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篡周自代后,隋王朝的各项措施都显示了中央集权的趋向。隋文帝首先于开皇三年(583年)整理地方行政。《隋书》“百官志下”说:
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改别驾、赞务,以为长史、司马。旧周、齐州郡县,自州都、郡县正已下,皆州郡将县令至而调用,理时事。至是不知时事,直谓之乡官。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佐官以曹为名者,并改为司。
隋文帝除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改为州县二级行政区外,并将州郡将辖下管民事与管军事的双重僚属系统合并为一,原负责州郡县民政的州都、郡县正等僚属仅空留“乡官”之名,不准再视事,其事务则由吏部另授官员治理。除官任吏之权全归中央,只要是一命以上的官,都由吏部除授,地方行政长官再无辟召之权。而长官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又防止了长官、佐官在地方上发展势力的可能。不仅在地方上削弱地方行政长官之权,在中央,隋文帝也企图将分散于关陇集团各分子的权力收归于杨氏一族。开皇年间的几次政变,便是杨氏与关陇集团中有力人士的权力角逐。隋文帝的压制关陇集团,集权杨氏的措施为其子炀帝所继承。杨氏父子的努力,事实证明,并不成功。在长期动乱中组成的关陇集团,历经西魏、北周,已凝成一股极大的力量,杨氏父子数十年集权杨氏的措施,徒然引起关陇集团其他分子的离心,特别是炀帝时大量引用关陇集团以外,江南及山东的人物到中央任职,分割关陇集团的政治利益,引起了集团的全体反感。在隋末的混乱中,此一集团中的名门,八大柱国将军之一李虎的后代李渊取代了隋室的帝位。
中央的政治权力,虽由杨氏转到李氏手上,但杨氏李氏均出自关陇集团,其政治利益并无太大差别,为巩固中央政权及维持统一局面,对足以造成帝国分裂的因素及潜藏的地方势力,唐室继承了杨氏的各项措施,继续执行着集权中央的政策。
杨隋为打击地方或中央垄断政权的门阀世家,开皇年间先后废乡官及九品官人法。为了提高一般庶民参政的机会,一方面推广府兵制,在山东及江、淮一带,设置军府,招募庶民加入,使他们有机会藉军功入仕。另外,隋文帝也尝试以科举自民间取士。推广府兵制及采取自民间取士的科举方法,显示了隋文帝欲泯除南北朝以来不可逾越的士庶之分,打破门阀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把政权,不论是由文入仕,或由武入仕都开放给较广泛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