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教师的爱不是溺爱、宠爱,教师的爱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寓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只要立足一个“爱”字,不怕反复,不怕过多,持之以恒,便一定能用爱在师生之间搭起友谊的桥梁,把爱传递到学生心中。而回馈给教师的,将是享之不尽的快乐心情。
这就好比站在大山前,对着大山喊“我爱你”,得到的,将是成百上千声“我爱你”的回应。
所以,教师,请多给后进生一些爱。
学会尊重
教师的爱是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多彩的世界。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要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行为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沟通合作;有了尊重,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有了尊重,才能展开优质教育的画卷,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后进生也不例外。一个人只要受到尊重,就能发挥潜质,就可能做出惊人之举。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正是看到尊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运用尊重的原理,把一个个流浪儿、失足少年教育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甚至成为人民的英雄。他从来不把失足的孩子当作违法者来看待,而是看做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个叫谢苗·卡拉巴林的人回忆他做马卡连柯学生时的一些片断,他说当年他在监狱里,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去替他办理出狱手续时,亲切地要他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他对此并不理解。直到十年后,当他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我当时所以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不让你看到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那个手续,可能会侮辱到你的人格。”卡拉巴林回忆起这件事时说:“他都注意到我的人格,可在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叫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而当他俩从监狱出来去教育厅的路上,卡拉巴林总是走在马卡连柯的前面,以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可马卡连柯总是和他并肩同行,同时兴高采烈地和他说着话。那情形看上去,不像是老师和学生,倒像一对忘年之交的老朋友。
而此后,在漫长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卡拉巴林更是无数次地感受到马卡连柯对他的尊重。最让他感动的一次,就是马卡连柯甚至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他。这种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让卡拉巴林深受感动。他逐渐懂得了人的尊严,认识了自身的价值,从而信心满怀地走着以后的人生路。后来,他成为自己的老师马卡连柯的可靠继承者和得力助手。
卡拉巴林的转变历程,说明了尊重在教育中的力量。马卡连柯正是运用这一力量,激起了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的自尊感,把他们从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和堕落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使他们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花。
我国的教育先哲孔子,同样注重在教育中给学生以尊重。他在给学生讲学的时候,从不倚老卖老、居高临下,更不盛气凌人,一副教训人的架式,而是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比如,他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也就是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不必紧张,也无需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从《论语》中好多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教学,大多时候是召集学生席地而坐,不论年龄、辈分,大家在一种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如朋友般地“闲聊”。由此可见,孔子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所以,他门下的弟子个个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谓畅所欲言,个性也在充分被尊重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可见,教育离不开尊重,转化后进生当然更加离不开尊重。
可是这话说起来大家似乎都知道,尤其教育改革喊得轰轰烈烈的今天,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率下,尊重学生更是得到大家的重视,老师们都在说,放下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高高在上,做学生的朋友,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相处,以尊重换尊重。可是,认真检查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吗?我们是不是有面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声训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对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的学生报以失望的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对过于调皮捣蛋总是屡教不改的学生有了不耐烦乃至放弃教育的想法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当学生对你提出质疑而你却态度强硬地说“你这个小孩子,懂得什么”的时候……
说到底,我们还是没有把眼前的学生当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仅仅是把他们看做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所以才会尽管心里有“尊重”一词,却总是不经意地做出不尊重的举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把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后进生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呢?
首先要让自己做一个眼明心亮的老师,眼里有学生,心里也有学生,从内心真正爱学生。这样,尊重才不会是虚假的形式,而是发自肺腑的,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尊重。如果对学生没有爱,尊重只是空谈。
曾在网上见过一篇文章:
担任班主任已将近两个月,对班主任工作也已经比较熟悉,对班里的学生的情况也已经比较了解。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好好地反思了一下。
班里有这样一名女生:平时上课表现较好,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上课时发言较积极,下课后也是乖乖地坐在位置上看看书什么的,虽然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不会给老师惹任何麻烦,是一位不用老师费心的孩子。
因此当她妈妈找到我讲述最近她在家的表现时,我就如被人当头一棒,顿时哑口无言。
我简单罗列一下我与她母亲的谈话,如下:
“张老师,我小孩最近在校表现怎么样?”
“还好,就是作业方面有一点问题。我不知道她最近是怎么了,作业老是用各种理由来搪塞我。”
随后,她妈妈就和我聊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讲了最近在家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越听越迷惑,真的搞不明白这么乖的学生在家居然也有一些与乖表现相背离的事情,真的是越听心情越沉重。
最后,她妈妈说回家之后再与她女儿好好沟通一下,我也向她承诺我会好好地找她女儿谈谈心的。
第二天放学时,她母亲又来了。
这次,她一开口就和我说:“张老师,我已经知道问题的所在了。我昨天已经和她好好地聊了一下,我发现我女儿她太有自己的思想了,她还让我看了《玩过小学》这本书,我看了之后才明白,我这个孩子太需要鼓励了。还有,她还和我说起了叶老师以前是如何鼓励她的,而换了老师之后,不管她的作业做得怎么样,永远都是一颗星,做好了也不会给她一些过多的鼓励。这样导致她内心有了一些想法。因此作业开始出现了不积极的现象。”
我听后,真是汗颜。作为一个老师,面对家长讲述的事实,我深感自己的工作不称职,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总是以我自己的想法为主,有时候可能过于主观了。我连忙向她母亲道歉了,我说我会改,我们一起努力把这孩子管好。
同时她母亲还给我看了她女儿推荐给她的书,一个九岁女孩范姜国一写的《玩过小学》。
回到家,我认真地研读了《玩过小学》这本书,每看一篇我都觉得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九岁是一个很小的年纪,我有时候总是在想,我九岁时到底是怎么样的?九岁的我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一点都无法想象现在一个九岁的孩子到底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发现一位九岁女孩的心理居然会有那么多的思想,或许是我以前太低估这群孩子了,抑或是我过于幼稚了,总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他们,被我自己的思想蒙蔽了双眼。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一直难以入眠,脑海里一团乱麻,怎么解也解不开。
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出神了许久,最终决定要和孩子们一起来分享这本书,看看孩子们对这本书是一种怎么样的想法。
早上是语文兴趣课,我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向他们介绍了《玩过小学》,并且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其中的一些文章,没想到居然引起了孩子们思想的共鸣,当我让他们写一写他们自己的想法时,他们一点都没有表现出以前写作文时那种痛苦的神情,而是一个个表现出很愿意分享的样子,这让我感动,而且这次我没有规定字数,让他们自由发挥,一个个都写了很多很多,有的甚至跟我要求要拿回家去写,因为发现自己想写的实在太多了,看到孩子们这种表现,我真的乐在其中。
下课后我与那位女生交流了想法,并且提出了要和她一起进步,她很开心,也向我提了一些她的憧憬,我很开心地接纳了。后来上课时我发现她表现比以前积极了,并且脸上出现了笑容,我深深地吐了口气。
我感谢家长及时点醒了我,并且让我及时了解了九岁孩子的心理,让我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这是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真心爱孩子的年轻教师,有了这种尊重和爱,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受孩子喜欢、家长信赖、校长认可的好老师。
其次,要懂得学生对尊重的迫切需求。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调查:心理学家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6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教育作了追踪,30年后分析资料的结果表明:成就大小的明显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其个性品质,且主要反映在儿童对自己所持的自尊程度上。因为自尊是一种自我认识,是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它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和接受。自尊心强的人富有独立性,善于表达和交际,人际关系良好,富于创新,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不畏挫折、不甘落后。而一个人的自尊心是如何建立的呢?靠的是他人给予的尊重。所以,这个调查间接说明一个问题: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给学生以足够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自尊。
第三,尊重在日常的点滴中,不可错过那些细微的尊重学生的机会。一个学生学习基础很差,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老师一谈到他,总是忍不住叹气,说拿他没有办法。可是有一天,这个学生突然拿了一道自己不明白的题去问老师,老师很吃惊,但是很快掩饰住吃惊的表情,用郑重的态度很认真地帮这个学生分析题目,为他讲解。尽管那个题目很简单,简单到即便比他低两级的学生都能做得出来。但是,最后老师对他说:“你这种不畏难题的精神很可贵,老师很佩服你。以后再有不明白的问题。尽管来问我。”没想到,这个学生还真就经常拿了题目来找老师,而每次老师都会以充分尊重他的态度,认真帮他。渐渐地,老师发现,学生拿来的题目难度在一点点增加,他解题的思路也越来越敏捷和广阔了。也就是说,他一点点追上了身边的同学,他的基础在一点点地加强。想一想,在这个学生第一次鼓足勇气走进办公室的时候,这个老师如果稍微流露出不屑,那这个学生就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敲门,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进步,或许也不会有今后更强的自信,而欣慰的是,这位老师抓住了这个可贵的机会,尊重孩子的上进心,尊重他的求知欲望,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位所谓的“后进生”可喜的进步。
第四,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尤其在老师眼里被认定叛逆、逆反心理强的学生,我们更要给他们尊重,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当我们尊重他们的个性,他们会在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并对老师报以真诚和热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从关心、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他们的个性朝健康方向发展,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尊重学生的自由权利。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不许这样,不能那样。不许、不能、不得……太多的“不”限制了学生太多的自由。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学校每天把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什么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放学后还有大堆的作业。这就是典型的不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尊重学生的自由权利的做法。还有,大多数学校里,学生没有通信的自由,因为学生的信件总是先到班主任手里,而班主任总是要先打开看过,在确定没有“险情”之后,才会交到学生手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发型的自由,很多学校禁止女孩子留长发,甚至连别什么样子的发卡、背什么样的书包都有规定;学生没有选择课外阅读书目的自由,没有选择听什么歌曲的自由……总之,我们粗暴地干涉学生,不尊重学生的自由权利的行为太多了,可怕的是我们认为这样做很正确,都是为了学生好。实际上,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除此还有,要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性格孤僻的学生……总之,要尊重每一个成为自己学生的孩子,不管他是否是后进生,而且在每一个需要尊重他们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
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写一位有高超智慧和幻想力的科学家爱尔默,娶了一个美貌如花的妻子乔治娜,灯前对坐,“娇花”悦眼,自是欢愉不尽,但他却总觉得有一桩心事耿耿不能去怀。
原来,乔治娜左颊上长了一个特殊的嫣红斑痕——胎记,尽管很小,但在这位惯于追求完美境界的科学家看来,总是破坏了美的魅力。他煞费苦心,想把妻子的可爱面颊改善得十全十美,毫无瑕疵。
他曾研究出一种除斑的外用药剂,涂在妻子脸部的胎记上,但未能奏效。于是,又使用一种内服的强效药液,帮助妻子除治斑痕。这种药的效果果然显著,胎记正逐渐变淡、褪色,可是,随着胎记的最后一丝红晕从面颊上消失,那个堪称“十全十美”的绝代佳人的最后一口气,也散入青冥,化为乌有了。
科学家爱尔默不能宽容妻子一点点的瑕疵,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治疗,结果白白地断送了“娇花”的生命。这篇来自现实高于现实的短篇小说启示我们:生活需要宽容。
生活需要宽容,教育又何尝不需要宽容呢?教育不能没有宽容,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来说,宽容更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首先,宽容是开启后进生自省与自律大门的钥匙。
青岛台东五路小学马燕老师曾教过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小帅,由于他父亲疏于管教,孩子染上不少恶习。一次刚上课,便有一名女生向马老师告状:“马老师,帅帅说他最喜欢咱班的李静了。”一句话如同掷下一颗炸弹,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突然,大家都哑然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马老师,等着她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