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47900000046

第46章 东汉文化科技的辉煌(1)

(第一节)“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

哲学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是“爱慕智慧”,中国人则说“知人则哲”(《书·皋陶谟》)。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亲和源头,因为它是关于世界观,关于万事万物本质的学说。哲学的聪明是大聪明,即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它是存在于世俗生活、商业手段、人际场合、争名夺利之中,其实都只是小聪明而已,一时的热闹。古今中外的哲学体系,被大体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块。我们早在中学课本中就已知道,简单地说,前者认为精神(既意识)是万物本原,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产生物质,“形而上者谓之道”(《易·系辞上》,下同);后者认为物质是万物本原,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产生精神,“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教科书上的观点,听起来很枯燥、抽象,也很玄妙、高深。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就是前者相信鬼神的存在,凡人之外有神仙,凡间之上有天界,人之生前死后有鬼魂,有前生来世,有命运主宰;后者却不相信。

在中国,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流派,都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互相之间的论战与斗争,相克而相融,可谓刀光剑影、针锋相对,既尖锐又共进。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学者,有战国时的荀况、东汉的王充、南朝的范缜、明清之交的王夫之和清朝的戴震等。其中,王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发扬广大的里程碑式人物。

王充(公元27—约公元96),东汉哲学家,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诞生于刘秀建立东汉的第三年,出身“孤门细族”,因孝顺著称,幼年好读书,后游历洛阳。曾在太学就读,拜著名史学家班彪为师,但时间很短。因家贫,无钱买书,只好在洛阳书肆为人家卖书并抽空阅览,饱读诗书,又不死记章句,遂博通百家之言,基本上还是属于自学成才。记忆力好,且擅长辩论。后归南方乡里,任县椽功曹、州从事,转治中等小吏。多次和上级不合而争论。晚年离官家居,开过私塾,终生潦倒,但“居贫苦而志不倦”。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往来,著书立说,今存《论衡》85篇(另有《养性书》16篇,已佚),20余万字,以30余年之力写成。此著针砭时弊,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不能公开阅读。直到东汉末年以后才广泛传播开来,产生巨大影响。

对西汉以来成为儒家正宗的谶纬神学,以及董仲舒的所谓“天人感应”说,王充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公开标榜“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论衡·自然篇》,下同),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这是很需要勇气的,简直有些大逆不道。我想,他也是因为有一肚子的气,觉得自己久居人下、怀才不遇,而整个上层社会又是小人得志、谬论流传,需要发泄,属于“不平则鸣”(韩愈之见);又系民间自由人士,没有组织和领导,无人干涉,才敢“大放厥词”吧。

王充认为“元气”才是宇宙的根本,天地是元气的产物,人和禽兽也是由元气演化而来,“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谈天篇》)。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没有预定的目的,“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命禄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自然篇》)。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对当时的符瑞、灾异、风水、卜筮、祭祀、祈禳、谴告、求雨、拜龙等迷信行为,王充进行了辛辣的抨击,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明雩篇》);强调有生必有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道虚篇》);人死后也不能成为鬼,“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论死篇》)指出鬼是人的一种幻觉,“人病则忧惧”,“忧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订鬼篇》)。

王充反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认为知识得自眼见、耳闻、口问,还要“必开心意”。也就是,既要通过感官,又要通过思维。所谓“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并提出“引事物以验其言行”(《实知篇》),以实际存在的事物验证言行。他可能是世上最早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人了!他还批判了当时“好珍古而不贵今”的学风和“知五经而不知当世”的腐儒。另著《问孔》、《刺孟》两篇,指出孔孟言论“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伐”,后世不应盲从,“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但是,王充也有自相矛盾、认识不够的地方,一些论断陷入宿命论,如认为人的富贵贫贱由“命”决定,非人力所能变动;命表现于人的“骨相”,“富贵之人生而有表见于面”;王朝兴亡由“期”、“数”、“时”、“历数”等超世间的力量来决定,和政教的得失无关。刚刚还在大谈“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此时却有这么一番论调,让人实在诧异,就像前后不是一个人说的一样。

(第二节)佛道并举,宗教鼎盛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两汉(尤其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全面鼎盛时期。除了源自西方,产生年代较晚,传入中国更晚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外,其他的一些重大宗教项目,佛教已传入中国并开始兴盛;土生土长的道教刚刚诞生便来势汹涌;儒教本来是一门学术,反映的是孔孟的伦理思想,却因为汉代皇帝们的推崇,将其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思想,也几乎与宗教无异。佛(又称释。释者,僧也)、道、儒并举,各领风骚,相生相克,大放异彩,呈现出一种热闹景象。而这三者在中国旧称“三教”,它们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生活各个领域,对中国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礼仪制度、日常生活等都有极大影响。

佛教。无论是从信教的人数之众多而言,还是从历史的渊源之悠久来说,佛教都无疑是世界的第一大宗教。而且,佛教也是最有东方特色、最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它产生于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部落(今属尼泊尔),由该国净饭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即释迦牟尼,也就是佛教神话中的西天佛祖如来)所创立。它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因果轮回”,以涅槃(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西汉时,西域的某些城邦小国已信奉佛教。根据《三国志·魏志》卷三十裴松之注,佛教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传入中国内地的,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当时,西域大月氏派遣使臣伊存到达长安,博士弟子秦景宪从伊存学浮屠(佛的音译)经。(柏杨甚至认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返国时,佛教就已被带了过来。)但最流行的说法,还是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有佛经介绍到中国来,作为中国正式有佛教的开始。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是大乘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的,主要是小乘佛教;而传到西藏的,主要是喇嘛教。此后,佛教教义逐渐同中国传统的伦理、宗教观念甚至一些民间迷信相结合,也就带有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同玄学关系密切,广泛流传全国。隋唐时期,产生天台、唯识、华言、禅宗、迷宗等新的宗派,自成体系。但主要内容不变。这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据东汉末年牟融所作《理惑论》,公元一世纪60年代的一天,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刘庄(也就是汉明帝)梦见了一个金人,全身黄光闪闪。一些有学问的大臣就告诉他,金人是西域(今新疆、中亚细亚一带)的一个被称为“佛”的神祇,他们都是金身。刘庄随即派遣官员蔡愔去西域大月氏求佛。那时还没有人知道,西域的佛是由天竺(今印度)传入的。蔡愔于是在公元65年出发,两年后由西域返回时,随同他一起来到中国还有两位外国籍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及白马驮着的许多佛教经典。刘庄非常高兴,便特地在洛阳西郊建造了一座白马寺,招待这两位高僧并安置经卷。而白马寺就成了中国土地上第一座佛教寺庙,至今仍佛学鼎盛,香火缭绕,游客络绎,天下闻名。不过另有一个事实是,白马到中国的公元67年之前,佛教已经在中国一些地方流传,刘庄的弟弟——亲王刘英,就以笃信佛教,供养着一批沙门僧,“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举国皆知,汉明帝还表彰了他。汉桓帝在位时,他在宫中建立了黄老浮屠祠(当时黄老道与佛教不分,作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一种精神补充)。桓、灵时代,西域安息名僧安世高、月氏僧人支娄迦谶等都先后到了洛阳,翻译佛经多种,汉人严浮调从安世高学经并参与翻译,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佛教成为一种精神慰籍,在劳动人民中逐渐传开。

道教。它跟道家其实并不相同,就像“狗”和“热狗”的不同一样(柏杨语)。道教是历史上最早盛行的纯中国的宗教,没有人知道它确切的诞生之日。它渊源于古代的神仙之说、巫术和战国秦汉之际的方术,本是战国时代一般没落旧贵族企图逃避现实的幻想而创造,其名最早见于《老子想尔注》。但道教跟道家学派还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以神化了的老子所提出的“道”为基本信仰和教义,其崇拜的最高天神是元始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庄哲学的玄虚无为,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种飘渺幻境。道家学派中有一部分人士转变为“阴阳家”,介乎学派与宗教之间。这种以炼丹炼金,求长生不死药的高级巫师,被称为“方士”,深受历代帝王的欢迎。以后方士中又有一部分转变为念咒画符的人物,道教遂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一般认为,道教定型于东汉顺帝(公元125—公元144年在位)年间,以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为标志。公元二世纪30年代,张道陵作为方士中的大亨人物,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鹤鸣山(一作秸鸣山)修炼。他用符咒为人治病祈祷,称“太平道”。追随他的门徒,都要献纳五斗米,所以也称“五斗米道”。同样也是在顺帝时,琅琊人宫崇向朝廷献《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170卷,这是我国最早的道教经典。张道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写《二京赋》的那个张衡)继承。张衡死后,他的儿子张鲁继承。张鲁时已到公元二世纪末叶,各地混战,东汉政府因他拥有强大的群众力量,还委派他当汉中(今陕西南郑)郡长(太守)。但要到300年以后的五世纪时,名道士寇谦之出世,才最终确定“道教”的名称,并确定尊奉李耳(即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经典、张道陵为先知。东晋末,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南北朝时,道教分成“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两支。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

汉顺帝时,道人于吉(宫崇之师)以《太平清领书》在今江苏、山东一带传教,信徒众多,其中不少是贫苦农民。他们也称“太平道”。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公元178),巨鹿(今河北境内)人张角做了太平道的首领,他自称大贤良师,手执带杖,巡回各地传教,装神弄鬼,让病人叩头思过,饮水以治病。他和他的弟弟张宝、张梁在群众中宣传黄老道(太平道),医治疾病,招收门徒,四方民众扶老携幼前来投奔,信从的人非常多。张角于是还派遣他的8名弟子四出传道,辗转发展信徒,十多年里竟达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诸州,声势浩荡,乃至惊动了官府。这时,作为一种宗教形式的道教,便成了农民起义的旗帜,而且也足见其作用力之大。不久后,张角兄弟发动了著名的黄巾大起义。详细情形请参阅上章《黄巾军》一节。

儒教。即以儒家学说教人,亦称“孔教”。儒家尊孔子为“圣人”,尊孟子为“亚圣”,其学说其实非常庞杂而博大,良莠不齐。笼统地说,如果说老庄道家(不是道教)宣扬“出世”,强调“无为”;孔孟儒家则宣扬“入世”,强调“自强”。但是,儒家的保守、复古,以及后世越来越禁锢的礼教约束、理学清规,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完全不同的是,两汉时期,历代刘姓皇帝都崇尚儒家学说,从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光武帝“爱好经术,提倡儒学,奖励名节”(当然,日理万机的天子们,这样做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学习知识、探究学问,只是将其改造成为适合且襄助自己执政的工具和手段,还要摆出一个好的姿态来),所以,儒教在大汉王朝简直成了国教,居于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而且自此以后,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除极短时期外,在诸学派中,儒家一直占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文化的正宗,直到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详细情形请参阅第六章《汉武大帝》、第九章《光武中兴》中的相关部分。

(第三节)《汉书》是一大家子的伟业

《汉书》

说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科学家族,东汉的班氏、三国的曹氏、北宋的苏氏,无疑是最杰出的。东汉班氏,父子、兄妹4人,竟出了3个大史学家(其中一个同时还是大文学家)、1个大军事外交家,实在是了不起,比后世盛行科举制度、高考制度后,一些家族纯粹通过读死书出了多少多少状元榜眼探花、总督尚书翰林、进士举人秀才、博士硕士留洋生……要更有意义多了!

班家的老大,自然是父亲班彪,史学家;长子班固,史学家、文学家,班氏里才学和成就的第一人;次子班超,军事外交家,一代名将,“投笔从戎”的楷模,同样功勋赫赫(第十章中有关于他的介绍,此处从略);女儿班昭,史学家,中国古代少有的大才女之一。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司马迁《史记》的另一部史学巨著《汉书》,就是班氏一大家子共同奠定的伟业。(此外,班彪的姑母,也就是班昭的姑奶奶,西汉成帝时的班婕妤,她也是个才女,善作赋,还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妃。)

班氏家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公元3—公元54),字叔皮。20余岁时,避难于天水,依附隗嚣。后至河西为宝融从事,为其策划归汉。光武初,举茂才,拜徐州令。后因病免官。擅长著述,博采遗事异闻,作西汉史后传65篇,以补《史记》太初以后之阙。不久逝世,书未就,语焉不详,其子班固、女班昭先后续成,即今《汉书》。《后汉书》中有其传。

班固(公元32—公元92),字孟坚。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班彪死后,他归回故里,拟继承父业,搜集史料,整理补充,从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起,续写父书。永平五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京兆狱。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力为辩白,方得释出。后召为兰台令史,与陈忠等写成《世祖本纪》。再迁为郎官,典校秘书。受命编撰《汉书》,前后达20余年,可谓呕心沥血,穷尽半生,后世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汉章帝时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公元79),曾根据儒生博士在白虎观辩论五经异同的结论,受诏整理成《白虎通议》。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大破匈奴后,作《燕然山铭》以纪功。后因窦宪擅权,为和帝联合宦官所杀,他亦受牵连,被洛阳令捕,下狱并死于狱中。时《汉书》尚有8篇“表”及《天文志》未完成。班固还善于作赋,是汉赋代表作家之一。其《两都赋》、《终南山赋》等,“造构文辞,终以讽劝”,铺张扬厉,描摹夸饰,文采丰瞻,架构宏大,在文学史上影响甚大。其著作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同类推荐
  • 贫民兄弟

    贫民兄弟

    皇朝崛起之路注定只能是以千万枯骨铸就。管你是风华绝代的文人骚客,还是力贯山河的绝世武将。都要在皇朝崛起的路上倒下。永远存在的是历史长河那滚滚流淌的水流声……(很郁闷的一件事,作品的名字不叫这个的,应该叫《天元皇朝之崛起》。只是一时没办法改,所以大家其实就是来看书的不是,所以就不要在乎这个名字了。谢谢大家的理解~\(≧▽≦)/~啦啦啦)新人更新的不快,每天的下午大概6:00的时候有一章。若果当天灵感突发,说不定会有第二章发上。新人不易啊!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
  • 掉入尘埃的神话

    掉入尘埃的神话

    神话与历史,在字里行间到底有多少重影?创新与传承,长大的我们丢失了多少“童年的玩具”?每常读《山海经》,便为其奇崛瑰丽的想象、逶迤壮阔的山河、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痴如醉,然而亦未尝不为其只言片语、晦涩艰深扼腕叹息。它原本是否是一个长篇累牍的故事,一部恢弘磅礴的史诗,一块纪录文明草创的“甲骨”?它到底要向我们讲述怎样的一个上古世界?我们无法断言。我心里有个关于她的故事,犹豫着是否将它写下来,恐惧着遭到你们的嗤笑,然而突然有一天想起曹先生的一句话,除《四书》外,杜撰的多了,偏只我杜撰的不成?愿穷尽所知,以荒诞不经的幻想,为你们解读最为传统的神话故事,和捕捉藏在这些故事背后,历史促狭的尾巴!
  • 后明书

    后明书

    明,一个让后来很多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的时代,它亡于战火,也奏响了大地的悲歌。许以时,一个公元二十一世纪的旅行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在云南雨林深处游玩时意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居然来到了公元1444年,化身为了一个小小的卫所军官。而那时,正是明征麓川之役,时代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点。依靠现代人的科学与历史知识,许以时和他的一众助力,能否在那个时代纵横四方,重振乾坤呢?后明书,于明之后。
  • 三国护花行

    三国护花行

    一名保镖一位大明星一场爆炸一次新的开始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存方式终究到底,只为了活着,好好的活着。
  • 开个飞机去明朝

    开个飞机去明朝

    皇后娘娘寿辰到了,没有珠宝送什么?送张照片啊。皇太极十万骑兵寇掠辽东,怎么搞?用挖掘机啊。李自成马上就要打到北京了,怎么办?去接陈圆圆回来啊。皇帝陛下煤山吊死了,该如何?让他死啊,我来干。崇祯可以死,大明不能亡。我是皇叔朱常渊,我为自己代言。
热门推荐
  • 一枝相思煨红豆

    一枝相思煨红豆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若问四海八荒谁最宠妻,魔君景昭说自己排第二,没人敢……呃……他儿子敢排第一……听说这魔界少主在六十六个姐姐的溺爱下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混世小魔王;还听说这少主为了一位姑娘烧了人间十万月老庙;又听说那位姑娘在出嫁之日失踪了……传说究竟如何,还待细细分解……此文欢脱甜宠,时而高糖一把,时而小虐一丢,但打过巴掌之后必定会给块糖。观者不会伤肝伤肺,请放心阅读……
  • 至若春的景明

    至若春的景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风临战神

    风临战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苍虚世界,以武为尊。习武本是强身健体,世人却多追名逐利。异界战神转世的李临风成为风临武馆的馆主,这个世界终将因他而改变。
  • 中医针灸按摩(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中医针灸按摩(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帝师:丑女凰后倾天下

    帝师:丑女凰后倾天下

    他天赋异禀,却痼疾缠身——正所谓碧落天涯,黄泉咫尺。原以为人生在世,不过一场苦难,百年后,他纵是无一知己相陪,也要千万人殉葬。她,相貌寻常,却博学广闻。一个是冷峻腹黑的少年,一个是清冷薄情的女子。他遇见她,越是相处,越是惊心,这世间唯汝知吾,足教吾生死相依,可为何汝偏偏如此无情。
  • 孙悟空在漫威

    孙悟空在漫威

    齐天大圣孙悟空意外穿越到漫威,开启全新英雄宇宙
  • 真姓实名

    真姓实名

    林峰从那个神秘的组织里逃了出来,在这一连串的神秘事件背后他似乎不是林峰,似乎是他的另一个人格在操作着他!!
  • 万界之缘起

    万界之缘起

    少年清墨因为爷爷给的一颗石头激活了他身体里的伴生小兽,从此踏上了征途之路,小银你说我能把这片银河收进体内吗?只要你想,一切都有可能。
  • 甜汤糯糯

    甜汤糯糯

    丢了父亲被母亲抛弃在陌生的城市!关键这是一个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安车车只能忍气吞声地在学校小心翼翼地生存,好好考大学,去更远的地方,可是哪里还会有陈顾吗?还是会一个人吗?……阿糯开始想你了……陈顾!
  •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感觉我家系统好牛逼的样子,它竟然会cos别人家的系统。这是一本女主带着系统替炮灰逆袭顺带拯救一下被破坏的位面的快穿故事。可能是无cp,就算有男主,也是1v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