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1.2.1 企业的内源融资
所谓内源融资(INTERNALFINANCING,或INTERNALSOURCES)是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企业内部融通的资金,是企业长期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一般来说,内源融资主要是由留存盈利和折旧构成的。折旧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有形和无形的损耗,它主要用于重置损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企业增量融资的主要内部来源就是留存盈利。
留存盈利作为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具有以下优点:(1)以留存盈利作为融资工具,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而企业向外界筹集长期资金,无论采用股票、债券还是银行贷款,不仅要支付利息或者股利,还需要支付大量的融资费用,因此,在融资费用相当高的今天,留存盈利的资本成本要低于外源融资的成本。(2)对企业来说,留存盈利与普通股的作用是相同的,都属于企业的权益资本,然而,企业利用普通股融资可能带来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问题,以留存盈利作为融资工具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3)企业通过内源融资较之其他融资方式更易获得资金,当企业缺乏其他融资来源时,往往利用留存盈利作为融资工具。例如,新成立的公司由于规模较小,其普通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不够活跃,这类公司外源融资比较困难或者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留存盈利由于不需要支付股息就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
留存盈利与股利支付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股利支付可以直接增加股东的财富,但对股东来说,股利支付率并非越高越好。由于企业的股利政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企业把全部的盈利作为股利支付给股东也未必能够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这是因为企业选定的股利支付率越高,留存盈利供给枯竭的可能性就大,企业再投资就要更多地依赖外部资金(债务或权益)。但是,由于融资费用的存在,使外源融资的成本远远高于内源融资,因此,大量发放股利对企业来说代价是昂贵的,它增加了企业对高成本的外部资金的需求,从长远看并不利于股东财富的增值。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企业经营者倾向于减少股利支付,尽可能多地利用留存盈利进行再投资。同时,由于纳税的影响,一部分股东也倾向于减少股利支付。但是如果企业留存盈利过多,股利支付过少,可能不利于股票价格的上涨,会使企业再融资遇到困难。因此,如何在股利发放与公司的未来发展之间取得均衡,使公司股票价格稳中有升,最终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便成为企业政策的目标。
1.2.2 企业的外源融资
1.企业外源融资概念及优劣
在经济日益货币化、信用化和证券化的进程中,外源融资成为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一般来说,企业外源融资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融资过程中,根据资金融出方和资金融入方相互接触的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DIRECTFINANCE)和间接融资(INDIRECTFINANCE),箭头表示资金流向。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相互间直接进行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完成资金融通过程。这种融资的基本特点是,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或个人与需要资金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进行资金融通,不需要经过金融信用媒介实现。直接融资所使用的有价证券,通常是非金融机构,如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国债、地方债、公司债、股票、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据或债务凭证。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方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资金短缺方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使用单位,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资金融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进行,它由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两个环节构成。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是资金融通的方式,严格地讲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结合具体的经济环境它们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一般来说,间接融资较之于直接融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由于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融出方和融入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它是一种可以无限扩展的融通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在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内集中资金,资金融通规模巨大,非直接融通所能比拟。(2)间接融资先由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中资金,然后进行分配,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资金使用方向,便于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3)作为中介机构的银行通过此存彼取,收此贷彼,使得资金融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资金运用更为合理、有效,易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如果一个国家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就会加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在企业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国家尤其如此。
直接融资作为间接融资相对应的一种融资方式,它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融出方和融入方就融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进行直接协商,为资金融通提供了更直接、更灵活的方式。(2)直接融资中的股权融资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利息负担,而且可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3)直接融资的发展,还可以完善金融结构,使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多样化,避免初级证券比重过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当然,直接融资作为一种资金供给方式,像物物交换一样,具有较多的限制。首先,资金融通规模较小,它要受提供资金的单位所拥有的资金的制约,资金的融通不可能很大;其次,参与直接融通的双方一般都有经济联系,这就使得资金流向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后,直接融资的范围过大,会导致资金使用分散,不利于中央银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
2.企业外源融资的选择
富兰克林·艾伦和道格拉斯·盖尔在《比较金融系统》一书中指出:直接融资与投资人成为知情者并且独立决定是否为项目提供资金的情形是一致的,间接融资是与I个投资人意见达成一致的情形相联系,其中一个被任命为管理者,并且成为知情者,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对项目投资,而其他人依然是不知情的。如果只有一个项目能获得资金,而存在很多潜在的投资人,投资人不对项目提供资金的净收益为0,不知情的投资人预期项目获得的净收益为:
在直接融资下,投资人要成为知情者必须支付成本,成为知情者后,当且仅当投资人是乐观者时,才愿意投资该项目,投资人成为知情者的回报为:
投资者成为乐观者的概率为?,当期望的报酬H>0时,会投资该项目;投资者成为悲观者的概率为(1-?),当预期的报酬为L<0时,不会投资该项目,在这两种情况下,投资者都要支付成本C。
在间接融资下,当管理者是乐观者时,投资人同意的概率是β,那么,不知情投资人对投资的预期报酬为βH+(1-β)L;当管理者是悲观者时,投资人不愿达成一致的概率为β′,那么不知情投资人对投资的预期报酬为β′H+(1-β′)L;当管理者是乐观者时,每个投资人都同意给项目投资,回报为:
假定管理者是乐观者,由于管理者是乐观者并且决定投资的概率为?,那么随机选取的投资人的预期报酬为βH+(1-β)L,管理者是悲观者并且不投资的概率则为(1-?)。两种情况下,投资人必须承担的成本是IC。
综上所述,不同融资方式下的回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没有投资,0;
(2)不知情的投资,VU=?H+(1-?)L;
(3)市场投资,?H-C;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命题:V*=MAX{0,VU,VM ,V1},当V*=0时,没有投资是最优的;当V*=VU时,不知情的投资是最优的;当V*=VM时,直接融资是最优的;如果V*=V1,则间接融资是最优的。当且仅当?(1-β)(H-L)>C-IC时,则严格选择直接融资而非间接融资;只有满足与上述相反的不等式时,严格地选择间接融资而非直接融资。
由以上分析可以推出以下结论:事前的乐观程度(?);观点的多样性(1-β);项目的融资风险(H-L);信息成本C和投资人的数量I等因素决定了融资方式的选择,其中融资风险和成本是基本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