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营养治疗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装置,是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组织器官输送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并将组织代谢的废物运走,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循环系统对维持生命、保持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临床上比较多见。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疾病是世界的重负,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在发达国家占50%。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1966年为8.5%,1990年为14.4%,现在达18.8%,仍在逐年上升,每年递增约300万人,患者超过1亿人,每年死亡250万人。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患病率更高,如广东省25岁以上城市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在1983年为6.6%,而在1994增至19.1%。广东省心血管疾病患者约1000万人,数量位居全国之最。根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为1700万,每三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预计从2000年到2020年,心肌梗死将在各种死因中从第五位上升为第一位;脑卒中将从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但是,死亡人数的80%是分布在低、中等收入的国家。这种情况发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的时代,在人类征服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有了确实可行办法的情况下,更显示了预防问题的重要性。
根据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国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90%的心肌梗死可被传统因素预测,这几项因素是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缺少运动、缺少蔬菜水果饮食和饮酒等。美国近30年来人均寿命延长6年,3.9年归功于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若人类告别癌症,平均寿命仅增加3年,但若人类告别心血管疾病,平均寿命能够增加9.78年。在心肌梗死的预防方面,一般认为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因此说,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潜力巨大。
人们常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疾病称为“富贵病”,以为是富裕社会的必然结果。其实不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是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生活富裕的人,只要去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科学饮食,便能最大限度的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近三十年来,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很高的美国后来经过大量宣传,提倡改变观念、改善生活方式,成效显著,冠心病发病率下降60%,高血压下降75%。而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每年递增2%。这一现象与饮食不无关系。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以及近年为人们关注的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可看作是疾病的早期阶段,有时在一个人身上可集中多种危险因素,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存在,并向青少年发展,我们应当努力做好此阶段的预防工作,防止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意外。全社会都必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前干预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而不是在发病后甚至急性心肌梗塞等严重症状发生后进行的干预和补救。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最简单、成本效益最为合理的方法就是坚持做好预防性的生活方式。改变、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说少吸烟、多运动、合理均衡饮食并保持良好的心态。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年青化的问题,还必须重视青少年的预防,从源头抓起,不能只局限于中老年人群。
第一节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心律失常发生的原理,可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目前,由于对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仍不十分明确,进行准确的分类尚有困难,因此,常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慢速性心律失常。近十几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心脏性猝死,有研究显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其中85%~90%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但其防治却一直是薄弱环节,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绝大部分与心律失常有关。
一、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依一定频率范围和传导速度顺序地下传至心房和心室。如心脏内冲动起源或传导异常,使整个或部分活动的顺序发生紊乱,均能引起心律失常。所以说,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功能障碍是产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可继发于风湿性、冠状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性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本病在中医属“惊悸”、“怔忡”等证的范围,一般以虚证为多。多由气血不足、经脉受阻、心失所养而发病,也可由于心阴虚损、虚火上炎、扰动心神所致,还有因心阳衰竭,不能温养心神而发。
二、临床表现
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因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慢速性心律失常的心率每分钟则小于60次。常有心悸、气促、乏力、头晕、心前区不适、胸内冲击感或心跳突然停顿感、心律不规则,甚至突然出现昏厥等。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发生心律失常,但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越差、心脏跳动的速率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常会引起室速、室颤,继而发生心脏性猝死。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技术,是临床上检测心电活动最为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检查时应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利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患者亦可根据心率和脉搏的快慢以及是否规则等情况来判断有无心律失常,但要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必须依据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三、一般治疗
由于情绪激动、疲劳和烟、酒、茶过度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勿须治疗。但对由于心脏及其它病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变为主,去除诱发因素,终止持续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较多,作用机制也不相同,临床应用比较复杂,因此,要由临床专科医师检查诊断后处方。中医治疗以补法为主,常用补心血、益心气、养心阴、温心阳的方药辩证分型施治,能取得很好效果。
对于心脏猝死的预防,除了积极治疗冠心病等心脏原发病外,近十几年的研究证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防治心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该除颤器能在十几秒的时间内自动识别室颤和电击除颤,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除颤治疗,可避免猝死的发生。
四、膳食营养
(一)饮食
1.饮食原则饮食宜清淡和富有营养,增加膳食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量。心律失常患者缺乏锌、硒、锰、镁、铜、钾等元素,故应多食用含上述元素丰富的食品,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适宜食物多吃木耳、莲子、核桃、桂圆、百合、蜂蜜、甲鱼、猪心等滋养心血、宁心安神的食品。
3.饮食禁忌应忌辛热助火食品,不吃膏梁肥厚之物,少食辣椒、生姜。
(二)药膳
1.远枣大米粥
成分 远志15g、大枣20枚、大米100g,煲粥。
功效 安神定志、补脾养心。
适应 心律失常初期。
2.田七洋参汤
成分 田七50g、西洋参15g、老母鸡500g,煲汤。
功效 活血化瘀、补气养心、安神定志。
适应 心律不齐有瘀血者。
3.龙蜂猪心汤
成分 龙眼肉50g、蜂蜜50g(后下)、茯神50g、猪心一个,煲汤。
功效 补心安神、养血润燥。
适应 心律不齐伴血虚者。
4.炙甘草枣仁汤
成分 炙甘草30g、枣仁50g、猪心1个,炖汤。
功效 养心复脉、安神定志、补血益气。
适应 慢速性心律不齐。
(三)营养补充剂
营养蛋白质粉、纽崔莱天然B族维生素片、钙镁片、含硒维生素E、深海鲑鱼油、大豆卵磷脂、螺旋藻片、蜂胶。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e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脏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病更为多见,美国约有700万人患本病,每年死于本病的达50余万人,占人口死亡总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约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其中以大城市为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下有胆固醇沉积、结缔组织增生、内膜变厚凸起,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可引起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碍,导致心脏病的发生。普遍认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和缺少运动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无症状型冠心病;
②心绞痛型冠心病;
③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④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⑤猝死型冠心病。
上述类型的冠心病可以合并出现。
二、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的堵塞多是由动脉硬化、狭窄引起,当血管堵塞≤50%时,绝大多数人没有症状;堵塞达到70%时,许多人会出现心绞痛症状;当血管100%堵塞时就发生所谓的心肌梗塞。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心肌缺血的程度和病变发展的速度,临床上又将冠心病分为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三个类型,各型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
1.隐性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较轻,故无自觉症状,仅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心肌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改变可见于安静时,或仅见于心肌负荷增加时。
2.心绞痛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生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经休息或服硝酸甘油后能迅速缓解。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大量吸烟等情况下发生。
3.心肌梗死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严重而持续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局部坏死。多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的基础上,一旦动脉管腔因故(血栓形成、动脉痉挛、气性血肿)闭塞,血供急剧中断或减少,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本病发病急、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与梗塞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等情况密切相关。不少患者在急性发病前出现预兆,50%~80%的患者在发病前数日至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甚至有突然出现的剧烈而频发的心绞痛,且持续时间较长,不被硝酸甘油缓解。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等。若有以上情况中的一项出现,而同时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者,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心电图和心向量图对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诊断、定位和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临床上最重要的检查。
4.冠心病与糖代谢异常根据“中国心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冠心病人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比例约为80%;单纯检测空腹血糖,可以漏诊75%从未诊断过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者,这一结果与西方研究的结果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①中国冠心病人群的高血糖比西方人更高;②中国冠心病人群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更高;③中国冠心病人群仅验测空腹血糖,漏诊高血糖的比例更高。该调查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的52家医院心内科进行,来探索中国冠心病人群糖代谢异常的具体情况,专家们表示,对冠心病患者仅检测空腹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来发现大量的餐后高血糖患者。
糖代谢异常所造成的危害能够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目前医学界也基本形成了“Ⅱ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共识,美国心脏学会甚至发出了“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呼声。可见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相互关系。
三、一般治疗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纠正易患因素、防止粥样硬化加重、争取粥样斑块的消退、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进行有效的治疗。
1.强化降脂目前已知,胆固醇水平每增加1%,心肌梗死的患者和死亡风险就增加2%。长期以来,人们用了很多办法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以降低血脂,但冠心病患者的总死亡率并没有降低,也就是说,还缺乏真正有效的手段来防治冠心病。
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一项关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强化降脂的防治措施。该会认为,预防冠心病,降脂是关键,指出:高危人群强化降脂大势所趋;低密度脂蛋白降得越低越好;用他汀类药物降脂完全有效。
(1)强化降脂的目标:对于高危患者,胆固醇至少要降到100mg/dl以下;对于极高危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降到70mg/dl以下,或使患者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降低30%~40%。
(2)强化降脂的药物:要想把血脂降到理想的水平,达到强化降脂的目标,必须使用有效的降脂药,美国心脏协会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总死亡率,而不增加由非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降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后可以使新发或复发的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三分之一。
目前上市的任何一种他汀类降脂药都能使血脂达标,如阿托伐他汀10~20mg,或辛伐他汀20~40mg,或氟伐他汀80mg,或普伐他门40mg等。使用上述药物和剂量无论是从成本还是安全性来看,对多数国民来说都是比较合适的。
2.对症治疗冠心病除轻型无症状者外,主要表现为心绞痛,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两者在治疗上有所区别,应当给予不同的治疗。
(1)心绞痛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和减轻心肌的耗氧量,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常使用扩张冠状动脉较快的硝酸酯类制剂,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和亚硝酸异戊酯等。
(2)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完全度过急性期,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有利康复。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功能不全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使患者安全度过急性期,降低死亡率。
四、膳食营养
冠心病发作而死亡者常常被说成一种突然性死亡,表面现象看起来很突然,其实其病因的形成可能有10~40年了。冠心病在发病之前,他们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升高已有许多年的时间,只是没有加以注意而已,有些人还自以为很健康,却不知自己体内脂肪和胆固醇已严重超标准。由于长期的疏忽,而耽误了治疗,直到冠心病发作时,方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冠心病要重在预防,为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有条件者,每年都应进行一次脂肪与胆固醇等方面的检查,如果血脂肪和/或胆固醇过高,应当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素。
冠心病防治与营养和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纠正高脂血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重要措施就是膳食结构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营养代谢特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营养代谢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能量等代谢都有相应的改变。根据冠心病营养代谢的特点进行营养干预,是营养治疗的重点。
1.脂类
(1)脂肪数量:饮食脂肪总摄入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饮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脂的主要因素,减少饮食脂肪摄入量是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措施。
(2)脂肪质量:饮食脂肪的质量比数量对冠心病发病率的影响更加重要。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包括必需脂肪酸在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抑制凝血过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3)脂肪比例: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对血脂影响很大,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血清胆固醇水平即有中等程度的下降,并有降低血液凝固的趋势。反之,则血清胆固醇升高。
(4)胆固醇:冠心病患者血清胆固醇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进食胆固醇过多,特别是动物胆固醇,可使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植物固醇,特别是谷固醇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不易被吸收,且有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作用,摄入大剂量谷固醇,可以明显降低血胆固醇。
(5)磷脂:磷脂在肝内合成,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卵磷脂则是磷脂在血浆中的主要成分,卵磷脂使胆固醇酯化形成胆醇酯,酯化作用增强使胆固醇不易在血管壁沉积,或使血管壁的胆固醇转入血浆而排出体外。黄豆卵磷脂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浓度,故能防治冠心病。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可引起高脂血症,故将高脂血症分为脂肪性高脂血症和碳水化合物高脂血症。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种类与冠心病发病率亦有密切关系。
3.蛋白质膳食中动物蛋白质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就越高,且病变越严重。动物蛋白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蛋白质明显得多。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有明显的降低血胆固醇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用大豆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使血胆固醇下降20%左右。由于大豆蛋白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又有较高的植物固醇,有利于胆酸排出,减少胆固醇合成,大豆卵磷脂还有促进胆固醇转运的作用。因此,供给大豆蛋白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4.能量能量摄入过多可引起肥胖、血脂升高,使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此,合理的膳食供给机体需要的能量,维持理想体重,是冠心病饮食防治的重要内容。
5.维生素维生素对冠心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维生素C:在胆固醇代谢过程中,需要维生素C参与,维生素C可降低血胆固醇,增加血管韧性,使血管弹性增强、脆性减弱,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冠心病。
(2)维生素E:维生素E有抗氧化、抗凝血、增强免疫力、改善末梢循环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3)维生素B1:维生素B1可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能量供应。
(4)维生素PP:有强降脂作用,可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和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维生素B6:与亚油酸同时应用,能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
6.矿物质对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影响。钙、镁、铜、铁、铬、钾、锌、碘、氟等矿物质元素对冠心病有抑制作用,缺乏时可使心脏机能和心肌代谢异常。如补充铬可提高HDL浓度、降低血胆固醇含量;铅、镉可促进冠心病发病。
7.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尤以果胶、树胶和木质素等的效果最好。
8.其他葱、蒜等植物的挥发油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可降低血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柑橘中黄酮类化合物可防止血栓形成。
(二)饮食
1.饮食原则冠心病人膳食的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更应预防超重和肥胖,要食用低脂(脂肪总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日≤300mg)膳食。目前,国内外均认为控制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是预防冠心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措施。不论在药物治疗之前,还是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都需要控制膳食。根据防治冠心病的膳食原则,结合我国膳食特点,对冠心病人的食物选择及用量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
适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生的危险,但不提倡用小量饮酒来预防冠心病,主张戒酒或限酒,饮酒应限于1~2个酒精单位,一个酒精单位为12g乙醇,相当于220ml啤酒、100ml果酒或30ml酒精度为40的白酒。若饮酒超过此量,可能出现高血脂、高血压、脑卒中、心绞痛等,因此,不提倡饮酒。
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也要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提倡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和植物蛋白的食物,以含不饱和脂肪的植物油为主要食用油。
检测冠心病血液中的微量元素发现,硒、锌、铜、铁、钙、镁、铬等显著降低。最好办法是通过食物链补充,以调节体内元素平衡,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2.适宜食物新鲜蔬菜、瓜果、豆类及其制品,大豆油、茶油、花生油、麻油,牛肉、鱼类、啤酒酵母、菌类(黑木耳、香菇、蘑菇)、大蒜、海参、龙眼、燕麦、红枣、山楂、胡桃仁等所列可用食物。
3.饮食禁忌忌食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奶油等。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限制食盐、酒、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
(三)药膳
1.双参猪心汤
成分 西洋参15g、丹参50g、猪心1只,煲汤。
功效 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适应 冠心病兼有心气虚者。
2.瓜蒌田七汤
成分 瓜蒌皮50g、田七15g、西藏红花10g、生鱼500g,煲汤。
功效 理气宽胸、活血止痛、降脂通络。
适应 冠心病伴有心绞痛发作者。
(四)营养补充剂
纽崔莱蛋白质粉、维生素C、维生素E、深海鲑鱼油胶丸、卵磷脂胶丸、纽崔莱钙镁片、大蒜素、辅酶Q10、番茄红素。
第三节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也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我国政府为引起人们对高血压的重视,将每年10月8日作为“全国高血压日”。
正常成人动脉的收缩压(SBP)小于18.6kpa(140mmHg),舒张压(DBP)小于12kap(90mmHg)。如超过这个标准,可认为血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与年龄有关,40岁以上的成人,年龄每增长10岁,收缩压可增加10mmHg左右,但舒张压则无此特征变化,因此,不论收缩压如何,舒张压大于90mmHg皆可称为高血压。由其它已知的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如肾炎引起的高血压,则不属高血压病之例。
不同地区、种族及年龄的高血压发病率不同,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高,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有病人3000万;1979年为7.73%,有病人5900万;1991年为11.88%,有病人7500万;2004年为18.8%,有病人9400万;呈明显上升趋势,推算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1.6亿,比1991年又增加了7000万,病死率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部分地区的高血压发病率更为显著,如浙江省富阳市2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9.8%,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位于该市死因的首位,该市实施了“限盐”的干预措施。
大量调研资料显示,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高血压患者约有10亿,相当于成人的26.4%,其中发达国家高血压患者约有3.5亿,发展中国家约有6.5亿,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都是重大问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卫生部2007年公布的信息显示,全国每年主要心血管的直接医疗费用达1300亿元,其中用于高血压的医疗费达366亿元。在我国人群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2%、24.7%和6.1%。最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600多万,另有150万人死于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当前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特征。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仅有30.2%,与美国的70%相差甚远,至于高血压的控制率至今只有6.8%,而美国在2002年就已以达到34%。全国高血压发病率有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近年来,农村地区高血压发病率快速上升尤为明显,“城乡差别”在显著缩小;高血压患病率呈增加趋势,年青人比老年人更加明显。35~4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74%,女性为6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的病因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方面:
1.遗传父母均为高血压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如父母有高血压病,则后代有50%发生此病,相反,如父母无此病者,发病率只有3%,遗传因素可能与缺乏舒张平滑肌因子有关。
2.肥胖超重或/和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概率显著大于体重正常者,明显肥胖者高血压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高10倍,超重者高血压患病率比非超重者高3倍。可见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3.膳食大量研究证明膳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如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摄入食盐的量比正常人高5~7倍,病人嗜盐可能是代谢改变的反应。
大量研究表明,膳食中钙不足可使血压升高,钙量较低时,其钠钾比值的升高作用更为明显,导致血压上升。高胆固醇膳食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大量胆固醇摄入后,可使血脂升高,积聚在动脉血管壁,对动脉内膜产生病理性损伤,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加大,从而使血压升高。
4.精神神经学说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音、视觉刺激下也可引起高血压。本病的发生机理亦未完全阐明,学说众多,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学说、****学说、肾素-血管紧张学说、内分泌学说等,但均不能完全解释高血压病的全过程。一般认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肾脏等参与发病过程。
5.其他因素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0~29岁的发病率为20%,45~49岁发病率40%,60~64岁发病率为60%。近年来发现,高血压病的发病年龄有年青化趋势,青少年的患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大城市尤为突出。
本病在中医学属“头痛”、“眩晕”、“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诸证的范畴,与肝、肾两脏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致病动因是发病条件,两者相合,可导致高血压病。
二、临床表现
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地超过90mmHg,即可诊断为本病。对于血压有时高,有时又在正常范围的人,要密切观察、定期检查。如血压升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则多为本病。原发性高血压起病缓慢,有些患者的血压升高比较平稳,波动不大,因而早期多无症状,只在体格检查时发现有高血压。一般伴有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久升高,可造成心、脑、肾等器官损害,造成严重并发症,如脑溢血、尿毒症、心衰等。
三、一般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血压,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所致的死亡率和病残率。一般人群要求将血压恢复到140/90mmHg以下;糖尿病人应降至<130/85mmHg;老年人至少降到正常高值(140/90mmHg)。治疗原则是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使用副作用小、不影响生活质量的降压药,纠正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的早期以调整大脑皮层功能为主,必要时辅以降压药物。单独非药物治疗措施可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非药物治疗措施主要有适量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调整膳食、限制钠盐,还可配合体疗、气功和理疗等。对症状较严重的Ⅱ、Ⅲ期高血压,必须使用降压药治疗,使血压平稳下降到适当水平,并继续维持,不可轻易变更药品或停止治疗。对病情较长、血压较高者,降压不可过快,否则机体一时不能适应,反会加重症状,甚至加剧心、脑、肾的缺血而造成不良后果。各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平均降低收缩压10mmHg、舒张压5mmHg,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下降40%~50%,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下降15%~30%,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下降50%。近年来,有不少副作用小、疗效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供临床使用,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高血压之所以可怕,不仅仅是血压的升高,而是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所造成的严重损害,正是这些器官的损害才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高血压防治工作需要心血管科、肾病科、神经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药物,而且还要强化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
目前已知有70多种中药具有降压作用,辩证施治使用这些中药治疗高血压病会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天麻、钩藤、菊花、罗布麻叶、羚羊角可有效改善眩晕;独活、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怀牛膝能明显减轻腰膝酸软;枣仁、五味子、丹参、柏子仁能改善心悸失眠。槐花、葛根、山楂、决明子、莲心、桑叶、白茅根等均可水煎代茶饮,对降低血压有一定帮助。其中山楂适用于兼有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者;决明子适应于兼有头晕目眩、视物不明、大便秘结者;葛根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作用。
四、正常高值型高血压
我国在2005年重新制定了比以往更为严格的血压标准,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而高血压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在正常与高血压标准之间,即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舒张压在80mmHg~89mmHg的这部分人,称为“正常高值”或“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的“黄灯”区。
1.潜在危机在血压持续升高以前,早期高血压病变即已开始,血压升高,往往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临床观察发现,血压正常高值者比正常人更易发展成高血压,这就是正常高值的重要性所在。研究表明,血压从115mmHg/75mmHg开始,每升高20mmHg/10mmHg,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1倍,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全球调查中,收缩压>115mmHg的占45%,为第一大危险因素;其次才是血清总胆固醇>3.8mmol/L的占28%;每天摄入水果及蔬菜<600g的占16%;体重指数超过21kg/m2的占15%;吸烟者占12%;缺少运动的占11%。
2.尽早治疗正常高值虽未达到高血压病诊断水平,但潜在的危险却不容忽视,因此,正常高值必须尽早进行治疗,控制血压稳定回落到正常状态,以免错失正常高值这个关键阶段的治疗,懵然进入几乎需要终生治疗的高血压病行列。正常高值阶段的治疗,关键在于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和饮食的干预。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少盐低糖、科学减肥与积极运动,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正常高值,甚至轻度高血压,通过上述非药物治疗将血压降至正常,这是完全可能达到的。
五、老年人高血压
随着年龄增加,血压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过去人们常认为这属于自然现象,危害性不大,因而长期以来,对老年人高血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8.2%~57%,在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同时,其并发症发生也既多且重,如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多数患者都有两种以上并发症,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1.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与年轻人高血压发病原因不完全相同,老年人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弹性减退造成顺应性降低所致。老年人高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而收缩压升高已被认为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显示,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其心血管危险性比年轻人更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绝对风险高于一般患者。相比之下,对青年人高血压进行治疗减少死亡的绝对效益是每治疗167人可减少1人死亡;而对高于60岁的高血压患者,则是每治疗72人减少1人死亡。也就是说,对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具有更明显的意义,更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2.降压目标的区别关于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问题一直争议较大,人们对于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并非十分明确。对其疗效评价标准也不尽一致。如心内科与神经内科在降低血压水平的见解就颇有不同,心内科医生强调血压应降至正常水平;而神经科医生则认为血压不能降得太低,否则会影响脑组织血供,甚至诱发脑卒中。
根据目前大多数国家的高血压指南,通常要求将普通高血压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而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的血压应降至<130/80mmHg。而由于“目前没有证据需要对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进行修改”的意见,因此,把老年人高血压的控制目标与一般成年人同等对待,仍沿袭低于140/90mmHg的标准。此次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则把老年人降压目标定在150/90mmHg。此外,确有研究显示,老年人高血压如若舒张压降得过低有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老年人舒张压的降低不要低于70mmHg。对于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而众说纷纭。有的研究认为积极治疗可使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率降低,但不能减少总死亡率。一般认为,对那些原先已诊断为高血压并一直持续治疗,现在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应继续原有治疗;而对那些超过80岁才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着重于风险因素的评价,给予针对性治疗,如需药物治疗时则降压水平不必要求太低。
六、高血压的危险度
原发性高血压病除血压增高外,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同时常伴有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因此,高血压对人体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取决于血压增高程度,往往与同时有无合并其它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有些貌是轻度的高血压病患者也属于极高危范围中。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伴有糖尿病及其它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病患者,今后发生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危险性要比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高20倍。由此可见,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决策不仅要根据其血压水平(1~3级),还必须要考虑病人同时有无合并症的情况。
1.危险因素
(1)一般危险因素:如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腹型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体重指数(BMI)≥28kg/m2㎡;C反应蛋白≥1mg/分升。
(2)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7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3)靶器官损害:靶器官损害包括左心室肥厚、动脉壁增厚、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mmol/L,女性107~124mmol/L)表明肾功能受损,微量蛋白尿(尿蛋白30~300mg/24h)。
(4)糖尿病:指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5)并存临床情况:主要指脑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害等肾脏疾病和视****水肿、出血性渗出等视网膜疾病。
2.危险度分级根据我国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可分为4个级别。
(1)低危险度:指10年中发生心血管事件<15%。
(2)中危险度:指10年中发生心血管事件为15%~20%。
(3)高危险度:指10年中发生心血管事件在20%~30%。
(4)极高危险度:指10年中发生心血管事件>30%。
据此发现,即使属于1级(轻度,血压为140~159/90~99mmHg)的患者,若并存上面所述的临床情况,则已属于极高危险者。相反,即使血压已达到3级(重度,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若无其他危险因素,仅属于高危患者。由此可见,高血压危险分级对决策治疗方案、处理措施的轻重缓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新发现的高血压病人应作如下处理:
(1)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同时改变不良习惯和饮食结构。
(2)中危患者:如果病情允许,可先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其危险因素数周,进一步了解病情,同时进行食疗、改变膳食结构、进行适当体育锻炼,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或由临床医师决定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3)低危患者:先以饮食治疗为主,多吃具有降脂、降压作用的膳食,同时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加强体育锻炼,观察患者数月,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七、膳食营养
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膳食营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配合营养治疗可提高疗效,能更好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维生素C能增强血管的弹性、韧性和降低脆性,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病变血管破裂,预防或减少脑中风的发生;蛋白质可提高机体组织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膳食中提供充足的蔬菜和水果,不仅满足高血压病人对维生素的需要,同时也能提供降低血压所需要的镁、钾等元素和植物营养素。
(一)营养代谢特点
1.钠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病有显著的关系,食盐量摄入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高,限制食盐摄入量可改善高血压。有研究表明,随膳食盐的增加血压会不断升高。24小时尿钠每增加100mmol/d(2300mg),可使收缩压升高3~6mmHg,舒张压升高0~3mmHg;钠摄入量每减少100mmol/d,高血压者的收缩压下降5.8mmHg,舒张压下降2.5mmHg,血压正常者,可下降2.3/1.4mmHg。高盐饮食可以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使血压变得昼夜都高,因而大大增加了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50岁以上的人、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的人、超重和肥胖的人,其血压对食盐摄入量的变化更为敏感。
2.能量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显著增加,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体重者增加2~6倍,当高血压者体重下降后,其血压也常随之降低。适当限制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增加能量消耗是减轻体重的重要措施。对患有中度以上高血压的人来说,降低体重是降低血压的一种有效措施。
3.脂类
(1)总脂肪摄入量与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血压呈正相关,将总脂肪摄入量从占总能量的38%~40%降至20%~25%,或将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从0.2增加到0.1,能降低高血压。
(2)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有调节血压作用。
(3)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高的饮食可降低血压。
(4)胆固醇:膳食胆固醇与血压有显著的正相关。
4.蛋白质不同来源蛋白质对血压的影响不同,植物性蛋白质可降低高血压病和脑中风的发病率。
5.维生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有改善脂质代谢、保护血管结构的作用,有助于高血压的防治。
6.矿物质钙、镁等矿物质有明显降压作用。
7.其他茶叶中的茶碱和黄嘌呤有利尿降压作用。
(二)饮食
膳食与血压密切相关,合理膳食有利血压调节,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
1.饮食原则适当控制能量的摄入量,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水平,保护心、脑、肾的功能,坚持低脂肪、低胆固醇、低钠、低能量、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饮食。
高钠低钾饮食易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故西方国家掀起减盐运动,推广低钠高钾饮食。钠盐主要以食盐的形式被摄取,限制钠盐的摄取量,已成为当前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措施,钠对高血压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近年来发现钠摄入量在70~100mmol/日(相当于食盐4~6g)时,血压即可下降。有时降压虽不明显,但可明显地减轻头痛、胸闷等症状,有利控制血压的不稳定、减少降血压药物的剂量。虽然减少盐的摄取对降低血压很有效果,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5g为宜,但是吃太少的盐对身体也不利,因此,不是最好的办法。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增加盐从尿中的排泄,多吃胆碱、泛酸、维生素B2、维生素C、钾等可减少食盐引起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体内缺乏钙、镁、钾、钙、硒、铬等元素,而钠、铅、镉等元素过量。在饮食中补充足量的钙,不仅可以降血压还可以降血脂。
2.适宜食物多吃含维生素、镁、钾等营养的绿色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柚子、苹果、核桃、芹菜、胡萝卜、豆类、丝瓜、海带、茄子、番茄、茭白、洋葱、鱼肉、蛇肉、蒜苗、马兰头、黄瓜、西瓜、茼蒿、菠菜、芦笋、菌类、苹果、山楂、柿子、荸荠、梨、葡萄、葵花子、胡桃、花生、大豆及其制品等,多喝牛奶可补钙降压。
3.饮食禁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日不超过5g食盐的摄入量,并均匀分配于多餐食用。除食盐外,还应注意其它途径钠的摄入,如咸菜、咸蛋、咸肉、盐腌食物、咸鱼等。一些食物本身含有钠。另外,味精、食用碱、发酵粉等亦含有钠。因为平均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增加2.0mmHg/1.2mmHg。高血压病人应少吃或不吃油腻肥厚的饮食,如狗肉、肥猪肉、动物肝脏、蛋黄、蟹黄、胡椒、桂皮,还应忌酒。
(三)药膳
1.天勾降压汤
成分 天麻30g、勾藤50g、鳖500g,煲汤。
功效 平肝熄风、养阴降压。
适应 高血压兼阴虚者。
2.生麻降压汤
成分 生地50g、天麻15g、鸽1只,炖汤。
功效 清热降压、补脑益肝、凉血降火。
适应 高血压兼有肝火者。
四、营养补充剂
蛋白质粉、复合维生素营养片、硫辛酸、卵磷脂胶丸、钙镁片、深海鲑鱼油胶丸、大蒜素片、维生素Q。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和中年人,其重要性在于心、脑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心、脑的缺血性病变,因而产生心绞痛、心肌梗塞、脑中风等严重的后果,也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半个多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发病率逐渐明显地增高。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成于流行性常见病,且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于人群中死亡原因的首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显的下降。以往本病在我国不多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动物脂肪摄入增多,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由其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为多种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发展较快,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青化趋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年青人更为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许多病理征象已在一些婴幼儿的动脉壁上发现,这些孩子中有一半人在10岁之前冠状动脉便受到损害,到15岁时,便100%患有轻微的动脉粥样硬化症。有研究表明,解剖300位平均年龄22岁的青年人尸体,却发现77.3%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从小就可发生。
2.性别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患病多在绝经期后,与雌激素和高密度脂蛋白减少有关。
3.血脂血液脂质含量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均容易得病。
4.血压高血压与本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比血压正常者高4倍,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说明两者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5.血糖高血压与高血糖密切相关,糖尿病人中高血压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3倍,本病患者大都有糖耐量减退的现象,高血压可加重动脉硬化的损害程度,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6.吸烟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不吸烟者高出2~6倍,且与吸烟时间的长短和吸烟数量的多少呈正比。
7.体重肥胖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体重迅速增加的肥胖者更是多见本病。
8.饮食长期进食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多的高热能食物者,易致血脂异常,容易患本病。食物中缺乏抗氧化物质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9.职业从事脑力劳动,经常有工作压力者,较易患本病。
10.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这些家庭成员易得本病的因素,家族中有较年青时患本病者,其近来患本病的机会比无这种情况的家庭成员高5倍。
11.营养缺乏维生素C、动脉壁内酶活性降低等能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还有微量元素铜、铬、锰、锌、硒等摄入量不足,铅、镉、钴等含量增加,都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症。目前,成长中的青少年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的饮食中严重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胆碱、肌醇、泛酸、镁、硒、必需脂肪酸和碘等营养素。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清铜降低,使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下降,导致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的量减少,降低了血胆固醇的排泄使脂质积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人体缺铬,可使血中脂肪和胆固醇等类脂质的含量增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脂质代谢障碍、动脉损伤、血小板血栓、克隆、神经内分泌失调等学说。主要病理特征是在动脉内膜有脂质沉着,形成粥糜样病灶和纤维增生,使管壁变硬、管腔缩小变狭窄。
二、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当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有器官明显病变时,可出现有关器官受累的表现。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可引起眩晕、头痛和昏厥。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时引起脑血管意外,可有呕吐、意识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等表现。冠状动脉硬化时可引起冠心病的一系列表现。
本病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病人如检查发现血脂增高,动脉造影有血管狭窄性病变,首先应考虑诊断本病。近年来,有电子动脉硬化检测仪投入临床使用,通过测试动脉博动等,可检测出动脉硬化及其程度,为防治动脉硬化提供了有力帮助。
三、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有扩张血管、调整血脂、抗血小板、溶栓等药物治疗。
1.扩张血管药物可解除血管运动障碍,使惊挛缩小的血管扩张,增加组织血流量。
2.调整血脂药物血脂异常的病人,经饮食调节和增加体力活动后,仍不正常者,可按血脂的具体情况选用调整血脂药物。降血脂药物大多需长期服用,故应注意用药剂量,预防或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3.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凝集和粘附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预防血管阻塞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4.溶解血栓药物若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和阻塞的,可酌情选用溶解血栓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