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革命”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跃进,国家出现则是第二次大跃进。人口愈集中,社会愈复杂,政治愈精密,有严格的阶层划分,于是有人从生产分离出来,不事劳动以管理别人为职业而要别人供养他们。就身份而言,这是统治阶层;就结构而言,这是政府。统治机构驻居城市内,这次社会大变革考古学家称为“城市革命”。所以讨论国家形成最有力的实证资料是都城,也就是圈围着城墙的大聚落。像商代的郑州城,夯土墙周长将近7公里,平均底宽约20公尺、顶宽约5公尺、高约10公尺,按当时的劳动条件,即使每天动用万名工人,也需要4~5年才能完成。这么庞大的工程不但要有相当富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极其严密的组织管理,非有相当进步的政府是不会成功的。
不过考古出土春秋以前的都城少之又少,郑州商城年代嫌晚,于探讨国家起源没有太大的助益。考古家又在传说的夏都附近——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到宫殿夯土台基。二里头文化层有四,宫殿基址出于第三层,碳素测年经树轮校正在公元前1300年至1590年,值历史记载的夏商之间。宫殿规模,高于周围庭院的殿基东西与南北为36×25平方公尺,上有殿堂,东西与南北各为30.4公尺及11.4公尺,从遗存的柱洞可以复原为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建筑。柱子的平面布置,一檐柱对二擎柱,复原起来是“重屋”,殿基四角檐柱,屋顶应是“四阿”;遗址无瓦片痕迹,当是茅草盖的顶。古人所谓“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可以用来形容这座宫殿,论其宏伟壮丽,比商中期的盘龙城宫殿,当更有过之。整座殿基又坐落在一座正方形的大台基上,周围廊庑,正南大门直对宫殿,殿前广场宽约100公尺,深约70公尺。这里虽然尚未发现城墙,观其气势之凌人,应有城墙环护着的。我们认为这是商汤败桀之后,到豫西镇服夏人而建的都城。
二里头宫殿遗址显示的政权结构已相当强化,年代也嫌晚,不能当作国家起源的参考资料。最近发现两处古城,可作为国家初期的现象。古城在河南登封告成镇的王城岗,位于嵩山南麓,颍水和五渡河交汇之地。两个小城堡东西并列,今存夯土墙基最长不及100公尺,有些明显是被五渡河冲毁了,但原来长度也不可能超过这数字。夯土层中发现木炭、碳十四测定距今4000余年,比夏朝开国年代略早。这两座小城具备初期都城的特征,出在传说夏人发迹的地方,年代又极相近,意义非常重大。孟子说,禹避舜子商均于阳城,朝观、讼狱者不之商均而之禹。《古本竹书纪年》曰:“禹都杨城。”清人朱右曾推断在告成镇,可与出土的古城互相发明。古城在嵩山南麓,传说禹父鲧的地方。鲧号崇伯,崇者嵩也。《世本》“作篇”曰:“鲧作城。”古史传说鲧筑堤以堵洪水,堤防和城墙的营造原理是一致的。由于新的考古资料不断出土,我们愈敢肯定传说的价值。反观五十年前考古家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所发掘的古代城墙,曾有人怀疑是灰陶期的产物,由于告成镇古城之发现,原报告者认为墨陶期产物的判断,可信度大大提高。该城墙基植于龙山文化层之上,又与龙山文化层并存。典型龙山文化时期从公元前2400年至2000年,这里的龙山文化居民筑城既非初期,也非晚期,估计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和告成镇的古城年代相若。
考古证明嵩山南麓和泰山北麓在公元前2000年稍早相继筑城,再证以文献和传说,我国城市大概是在这时兴起的。要而言之,最迟在8000年前中国土地上就出现村落了,而在4000年前,即夏朝开国以后,黄河流域也普遍进行“城市革命”,国家机构形成,开启城邦时代,延续1500年之久。那是我国历史另外一个阶段,史书通称为“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