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制动”,“视而不见”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年组里最调皮的几个学生都在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家长也非常难相处”……接任这个班前,不少这样的信息就已传入我耳朵里。怎么办?我还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人称“调皮王”的孙雷就第一个亮相在我的面前——他打架了。
我知道,对于一个有着打架、吸烟等不良习惯且学习无心、捣蛋无度的孙雷来说,说教简单是苍白无力的。
思考了很久,我决定以“视而不见”,“以静制动”和他过招。
没想到此招果然灵验。对于我的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孙雷反倒有些坐立不安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总是有事无事向我靠近,找一些理由接近我。我虽暗自高兴,但依旧保持静观。此时,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的内心是渴望沟通、期望被关注的。
孙雷终于行动了。他在走廊拦住我说:“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噢,什么问题,你说吧。”我热情地回应到。
“你明明知道我打架犯错误了,可为什么不批评我呢?”
“哈,原来是这事啊。像你们这么大,正是处在人生中易出问题、易犯错误的‘季节’,如果这个季节没有一点违规的痕迹,没有一点犯错误的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倒是你们这个年龄段的‘遗憾’了。你犯了错误,这没什么,我知道你自己会解决好的,我坚信这一点。”
看着我平静而亲和的表情,听着我理解又宽容的回答,他愣了,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不说也不动。我明白,管理孙雷初见成效。
这件事之后,对于孙雷我进行了多方了解和调查。他父母感情不和,对孩子的教育也不一致,但又都很宠孩子,由此造成了孙雷学习成绩下降和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而孙雷原本是善良、开朗、热情和充满活力的。
我决定主动接近孙雷,不把目光消极地局限在解决他所出现的问题或所犯下的错误上,而是把目光积极地定位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让他出现的问题或犯下的错误成为我的教育资源,让这个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映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找孙雷“闲聊”便成了我的常事,谈家常,谈志向,谈爱好,谈自己开心的事儿。给他讲我当年的风风雨雨,讲我上初中时骑的自行车,除了车铃铛不响以外哪儿都响的事;给他讲我的历史,我的辉煌,我的荣耀,我的努力;也给他讲我的不如意,以及我的淘气曾经给老师带来的不快(现在还在后悔);讲我小时候上树捉麻雀、上山放羊时的故事……他时而沉思,时而开怀大笑。就在这沉思和笑声中,我们的情感距离逐渐拉近,孙雷解除了对我的戒备,开始坦露真诚。
大家都知道,活动育人是教育途径的最佳选择。我把班级干部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开发一个“活动周”项目,并且请孙雷同学作总策划人之一(特殊安排,班干部一致同意),利用早晨6∶30~7∶00和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小50米组间的接力跑、体育竞技、配乐诗朗诵、辩论赛、成语猜谜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到方方面面的锻炼,让他们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关心他人与关心集体的感受,从而增强我班的凝聚力。听到活动的消息,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摩拳擦掌。在活动中,孙雷同学表现得格外卖力与兴奋,事事想在前头,对同学热情服务、格外友好,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孙雷同学会有这么高的热情”,“孙雷这么通情达理、团结合作”……同学们纷纷议论着。活动举办得相当成功,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一周里,我们班同时获得了纪律与卫生两面流动红旗!
就这样,孙雷逐渐变化了,变得知情达理,求知好学,最终,他赢得了同学们的接纳、喜爱和称赞。
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但是,在某些不同的环境下,针对不同的学生,偶尔采用一些“另类”的教育策略,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面对孙雷这样一个有着不良习惯、调皮成性的后进生则采用了“视而不见”,“以静制动”的教育策略,另辟蹊径,获得了意外的效果。
“以静制动”,“视而不见”是一种教育艺术,也是一种策略,它给犯错误的学生留了“面子”,说是以静制动、视而不见,其实是“心照不宣”。“以静制动”,“视而不见”是一种宽容的智慧,教师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使学生在犯错误后不必惶恐,而是用心认识错误,检点自己的行为,学生会在检点中对问题进行深思,品行也将在无声中提升。
就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出问题、犯错误,是很自然的事。人之所以成熟起来、聪明起来、智慧起来,就是因为经常与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同行,就是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磨砺”自己。因此,管理学生、处理问题的策略不应当“以事为本”,而要“以人为本”。本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不以所发生的事件来审视学生,而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关注他,宽容他,理解他,尊重他,接纳他,使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变化、进步、成长、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学生的天性,而不是制约天性,因此,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班级氛围,而不是以冷冰冰的硬性说教管住学生。班主任应积极开展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展成效示自我,在活动中亲历体验、交流对话、认同接受,共同生活、共同成长。本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一起精心设计、策划“活动周”项目,使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品行受到了正向的引领,同学间的了解逐渐加深、信任逐渐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逐渐提高。
拥有一颗开放博爱的心,发挥“有教无类”的精神,无条件地接纳后进学生,给他们勇气、信心和机会,引导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应是教师和班主任不懈的追求。
适时“增担加压”
转化后进生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中常做常新的课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班主任们在工作中发掘了许多的转化方法和技巧。“增担加压”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形形色色的原因,不少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一些学生或者沾染上一些毛病,或者学习成绩暂时居于中下游,于是他们便被扣上后进生的帽子。从此他们看到的笑脸少了,听到的表扬少了,而奖励更与之无缘。在学校,同学们瞧不起,有的老师冷眼相看、冷言相对;回到家,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后进生在外面脸面无光,于是也没有什么好脸色。这是多么大的压力呀!他们的肩上如负千斤万斤,要前进多么艰难啊!后进生也不甘心永居中下游,他们也希望前进的路上阳光灿烂,也希望成为班集体的骄傲、家长的骄傲。我认为,后进生正是因为面临着重重压力,以至于难以解脱,正由于难以摆脱后进的尴尬境地,于是产生了自卑自弃的心理,然而他们内心的自卑自弃却往往以表面的自负自傲曲折地反映出来,尤其是其中的部分男同学更是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其实这是一种变态心理,值得同情,应该帮助。实施增担加压的依据就源于此。
我们先来看一位班主任是如何实施增担加压的:
对班内的后进生,我总是先作透彻的调查、深入的研究,挖掘出他们的一技之长,哪怕这“长”仅仅刚刚发芽;然后再有意给他们增担子加压力。本来组内有更合适的人选,却因为后进生甲热心公务,就让他担起组长的担子。某次全班外出参观,班长请假,本来班内有更合适的人选,却因为后进生乙是小团伙的头儿有人缘,就临时给他加上总指挥的重担。初中时因参加社会流氓团伙而受过处分的后进生丙到我班后,经一个学期的教育确有进步表现,我大胆地委派他当上体育委员。他后来入了团,由此迈开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初中时受过纪律处分的后进生丁,我满腔热情地帮他。有一次,轮到我班进行国旗下的演讲。过去各班国旗下的演讲者不是班长,就是团支书。要不就是三好生,我却让丁代表全班前去演讲。演讲稿,我一字一句地修改;演讲辞,我一句一句地辅导。丁站在国旗下,万分激动,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成为班级的代表,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他果然没有辜负老师与同学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集体争了光。从此以后,他时时处处想着集体的荣誉,旧貌换新颜。我就是这样,采用增担加压的方法,转变了一个又一个后进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实施增担加压有四大特点:
第一,它可以表示出信任的态度。这对后进生而言往往是空前的,而由信任便会让学生产生自责感;第二,后进生在接受重任、完成任务、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一定会增强自信心;
第三,增担加压后,后进生自然会转移注意力,不再干“后进”之事,而能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第四,有利于发挥后进生的一技之长。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种种特长往往被学习成绩落后而遮掩了。增担加压法就是要挖掘出他们被遮掩的一技之长。
实施增担加压法还必须注意:(1)做一般的转化工作已初见成效,后进生确实产生了上进心是实施增担加压法的前提;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可实施增担加压法;(2)增担加压后,要做好辅导工作,创造条件让其出色地完成任务,决不能让他们再经受失败的折磨;(3)要允许后进生反复。增担加压很难一蹴而就、一举成功。后进生承担重任后又做出“后进事”,老师也不要轻易收回担子、减少压力;相反,要想办法变坏事为好事,充分利用他的自责心,进一步做好转化工作。要坚信成功有时是在再坚持一下之后。
“激将”,有时也能“点石成金”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英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谢灵顿,早年是一个横行乡里、染尽恶习的浪荡子。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向一位女士求婚,但受到女士断然拒绝:“我宁愿跳到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嫁给你。”一句话羞得谢灵顿无地自容。从此,他弃恶从善,发奋读书,终成大器。正因为这位女士出言尖锐,在客观上对谢灵顿的自尊心起到了“点燃”、“引爆”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该女士在无意间用激烈的言词创造了一个科学家。
可见,“劝将不如激将”,有时,刺激性语言也能收到“点石成金”的奇效。
那么,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怎样合理运用激将法呢?
一、激将法的心理学依据
所谓激将法,是指运用反语激励别人,使他决心去做什么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从心理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荣誉心,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人的自尊心受到了自我压抑,会出现自卑、气馁的状态。此时,正面开导与说服不能使之振奋,而有意识地运用反语刺激,将他一军,反倒可以使其自尊心从自我压抑中解脱出来,改变原有的状态,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二、激将法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运用
自尊心人皆有之,强烈的自尊心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能源。“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恰当地运用激将法,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1.活用明激法
明激法是指:针对后进生的现实表现,采用直截了当地给予贬低、否定的语言刺激,使之被刺痛、激怒而“跳起来”,以达到改变其现状的目的。班主任对后进生采用明激法,语词尖锐,刺激性强,对他们的自尊心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往往能使其在不服气、不认输的心理作用下,用实际行动否认班主任的意见,从而成功地实现转化。如后进生林平,生活懒散,学习无动力、无目标。他在校运会上获得100米、200米两项冠军后,我刺激他道:“林平,很多同学都说你是短跑健将,但我认为你在学习和生活上是个窝囊废!”“我是窝囊废?”林平一气之下发奋读书,一改往日的习气,最终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2.巧用暗激法
所谓暗激法是指: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后进生,以激发其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运用暗激法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言外之意”、“旁敲侧击”,委婉地传递刺激信息。事实上,后进生都希望老师尊重他们,但班主任在其面前有意夸奖第三者,显然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暗示性刺激,使他们产生要与第三者试比高低的心理。如后进生姚俊,家庭富有,个性刚强,爱好广泛,但不思进取,爱结交社会上的坏朋友。经过仔细了解,我决定对他的转化采用暗激法。有一天,他作为校足球队的队长,带领球队以大比分战胜来访的一支强队,兴奋不已。趁着其高兴之机,我把他请到家里,对他说:“姚俊,我为你们今天的胜利助助兴,给你讲一个女孩的故事。她是泰国一位大富翁的女儿,但这位金枝玉叶没有靠在父亲身上享清福,而是被送到美国上中学,最后上了大学。读书期间,父亲只给她一点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其它开支只能靠她自己打工赚取。她到国外吃苦头遭磨难,为的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获得天下最大的‘财富’。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位女孩放着荣华富贵不享却去自找苦吃,真是一位目光短浅之人。”姚俊听到这里,抬头对我说:“吴老师,你不用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从此,他的学习、生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暗激法在此产生了奇效。
3.妙用自激法
所谓自激法是指:褒扬后进生光荣的过去,从而激起其改变现状的决心。对于消沉的后进生,班主任褒扬其过去闪光的一页,无疑是对其现状的批评。妙用自激法,可以引起他们的反思,唤醒其尚未泯灭的荣誉感,使其重新振奋起来。如后进生王霞,由于受到沉重的家庭打击,自进入高中以来,心思不在学习上,旷课迟到是家常便饭,与社会上的异性也交往过密。在对她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后,我决定采用自激法。有一天,她哼着流行歌曲来到教室门口,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坐定后,对她说:“王霞,据我所知,小学一至三年级时,你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四年级时担任班长,五年级时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在上小学期间,你共获得8次校级三好学生称号,一次市级三好学生称号,在初中一年级时,你担任班长并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在初中二年级时,曾获得全市中学生卡拉OK大奖赛二等奖和市级三好学生称号,在初三毕业时,你的中考总分名列全市第八。那时的王霞真不错!”我对王霞过去的了解及表扬,令她非常吃惊。她含着泪对我说:“吴老师,对不起,我走了。”第二天,她递给我一封信,详尽地谈了自己的感想和今后的打算。她在信中说:“吴老师,听了您昨天对我的表扬,经过深刻的反思,我决心弃恶从善,找回原来的我,用知识改变命运。请给我一点时间,好吗?”自激法在此产生了奇效。
三、运用激将法要注意的问题
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不管我们运用哪一种激将法,都必须以刺激对方的自尊心为要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