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的班上有一个女生爱抄袭别人的作业。一天放学后,我说到她家有点事,让她和我一道走,于是她放学后就在校门口等我,可以看出来,她有些拘谨。我骑自行车带上她向她家走去,路上我说:“你平时聪明伶俐,老师们都很喜欢你,可就是你的一个毛病我们都觉得很遗憾,你知道吗?”她说:“我成绩不好。”我又说:“不是!是你不相信自己,而相信别人!凭你的能力,你是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作业的,你说是吗?”沉默片刻,她说:“老师,我再也不会抄作业了!”此时,已到她家。她说:“李老师,您不是还有事吗?”我说:“我的事已经办完了。”她会心地笑了,“谢谢老师!”可以感觉出,最后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我向她点点头,骑车走了。从此以后,她再没抄过作业,并且成绩也有进步了。
这是通过谈话方式转化后进生的典型案例。
后进生是班级中的不安定因素,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教育持排斥态度,被视为“屡教不改”。作为教师和班主任,若能多一点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及时地找他们谈心,就能温暖他们的心,甚至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但是,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通过和教师谈话,解开了思想疙瘩,焕发了青春热情;有的学生却因谈话更加加重了思想包袱,甚至产生“顶撞”现象。这说明,谈话不仅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一、针对性
谈话的目的是把个人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向对方说明,使之理解并接受。谈话的方式和态度有多种多样,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就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1.要因人施言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选择谈话语言。比如对小学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应尽量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将一些深奥的道理用浅显通俗、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对中学生,如果也用儿童语,就显得不伦不类,很不合适。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个性心理不同,有的学生内向敏感,有的学生外向活泼,在施教时,也应注意用不同的语言。
(1)注意学生性格、气质,选用不同的语言。在性格方面,有的自信,有的自卑;有的认真负责,有的敷衍了事;有的沉着坚定,有的怯懦脆弱。在气质方面,有的直率热情,有的孤僻敏感;有的精力旺盛,有的萎靡不振;有的反应迅速,有的反应迟缓。教师在和学生谈话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2)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选用不同的语言。学生学习成绩往往分成上、中、下三个档次。要对这三种学生进行教育,就要把握这三种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诸如厌学、自暴自弃、与教师对立等,这是最可怕的心理因素,与这类学生的谈话尤其要讲究艺术。实践证明,这类学生尤其需要具体的鼓舞和帮助。
(3)从智力的性别差异看,女生偏于形象思维,言语较流畅,而男生更多地偏于逻辑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女生智力发展较均衡,而男生智愚悬殊较大。从兴趣方面看,女生多偏爱文科,男生则喜爱理科。在性格上,男生多开朗、勇敢、果断、不拘小节、好动、敢想敢为,但也有不少人粗暴、倔强、逞强好胜;女生多文静温和、细致耐心、待人亲切、有礼貌等,但也有不少人优柔寡断、拘泥小事、心胸狭窄、性情脆弱。教师在与男生或女生谈话时,应注意到由于性别不同而带来的各方面的差异,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谈话语言。
2.要因时施言
要抓住引发学生思想转变的时机,见机而言,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之效。班主任找学生谈话,要注意看火候、抓时机。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状态,选择最容易发生作用、最有效的时刻,这是取得谈话成功不可忽视的一环。有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是犯了错误,思想上有很大压力,疑虑重重,这时他们迫切需要寻求解脱的办法,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和帮助。班主任要抓住这些有利的时机,进行谈话,使他们感到雪中送炭的温暖。特别是对那些犯了错误想悔改,或是被人误解、曲解的学生,更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只有时机恰当,谈话才能收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的效果。谈早了,条件不成熟,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可能起反作用;谈晚了,又会时过境迁,失去意义。谈话的时机一般可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选择。
(1)根据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感情和信任的程度,对平时相处较好、感情和谐融洽,情绪又比较平和、能听得进教师意见的学生,可以立即与其交谈;对情绪比较激动,与教师有对立情绪的学生,则需要先做一些促使谈话时机到来的工作,比如可以先通过学生熟悉又较信任的教师或学生去做调解工作,也可以通过个人之间的逐渐交往来缓和矛盾,增进感情,等有了谈话基础再说。
(2)根据解决问题的紧迫程度。问题紧迫又具有一定谈话基础的应及时谈;不那么紧迫或一时情况不明,不便立即表态的,应间隔一段时间,等条件成熟了再谈。
(3)根据学生的情绪。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属于爆发性错误,不是非解决不可的,而学生又处于冲动状态,则不宜立即谈话,可冷却一个阶段,等学生情绪有所缓和后再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善于洞察他们心灵的需求与渴望。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捕捉并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及时施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
3.要因地施言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种接触要慎重选择环境、场合,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真实地交流。不同的语言环境能影响学生情绪的变化,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谈话的成功,促使学生思想的转化。办公室是教师经常跟学生谈话的地方,在办公室里谈话,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严肃、正式、认真。如给个别学生布置班上的工作,了解班里的情况,研究某个问题,这些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需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对那些严重违反校规、班纪的学生,如打架斗殴、故意破坏公共设施等,谈话时需要严肃,比较适合到办公室里来谈话,进行批评教育,这样会让他无形中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有助于他认识错误。而一些经常性错误,如上课精神不振、同学之间不和睦等问题,教师需要接近学生,知道学生的心理。想掏出学生的真心话,那么在办公室里交谈就不大合适,学生总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和一定程度的束缚,心理得不到放松。特别是还有其他教师在场,更会影响他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如果是在校园里的小路上、树荫下、操场上等场所,学生就不会感到拘束与紧张,而感觉轻松自然,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地袒露,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对症下药,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来选择谈话的地点,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在办公室里与他们谈话是比较正常的,对谈话效果不会有什么影响。但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学生,在办公室里谈话效果可能不会太好,他们会非常紧张,可能根本不是双方互动地“谈话”,而是他们在单向地“听话”;而对那些顽皮的、经常在办公室挨训的学生,如果在办公室里谈话,效果可能更差,任你“苦口婆心”,他总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对这些个性特殊的学生,最好先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或对抗心理,如先与他一起在操场上活动或玩耍,然后在路上或校园里与他做较随意的谈话,效果就会好得多。
二、富有说理性
教师找学生谈话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改正缺点、纠正错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谈话的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讲明道理,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等,使学生认识不良思想和行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唤起他们矫正错误行为的愿望,以期达到知其错而自觉抵制,知其丑而决心改正的积极效果。说理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说理必须有理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要说理必须有理,这个理应是真理,不是假理;是经得起推敲的理,是实践验证的理,不是主观臆断的理。只有这样,说理才能理直气壮,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情理结合
说理,不仅要进行理论的灌输,还应该注意心理的相容和情感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作基础,道理再正确,也打动不了人心,难以被人接受。因此,教师的谈话,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要讲道理,又要讲人之常情;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体分析;既要达理,又要通情。只有情理结合,理中含情,情中蕴理,情理交融,大道理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3.要讲究说理艺术
首先,要注意语言艺术,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形象深刻,力求做到语言生动、鲜明、简练,有逻辑性,有知识性,有趣味性,有感染力。
其次,要善于喻理于事,用生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道理,增强道理的感染力。
最后,说理要透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根本,进行透彻的分析,说理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富有技巧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谈话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与学生的谈话要想取得良好效果,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
1.有的放矢,精心准备
当教师确定谈话的对象后,就要去了解对方。不知道对方产生矛盾的原因和心理活动,那么谈话就没有针对性,甚至会越谈越远,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增加新的矛盾。只有对交谈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达到谈话的目的。一般要先了解对方的思想症结所在,接着要研究对方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谈话还要注意选择时机,谈早了条件不成熟,谈晚了时过境迁。一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认为谈话的最佳时机是:问题未形成,矛盾初露时;初次犯错误,产生悔恨时;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火头已过,心平气和时;思想疙瘩解不开,易产生过激行为时。以上仅是一般谈话需掌握的时机,碰到学生受到重大挫折时,谈话宜早不宜迟。例如,曾有一位性格内向的女生,因为第二天要在会上检讨自己的错误,晚自习后独自跑到河边徘徊了一晚,第二天终因想不开而轻生。事后,班主任痛心地说:若当时及时开导她,是不至于发生这种悲剧的。
2.悉心倾听,适时提问
被谈话的学生一般都会先将情况向班主任诉说。这时,教师应是学生最专注的知音。在听学生说话时,绝不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看看手腕上的表,或用手指在桌上漫不经心地敲打。而要全神贯注,身体稍稍倾向于说话人,这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也愿意将心里话告诉教师。有的学生是急性子,即使有伤害你的言词,也要耐心地听完,然后再说明你的看法;有的学生是慢性子,半天提不到正事,也不能着急发火,应点拨引导,适时地追问和插话,引导他尽快表述正题。在听对方倾诉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若刚听一两句话就感情冲动,轻率下结论,往往搞错。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师需要冷静与理智的态度,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抓住真实的、本质的东西。
3.讲究艺术,注意方式
“谈话要注意自己的对象,点明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是一位老班主任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体会。他找学生谈话时,若是该生性情豪爽,谈话往往开门见山,直陈主题;若是自尊心、羞涩感较强的学生,往往采取委婉含蓄的技巧,让人思而得之。现在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若是初次犯错,本人又有悔改之意,则采用委婉谈话较好。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曾有一个学生在宿舍只讲究自己干净,而不顾他人的卫生,造成同学对他意见很大。我们找他谈话时,采用的是讲同班另一个同学处处帮助他人、同学们也十分乐意帮助他的事例来引导他。同时,也表扬了他爱清洁的好习惯,希望他能带动大家将寝室的卫生搞好。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责备他的话。后来,他主动帮助别人整理内务,赢得了大家好评。在谈话的语言技巧上,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清晰明确,通俗质朴,简洁精当。若说话词不达意、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会使学生失去对你的信任感,增加谈话的难度。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炽热的感情、真挚的语言,才能使被谈话者感到可亲。切忌在谈话时,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教师皱一皱眉头,学生有时都会敏锐地产生一种被轻视的感觉,从而引起对立情绪。因此,教师在谈话时要有一点“人情味”,这样容易很快和学生沟通感情。晓之以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有一位老班主任找一个吸烟的学生谈话时,不是仅仅用校规警告他,而是首先谈了自己如何为烟瘾所害,现在得了气管炎,经常咳得厉害,同时,也给他算了一笔经济账。最后还请这个学生监督他,自己也开始戒烟。那次谈话之后,这位学生再也没吸烟,这位老班主任也戒除了抽烟的习惯。这次谈话之所以成功,一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二是现身说法,以身作则。这样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促使其思想发生转变。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办法。由此可见,说服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要动之以情,有时要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方能奏效。
5.与学生谈话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知道,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形式加以反映和深化。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很有实际意义,不少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注意双方所处的距离。如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坐得近一点,促膝交谈,平起平坐,这样不自觉中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6.谈话结束要适时,事后要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