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会出现如此的情景:教育者或苦口婆心。或絮絮叨叨、或严词训斥、或声泪俱下,然而,被教育者或昏昏欲睡、或怒目抗衡、或摔门而去。每当这时,教育者都会痛心不已,大骂“对这样的东西讲道理,和对牛弹琴一样”!
我们不怀疑教育者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但是,冷静下来思考,“对牛弹琴”之过,多在“弹琴者”。
首先,“对牛弹琴”的主动权掌握在弹琴人手中,牛是否需要听琴,和牛是否能够听懂琴,并不起主导性作用,它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弹琴者要“弹”,并决定了要弹的“曲目”。反思一下,你明知道牛此刻不想听弹琴,而要辛辛苦苦地为其演奏,这错难道不是你的?据报道,牛并非不能听音乐,给奶牛播放使其安详的轻音乐,还可以提高牛奶产量。报道虽然没有说,给牛播放其他音乐的危害,但可以推想,假若每天给奶牛播放刺激性很强的摇滚乐或警报声,使它终日焦躁骚动,欲睡难安,那奶牛还会增产?因此,即便真的对牛弹琴,也要选择时机和选择与牛的需求相一致的内容才行。
教育孩子,要选择时机。同样的谈话内容,在他逆反心理最强的时候,和心态平和的时候去说,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教育孩子,要选择语言,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不用或少用刺激性地语言,才能使其心态安详地听你说教。
其次,假若真需要对牛弹琴,但弹奏的过程中,又随口骂出“对牛弹琴”者,自己已经情绪激昂,心态不好。这时,不仅不会理性地调整所弹“曲目”,反而会选取更加刺激的“音乐”来激怒于牛,其结果,就已经不是听懂听不懂的事,而是恐遭牛顶伤的问题了。
由于遗传和早期教育的差异等原因,不同孩子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很大。和孩子谈话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要不断根据孩子的反映状态,调整谈话的情绪和语言,不使矛盾激化。假若几句下来,便立刻火冒三丈,在非理性的状态下谈话,脱口便会说出诸如“对牛弹琴”的话来,这“话”还能谈得下去?
第三,说“对牛弹琴”者,本身就已经包含着对孩子的蔑视与不屑。当你把对方当做“牛”时,本身已经拉大了心理上的距离,教育也就很难奏效了。教育的过程,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在平等状态下的相互交流。从物理学讲,“共鸣”(也叫共振)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其中的一个发生振动时,另一个会被引起振动的现象”。同样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也只能发生在相互平等和情感一致的基础上。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有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利益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心态,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审视事情的原委,听听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谈话的结果也许会好得多。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面对问题孩子,一开始,就视其为“牛”,谈话又怎么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对牛弹琴”反映了教育者的烦躁和非理性,为教师者和为父母者当戒之。
(2007—11—0305:25:58)
感悟与感言
北方井里之蛙:
教育有时也需要讲究艺术。看了赵老师的文章,我想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可能会取得意外之喜。
凡是做教师的都知道,在每个班级中都不乏“学困生”,可如何对待这些“学困生”,每个教师的态度却不一样。我也曾像赵老师所说的一样,有过“对牛弹琴”感慨,但发现效果并不如人意。后来,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教学态度方法。
我曾经带过一个特别糟糕的班。这个班纪律涣散,学习风气不浓厚,除了有一两个学生还能算得上用功之外,其他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到校是来干什么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急躁,布置的作业完不成。就采取惩罚措施,甚至体罚。但学生好像并不领情,还甚至出现了逆反现象。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我的教学思路。有一天,我上课的时候,提问了一个平时几乎不怎么说话且学习很差的女同学,当时我并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因为这个女同学从来都没回答过问题。没想到这个同学不但回答对了,还回答得特别有条理。我非常高兴,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她,并让大家向她学习。后来,只要我上课提问,她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也经常给她机会,她几乎没有让我失望过。在期中考试中,她的成绩是全班第二。她的班主任感到很惊讶,来找我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她作弊了。这件事改变了我的教育思路,从此,在这个班上,我对每一个有进步表现的同学都夸张式地赞扬,结果在期末考试中,这个班的成绩是全校10个班中的第二。在三年中,我一直带这个班,我所教的这门课一直是年级前三名。
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欲望,只是我们把这种关注更多地给了学习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更需要我们关注的学生却漠然视之或视而不见,这样。那些“学困生”就会表现为两种方式,或破罐破摔,或故意做坏事想引起老师的关注。教师一般无论遇到哪种情况都是严加责罚,严厉打击,这些“学困生”无疑就成了老师所说的“牛”。
孔子说要“因材施教”,因为现在的班额太大,做起来很困难。但相对于一些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我觉得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家长和教师其实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成功,都希望看到他们快乐的笑容,那么我们不妨换种思路,也许你会看到“柳暗花明”,也许你会发现“峰回路转”,“曲径”也可以“通幽”。
(2007—11—0309:21:32)
愚不可及:
“对牛弹琴”反映了教育者的烦躁和非理性,也反映了教育者急功近利的思想。
(2007—11—0309:57:34)
房子:
“对牛弹琴”反映了教育者的烦躁和非理性,为教师者和为父母者当戒之。我记住了!感谢赵老师和那位“北方井里之蛙”。因为我没有文化,不会多说什么,只有感激之心。
(2007—11—25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