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代,是一个人从动物性占上风到人性占上风的渐变时代。儿童时代的很多不正常行为,甚至恶作剧,更多的是出于本能需要、好奇心理或为了引人注意。
我小的时候,物质资料奇缺,因此,每天下午放学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里,不是给猪弄草,就是挖野菜了。野菜伴着麸皮和少许玉米面,用手一握,便是那时的主食——菜团子。有一两年的时间,我们就是靠着这个来填饱肚皮的。那时候,谁要是在我面前拿出一个馒头,我的眼里保准会放出绿光来。
一天,去渭河北面给生产队买牛回来的大伯,给奶奶买了一个白面做的烧饼,我们当地方言叫做“饪饪馍”。那时,我大约八九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诱人的好东西。那一刻,我已不知道伯父和奶奶说着什么,只是半张着嘴,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奶奶手里,只觉得那饼的香味淡淡飘来,胃里难受极了。
伯父走了,奶奶舍不得自己吃,便招呼我们过来分享。家里孩子多,每人分到了指头大的一小块,在我将馍含在嘴里,不舍得咽下去的时刻,眼看着奶奶将剩余的半块馍放到了柜子里。那时节,一个农村妇女,能有自己的一个极为简陋的柜子,就算是大型家当了。这里是她们珍藏一切自认为好东西的唯一地方。
母亲下地干活去了,奶奶也出门去了,其他人也不知干什么去了。反正,那天屋里就剩下了我一人。那一天,鬼使神差,我就是不想出去,便一个人在屋里屋外走来走去。然而不管走到哪里,脑子里装的却都是那块白馍。我曾试图坐在门外,不去看那柜子,可是,心里却仍然想着它,咽咽口水,无聊地看着院里,四周静悄悄的。
终于,我禁不住那巨大的诱惑,慢慢地靠近了柜子,终于看到了奶奶用粗布手巾包裹着的那块馍。我慢慢地打开手巾,贪婪地看着,多么想吃啊!但是,我不敢全部拿走,便小心地从旁边掰了一块,迅速地放进嘴里,顾不得享受它带来的幸福,便惊慌失措地逃了出来,跳向了大门之外……
一个下午都在惶恐中度过。天黑了,难熬的时刻到了,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中,希望平安无事。可是,看着大人脸上的严肃,我就知道在劫难逃了,只好萎缩着顺墙根往里溜。我没有听见奶奶说什么,只听见母亲对奶奶说:“娃娃半天都不在家,是你老糊涂了,忘了还剩多少,没有人偷吃你的馍。”奶奶小声嘟囔着什么,回自己的屋里去了,那一刻,我虽然在暗自庆幸自己没有挨打,可是,看着奶奶可怜的神态,心里还是很难过。我至今都不明白,母亲是确信我没有偷吃,还是有意掩饰了我。但是,结果是肯定的,这就是反而加剧了我的自责心理,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越是年龄增长,我就越觉得对不起奶奶。奶奶一生受穷,也没有享受上我给她带来的一天福,在我10岁多的时候,她就去世了。现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我都会挤时间回去给爷爷奶奶上坟。面对衰草掩映的坟头,心里曾多次地向奶奶忏悔,我对不起奶奶。
之所以写下今天的文字,不仅仅是怀旧,而是因为萦绕我心头许久的、几个关于孩子道德评价的事:
某校一名小学生因为拿了另一个学生的物品(记不清是什么了),老师便在这个孩子的脸上刻了一个“贼”字,据报道,这个字痕要经过美容处理才能消除掉;有一个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不知什么原因,偷看了女生厕所,在此后的十几年学生生涯中,他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一条“道德败坏”的评语一直跟着他,并影响到他的大学梦;在某县的一所小学里,我亲眼看到教室的墙壁上竟然张贴着孩子的道德成绩,我曾经问那位老师:“道德95分的孩子,和道德65分的孩子,差异在什么地方?”他无言以对。
“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道德观,是社会对人们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孩童时代,处于人的道德观念的朦胧和形成时期,他们的许多作为,只是出于本能,并非是在固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对孩子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不可视而不见,要因势利导,使其逐步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会自省和自我约束。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会因恐惧而自责、自省。但是,如果不加分析地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强行衡量孩子,甚至乱下结论,这不仅不科学,也是不人道的。至于给孩子的道德打分,就更是荒谬了。
(2007—10—2805:43:21)
感悟与感言
李三:
感动感慨赵老师以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思考学校关于孩子道德教育和评价问题。同意赵老师最后一段的结论。孩子毕竟是孩子!
(2007—10—2807:51:01)
BMonk:
人生在我们还没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时,就已经过去了一半。
(2007—10—2810:47:35)
三草人:
道德,是一种修养,没有轻重质量;道德,是一种评价,没有分数成绩;道德,是一种伦理纲常,没有法制刑判。孩子,能知道什么是礼貌就很不错了;孩子能明白什么是好与不好,就很了不起了;孩子能懂得大人的嬉笑怒骂,就更不属轻易了。还想孩子能怎么样?
恶作剧,搞破坏,那种存心故意为恶的人,见之于成人之所为。至于孩子,本能好奇之误,更有待教养,何以辱骂甚或罚他们?
给孩子谈论道德品质的善恶时,在为他们教养道德品质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善于引导,方才奏效,方能收到“正值”。
(2007—10—2811:57:09)
北方井里之蛙:
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就像是讨论人生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样,其实很无趣。赵老师讲的我觉得还是人在生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本能反应。这不要说对于一个没有多少自制能力的孩子。就是对于大人而言,也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或是“不道德”来界定。
不要说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就是现在的孩子,只要看到别人手里拿着吃的东西,也还是想方设法要拥有一份,那是因为小孩子都嘴馋。我小的时候也干过偷瓜偷桃的“勾当”,虽然当时感觉提心吊胆的,既怕家里的父母知道挨揍,又怕人家主人发现责罚,但是现在想想,感觉不但没有“羞耻”感,还是儿时一份颇可乐的回忆。
孩子首先是生理本能的驱使,像赵老师所讲的儿时;其次是好奇之心诱惑,如我一个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给我,我觉得特别可爱。
我同学说她儿子平时特别淘气,只要到了人家家里,那总要闹个天翻地覆。可是有一次,她和儿子到了别人家里不一会儿,儿子就要回家,并且特别安静。回来之后,她越想觉得越不对劲,就暗中观察。原来,儿子看上了朋友家里孩子的玩具汽车,于是偷偷地拿了回来。
哪个孩子不犯这样的小错误,而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小的错误中不断地被大人修正着,并不断接近道德标准规范。当他(她)逐渐长大,你会觉得孩子的成熟让你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淘气可爱的模样,再也没有孩提时代的顽皮可爱了。
“只所以”应该是。之所以”。
(2007—10—2821:18:26)
兰山燕语:
是啊,道德如何界定是个问题!
让人深思!
(2007—10-2822:54:48)
Rain:
我们大人在社会生活当中,本能和理性也经常处于矛盾中,更何况孩子呢?
(2007—10—300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