪胰150~200g、黄芪50g,煲汤。
功效 健脾益气、添精补肾、补胰降糖。
适应 各型糖尿病,四季可服。
2.鲍鱼萝卜汤
成分 干鲍鱼30~50g、鲜萝卜250~300g,煲汤服。
功效 滋阴清热,生津止渴、补肾降糖。
适应 阴虚型糖尿病,四季可服。
(三)营养补充剂
应选择有促进糖代谢,增加胰岛素分泌的营养补充剂,如大豆分离蛋白质、天然B族维生素、β-胡萝卜素等,防治糖尿病的重点要补充铬和锌,其次是补充硒、钼、镁等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容易缺钙,是因为血糖、尿糖增加,发生渗透性利尿,使体内大量的钙质从尿中排出,引起血钙降低。血钙降低会促使甲状旁腺发生继发性功能亢进,又能导致血钙进一步降低,同时还可抑制钙离子对胰腺β细胞的刺激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加重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勿忘补钙,既可减轻病情,又能预防缺钙所致的并发症。故此,糖尿病人可选择以下营养补充剂:纽崔莱倍立健营养片、螺旋藻、钙镁片、硫酸锌、铬制剂、B族维生素、蛋白质粉、膳存、维生素E、钒制剂、硫辛酸。
第二节 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hypoglycemia)是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成人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即可认为血糖过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生理状态下血糖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神经、内分泌、肝等调节下,尚可稳定在3.3~8.6mmol/L的范围内,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源,称为血糖内环境稳定性。一旦某环节失调,导致血糖来源不足和/或利用过度均可致血糖降低,可使血糖降低因素:①胰岛素或类似物质过多;②皮质醇、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不足;③迷走神经过度兴奋;④糖摄入和/或吸收严重减少;⑤肝糖原贮存、分解不够;⑥葡萄糖异生减少;⑦组织消耗能量过多。
二、主要临床表现
血糖低于2.8mmol/L即可认为血糖过低,但是否出现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低血糖症常呈发作性,发作时间及频度可随病因不同而异,其临床表现主要可归纳于两个方面。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因大量肾上腺素释放,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肢凉、颤抖、心悸、饥饿、软弱无力、脉率加快等。
2.神经低糖症状葡萄糖为脑部组织能量供给的主要来源,但脑细胞储糖量有限,每克脑组织为2.5~3.0μmol/L,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几分钟,因此,低血糖一旦发生,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症状,如精神恍惚、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甚至昏迷、血压下降。若严重低血糖反复发作而时间又长(>6h),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充血、脑水肿、多发性点状出血或缺血性点状坏死、脑软化等,即使后来血糖恢复正常,脑损害也不可逆,也常会遗留痴呆等症状。
三、一般治疗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倡科学的饮食。较低血糖,一般经口喂食糖果、糖水等含糖食物即可缓解,严重者应该立即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溶液60~100ml,大多数患者能立即清醒,症状缓解。
四、膳食营养
(一)饮食
1.饮食原则低血糖病人的饮食要低糖、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少食多餐,尽量避免吸收快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减少对胰岛的刺激和胰岛素分泌。
2.适宜食物低血糖患者适宜吃动物肉类、鱼类和豆制品,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绿叶青菜、芹菜、冬瓜、苹果、西瓜、葡萄、大枣、龙眼、荔枝、樱桃、土豆、山药、花生等。
3.饮食禁忌生萝卜、生黄瓜、生荸荠、芥末、芥菜等。尽量避免吃吸收快的碳水化合物食品。
(二)药膳
1.枸杞瘦肉汤
成分 枸杞15~20g、瘦猪肉50~100g,煲汤。
功效 补肝益肾、健脾生精。
适应 低血糖症,四季适服。
2.甘麦枣龙汤
成分 甘草10g、小麦100g、红枣(蜜)、龙眼肉20g,煲汤。
功效 健脾养胃、宁心安神。
适应 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的低血糖症。
(三)营养补充剂
蛋白质粉、B族维生素、蜂胶、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金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