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同事对李镇西的这些做法不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本来就够差的了,你还如此迁就他们,毕业考试怎么办?”他的回答是:“我不这样做,他们仍然毕不了业;而根据他们的个性,发展其爱好,这不但能使他们或多或少学点知识,而且还能够引导他们的做人之道。”后来这些学生的表现和发展,不但证明了李镇西这些尝试的成功,更进一步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精辟论述:“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什么都不行’的人。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值得所有教育者深思。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有位知名校长也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样看有什么好处?可以让自己心平气和,利于找到更科学的教育方法。
其实,淘气的孩子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他们常常能做出一般“好学生”做不出来的“业绩”。有位孙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校南春山老师班里转来一个“淘气包”,上课不守纪律,课后不完成作业。有一天,他对南老师说:“南老师,不是我不想好好学习,我是真的管不住自己;我不是个坏学生,是大家不客观看待我;也不是我不服班委,是他们的能力不行。如果让我来干,我一定……”对他的这一番话,南老师没有觉得他是一个“狂妄自大”和“矫情”的学生,而是从中看到了他的聪明、自信和大胆!看到了他身上宝贵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于是,南老师马上说:“好啊!我完全信任你!但不管怎么说,你说你行,也得让咱们看看行不行吧?从今天起,咱就先看你半个月怎么样?最起码咱得先从纪律和学习方面来个变化是不是?”“行!一言为定!”
这个学生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跟换了个人似的,纪律上有了明显的约束力,学习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能积极支持班干部们的工作……
南老师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不断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不久,他真的当上了中队长。南老师和干部们商量,让大家支持新上任的中队长的工作,让他充分发挥他的智慧和才能。
这位中队长劲头十足,第一次搞活动竟真的不同凡响。当时正值全国上下“亚运热”,他们的活动内容就定的是邀请荣获金牌的运动员来做报告。他们分头行动起来,这个孩子单枪匹马来到了国家体委训练局,一口一个“叔叔”、一口一个“大爷”地软磨硬泡,最终感动了体委领导,训练局派出了第11届亚运会自行车室内一公里金牌得主周玲美到学校做报告。
这次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令人难忘。临了,这位中队长还没有忘记向周玲美大姐姐送上一份小小的纪念品。最出乎南老师意料的是,活动之后,他还将此将活动专门写了两份通讯报道稿,发往《体育报》和《北京晚报》,这两报还都真给发表了。
我教三年级时,六年级一个班的中队会邀我去观看,我挑了一名中队长和一个淘气包和我一起去参加。同学们很惊讶,怎么也让他去?我解释道:“别看他淘气,他可是咱们中队的少先队活动的积极分子。”这个中队会结束时,没想到人家请来宾发言,我带来的这两个代表当场高度评价了六年级的中队会,发言十分得体。回班后,我表扬了他们,大家也信服了我的选择。在后来我们中队的《甜与美》糖纸展览活动中,这个淘气的学生十分积极地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现场会上,面对着中央领导,面对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在极强烈的灯光下,他的表现从容不迫,发言妙趣横生。他那自如的神态,自豪的表情以及生动的语言,都充分显示出自己是个“小主人”。他在作文中写道:“有的老师嫌我淘气,说要整整我,可孙老师瞧得起我,喜欢我。”他告诉他的父亲:“孙老师像太阳,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这话说得太夸张了,但也说明老师尊重学生所起的作用。所以我想说,对孩子尊重,也是教育。对于淘气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往往会使他们受宠若惊,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动,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迅速扩展。
可不可以这样说:淘气是孩子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专利”。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搜寻到他身上闪光的地方,把它看作是“宝”,并让孩子自己和同学们也认识到这是宝,是有创造性的表现,那么我们就不会嫌弃和害怕他的淘气,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他的淘气,来认可与尊重孩子的淘气。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主动和轻松起来,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有时,孩子犯错是出于好奇。国庆节到了,学校里摆满了鲜花。一个孩子看见小蜜蜂直往花朵里钻着,他想,这花朵里肯定有蜜,就揪一朵用舌头舔舔,真有点甜味,再揪一朵舔舔……以至忘了这花是不该揪的公共财物,可已经被老师抓住了,交给了班主任。开始班主任也想:他怎么敢公然破坏公共财物?但仔细了解后,火气就消了许多,最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对事物产生好奇心是好事,但做事要考虑后果。后来,他给学校拿来了一盆花作为补偿。班主任处理这类问题容易不冷静,认为是很丢面子的事,因此就很难做到尊重孩子。但如果一个孩子屡屡受到不切合实际的批评,他会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的教育就很难进行了。
即使孩子真的犯了令人难以容忍的错误。也要认真诚恳地予以帮助,而不能生硬地狠批一顿完事。我教一个四年级三班时,年级中班级之间要举行拔河比赛。一班有一个大力士宋某,哪班都很难赢他们班。我班高某竟然想出一个“行贿”办法。一班宋某看见我班高某在玩儿胶泥棒,他也想要,我班高某说:“给你胶泥棒可以,可有一个条件,你们班和我们班拔河的时候,你不能使那么大的劲。”宋某说:“行。”但还没比赛呢,事情就败露了。比赛前,我班中队长哭着跑来找我,说:“一班同学质问我:‘你们班品德课怎么学的?居然对我们班同学行贿!’您看,高某这么做丢不丢人哪!他还说是为了班集体,这叫什么呀,真是的!”我听后,马上找到一班的宋某,告诉他,和高某说的话不算数,一定要全力以赴地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比赛结束,我班负于一班,队伍解散后,我们全班同学无一人留在操场上玩的,回到教室,同学们都哭了。我必须认真对待这一使学生惊心动魄的事件。我先听同学们说,一个说:“今天,咱们班不光输了拔河,还输了人,丢人!”一个说:“比赛前,我一听这事,第一道精神防线就崩溃了。”有的同学开始指责高某:“你还为班集体着想呢!你这叫混蛋逻辑!”高某本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这下也蔫了。这时,我说:“高某想为班集体争光的想法是好的,但手段是错的!为班集体争光要靠实力,要通过正当的手段,否则,只能为班集体抹黑。问题已经产生了,大家这里光哭、光埋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大家想想该怎么办?”班上最淘气的几个孩子愿意代表全班同学陪高某一起去给一班全体同学赔礼道歉。我跟着去了,一个同学代表说:“四一班的同学们,我们代表我们班同学来这里向你们全班同学赔礼道歉,我们班高某用不正当的手段想使我们班在拔河比赛中获胜,这样做是错误的,我们向大家说声‘对不起’!我们全班进行了讨论,对高某也进行了批评,希望这件事不会影响我们两个班的关系,希望四一班同学原谅我们。”同学们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真诚,一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原谅了我班高某的错误。这件事不仅教育了高某,也教育了全班同学,使很多同学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截。
可见,教育“淘气”的孩子并不难,只要你真心诚意帮助他就行。
面对学生,请“一碗水端平”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教育中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公正就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实践中,歧视“后进生”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给学生排座位。
在排座位问题上,我国中小学的现状是学生不能想坐哪儿就坐哪儿,决定权在班主任手里。这种状况恐怕会长期存在,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之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排座位,通常是按学生个头高矮由前往后,男女生同桌。这样做,可以照顾个头小的学生,以免坐在后排被前面的大块头挡住视线。男女同桌,可防止两个调皮小子在一起摩擦碰撞,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但是,因为排座位的特权在班主任手里,当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或道德品德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座位排列行为,那就是产生人们诟病的“歧视性座位”。“歧视性座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学生成绩差的学生的歧视,一种是对纪律性差的学生的歧视。
先说说学习成绩方面的歧视。
有些班主任为了追求本班文化课考试成绩的提高,常常在期末考试前对学生许愿,下学期全班按照上学期期末考试各科总成绩排名来重新排座位,列全班总成绩第一名的同学有第一个选择座位的权利,第二名有第二个选择座位的权利,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只具有末位选择权。
第二学期一开学,全班学生就在教室外背着书包列队站好,班主任从第一名开始点名,被点到名字的学生进教室坐到自己最喜欢的视线最佳的座位上。考试名次位居前列的学生欢天喜地,击掌庆贺,考试成绩居后的学生则垂头丧气。最后,他们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坐到教室最后一排无人问津的座位上。
最早听说这种“座位按考试成绩排列”的方法,大概有十几年了。其后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不少班主任都尝试过这种办法。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是,把“学习好的学生”安排在听课效果佳、采光效果好、远近适中的座位上,而学习差的学生不是在最前面就是在最后面,要不就在前排“练斜眼”的两侧位置。
这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整体性歧视,还有个体性歧视。个体性歧视,就是从整体上不改变入学时按照个头高矮排列的座位,即不做全班性座位调整,只按照成绩调整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座位。班主任在期末考试前声明,谁成绩列全班倒数最后几名,下学期就坐最后排最靠边的座位。这样,倒霉的仅仅是几个学习最困难学生,相对来说涉及面较小,打击的学生较少。
试图通过打压歧视的方式提高本班文化课考试成绩,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它的实际意义仅在于表达班主任对成绩优秀学生的喜爱,发泄对“扯班级成绩后腿”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怨恨。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班主任能凭这种“损招”整体提高本班成绩名次,也没有哪个班主任能以此使学习困难学生进入哪怕次中等生行列的。
按照学习成绩排列出歧视性座位,对学习困难学生心灵的伤害是巨大的。
一位教育家曾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写道:
一名初三学生发来邮件说,“按成绩排座位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件事。以往班上每次考完试,就按考分从前到后排座位,我几乎每次因成绩优异都排在前面,可越是这样,每次考试的心理压力就更大,总想着不能多丢一分,不然就可能到后排去了。我记得有次考试失利后,座位忽然跌到了中间位置,那段日子,坐在那个座位上,感觉就是恨不得自己是透明的,惧怕任何一丝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