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评价”,就是评定价值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表现好时的肯定,或做错了时的否定,都是对孩子的评价。可以说,每一个关心自己孩子或学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的行为和结果进行着评价,并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孩子进行引导。由于孩子的经验和阅历有限,因此,家长或老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够理性地运用“评价”手段来促进孩子进步呢?笔者认为,最少应该注意5个方面问题。
1.要把握好“评价”的时机
“评价”的过程,是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过程。双方的情绪和心情对“评价”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所谓选择时机,就是选择“心情”。孩子有了进步或做了好事,大人和孩子都处在愉悦的心情之中,这时的“评价”就要及时。当场表扬不仅可以强化孩子做好事的意识,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反之,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或出现了失误,此时,他处在情绪低落甚至焦躁之中,大人也因为孩子的失误而情绪急躁,极容易对孩子做出简单的否定式评价,由此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的效果肯定好不了。而且,双方在极不冷静的状态下,还容易产生直接的矛盾冲突,这势必会对后续的教育产生消极地影响。“稍缓一下”,在“批评式评价”中极为重要,对待已经上了中学的孩子,“批评式评价”的时间,更应该相应推后。
2.“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孩子的任何一种发展,都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有上进的动力,就要不断增强他的自信心。避免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当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来以“评价”的手段进行引导时,不当众训斥和评价,便是一种策略。有的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一定要考得极差的孩子说出自己考试的成绩;有的家长,来了客人就说孩子的不是,这不行,那不行;更有的家长,经常用最优秀学生做参照物,训斥孩子“你就是不行!”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得整个家庭在客人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影响。美玉不可能无瑕,但是,具有艺术眼光的雕刻艺人,会将瑕疵剔去,或掩饰过去。白玉上的一个黑点,留在人物的嘴边,便是“美人痣”,留在鼻尖上,便是瑕疵。当众掩饰孩子的弱点,并不意味着人后不去教育,而是在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基础上的教育。在家庭评价中,“当众表扬,背后批评”也许会更好。让所有孩子都感觉到“我能行!”才是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
3.要将“评价”的目光放在“过程”上
“评价”是为了进步。最能够促进进步的“评价”,就是将评价的目标和时间选择在“过程”之中,而不是结果上。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发现不对的苗头,随时评价和纠正。“平时不管,事后严惩”的做法是错误的。其二,当错误和不理想的结果出现后,也不要将目光只盯在结果上,而是对形成结果的过程进行分析,既要找出失误的原因,帮助孩子改进,还要找出失败的结果中包含的可以肯定的部分,以激励孩子,不可完全否定孩子。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不是抓住成绩不放,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一道题,只有前半部分答对了,就要肯定前面,改进后面。即便全部答错了,也要对孩子的态度进行分析,如果孩子已经尽力了,就要从态度上给予肯定和鼓励。简单地以结果评价孩子是不科学的。
4.要以正确的标准评价孩子
“评价”离不开评价标准,什么算“好”,什么是“不好”,首先要一个正确的标准。家长和老师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就会在评价孩子时是非不分。比如,有的家长不懂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只能采用简单的量化和对比来评价孩子。不考虑试题的具体难易程度和孩子的进步程度,而简单地认为70分就是没有80分好,第2名就是没有第1名好,结果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做人层面,更有的家长将自己不正确的道德观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比如,孩子在义务劳动中积极卖力,家长不仅不表扬,还骂其“傻瓜”。这样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只能产生负面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5.要允许孩子对大人的“评价”发表意见
“评价”只有让被评价者心服口服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当我们评价孩子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评价观、评价时机、评价态度的掌握,更应该注意孩子的反应,要允许孩子在我们的评价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是孩子做错了或成绩下降了,也要耐心听取孩子自己对失误原因的分析。只有孩子对自己的失误在内心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才会自觉地加以改进,而不是被动地应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是在评价中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越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评价”不仅仅是专家的事,只有每一个关心孩子的家长,都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007—09—2305:23:17)
感悟与感言
北方井里之蛙:
赵老师:看了你对评价的建议,一定会改变许多人对教育的态度。我是一个从事教育多年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我也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但我读了您的文章后还是觉得受益匪浅。
(2007—09—2909: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