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曾经有这么一则报道: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记者采访其中一位:“你在哪些大学、哪些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记者十分惊讶:“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道歉;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学者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
有人说,习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行为敏捷、聪慧灵秀,也可以使人行动笨拙、呆头呆脑。也有人说,习惯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好习惯可以让人插上翅膀,飞上天堂;坏习惯可以让人戴上锁链,坠入地狱。
任何人身上都有好习惯与坏习惯。实践证明,习惯是可以变的,好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坏习惯是可以克服的。一个人能否从小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不仅关系到学生时代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关系到今后的事业能否成功,家庭是否幸福。
有一句著名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它道出了小小的习惯与人性的关系。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后进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学习习惯一般说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环节方面的好习惯,如制定计划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课堂笔记的习惯,认真答问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单元小结的习惯,冷静应考的习惯,试卷分析的习惯;二是课外延伸方面的好习惯,如爱惜时间的习惯,定时定量的习惯,用参考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活动的习惯,积累资料的习惯,背诵诗文的习惯,学思结合的习惯等。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去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所以学起来不会感到难受,而是轻松愉快,这样,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但是,调查得知,在后进生中(包括非后进生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往往会养成许多坏习惯。
那么,面对学生已经形成的坏习惯,教师怎么办呢?下面的方法可以参考。
一、正面疏导
正面疏导是一种不采取强迫手段,而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学生的心理较为轻松,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同时又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因此教育效果较好。
有个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爱学习,做事拖拉马虎。教师通过调查,得知他沉迷于看电视,也喜欢和别人谈论电视中的内容。于是,教师可以从电视入手进行引导,先谈电视节目、电视的好处,再谈电视的产地、电视的原理,最后过渡到学习上去。可以用一些问题刺激他一下:“你那么喜欢看电视,你知道电视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电视为什么能接收到声音和图像?”“今后的电视又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疏导,使他由看电视到想知道电视的原理,再到热爱学习,最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正面疏导就比一味禁止或说教效果要好。
二、强制训练
要矫正坏习惯,光有正面疏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堵,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和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必要的惩罚对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有一定作用的。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仅靠自觉是不够的。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对矫正不良习惯具有一定作用,是疏导法的辅助手段,但在运用的时候要谨慎。
惩罚的方式有多种,如口头批评、通报批评、记过等。不管是何种方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并能激发他们努力改正。为更好地发挥惩罚的效果,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惩罚适度;(2)惩罚适量;(3)惩罚适时;(4)罚之有理;(5)讲究技巧。在批评、惩罚之前,最好先进行肯定。例如,“你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学生,这次是怎么了?”“近来你在听课方面表现很好,但在完成作业方面还得加把劲,尤其是要改掉马虎的毛病。”
三、激将法
激将法是指教师用比较强烈的或反面的言语、行为刺激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使学生猛然警醒,从而下决心改掉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必然会触及到学生的自尊。从教师角度来看,运用此法是有目的的,而学生并不了解这种目的,以为教师那些过度激烈的言行是真心流露,所以自尊心一定会受到伤害,而且对教师可能抱以不满、怨恨、冷漠等情绪。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教师不要运用激将法,控制不好的话,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运用激将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对那些自尊心强、表面满不在乎,又屡教不改的后进生适合采用激将法,对那些胆小羞怯、敏感脆弱的学生则不宜采用。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可以私下用,也可当众用,而当众用比私下用更为有效,对学生的震撼力也更大。另外,要选择合适的言行。用激将法时,教师的言行比平常的批评要更加激烈,更带有刺激性,要使学生霎时间感受到刺伤后的痛苦,这种痛苦足以使学生痛下决心。例如,某学生学习时粗心大意,教师教育多次均无效,单元测试又因粗心成绩很差。发考卷时,教师发到这位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要是能改掉粗心的毛病,老师我就要搬到月球上去住了!”语调中饱含失望、轻视和讽刺,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的脸“刷”一下就红了,并且怨恨地看了老师一眼。自此以后,他憋足了劲要把自己的毛病改掉,从做作业到复习考试,均认真对待、仔细检查。两个月下来,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这时老师向他点破:“看来激将法确实能帮你改掉毛病。”
训练后进生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是研究得知,学习较差的学生,普遍缺乏想像力。因此,教师应训练后进生的想像力。
开发后进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概括的间接反映。简单地说,人的大脑思考问题的这种内部活动就是思维。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规律,进行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思维。思维在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通过思维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一个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要培养后进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爱动脑筋,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应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样办,做到不依赖,不等待,不偷懒,不断增强好奇心,增加求知欲,增强独立性。
(2)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课前、课后都要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敢于大胆质疑,不断地解疑,并学会于无疑处生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就是矛盾,就是问题,疑孕育着创造。
(3)一边听讲、阅读、练习,一边思考的习惯。
有的学生不会把“听、看、做”与“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养成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要培养后进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后进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可概括成以下“八性”。
(1)思维的敏捷性。
指的是能比较快地看出问题的本质,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能比较快速、正确地判断和决定。
(2)思维的广阔性。
指的是遇到问题思路开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全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思维的深刻性。
指的是善于钻研问题,善于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4)思维的独立性。
指的是能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勇于独立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5)思维的逻辑性。
指的是思考问题时,能注重它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指出的问题明确、不含糊,有理有据;解决问题思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6)思维的灵活性。
指的是打破常规,按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能灵活地运用一般原则及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思维的批判性。
指的是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能明辨是非,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
(8)思维的创造性。
指的是敢于标新立异,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三、重视各种思维形式的发展与训练
(1)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又要发展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它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抽象的材料(概念、理论、数字等)进得思维。形象思维则主要用典型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形象材料来思维。如解数学应用题,利用图示法分析题意帮助解题效果很好;三算(心算、珠算、笔算)结合之所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就是由于借助珠算的形象思维。
(2)既要训练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也要训练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正向思维是“由因寻果”,正面进攻;逆向思维是“由果溯因”,反面出击;集中思维是由“四周向一点”集中;发散思维是由“一点向四周”辐射。学生学习过程一般比较注意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较忽视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实践告诉我们,重视逆向思维(如逆用公式、法则、定理)和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的训练,对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帮助后进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它是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的基础。
分析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解、剖析,以达到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在对象整体中的性质、作用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以达到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思维过程。分析以综合为目的,综合又以分析为基础,它们互相作用而又互相制约。事实上它们是无法分割的,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2)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从复杂的事物中,单纯地抽取某种特性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若干事物的共同属性归结出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概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在进行概括时,总要略去个别事物的某些特性,否则就不能突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抽象是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另一方面,概括又是抽象的目的,没有概括,抽象也就失去了意义。
(3)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确定有关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是先对有关事物进行分析,区分每个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再将有关事物按其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哪些方面具有共同性,哪些方面又有区别性,从而鉴别这些事物间的异同。比较是概括的基础,通过抽象得出的属性是在比较以后才能认识其共性与个性的。
分类也是以比较为基础的,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相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一类,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每一次分类都应按照同一标准进行,所取的标准应服从于研究的目的或观察问题的角度。分类的目的在于使知识组成条理,并进而系统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4)联想与猜想。
联想是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联想的关键在于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它是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展开的。联想是有规律可循的。联想又分接近性联想、因果性联想、相似性联想、对比性联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