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座位问题,可以考虑让他自己选一个同桌(女生),条件是必须听这个同桌的指挥,上课不准说话(其实少说点就行了)。
(4)有讨论的机会,鼓励他参与,鼓励他发言,班里有活动,鼓励他参加,以满足他的人际交往需求。
(5)这种学生心眼像个短短的小死胡同,他和老师顶撞、老师千万别着急发火,要问他怎么想的,要教他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比如他第一次和老师顶撞,老师如果耐心听他解释,他就可能说清:“这个座位是班主任叫我坐的。”老师于是可以就势说:“我不大清楚你们班主任的安排。可是班主任不可能让你们三个人坐两个座位,空出一个没人坐?现在要上课,你们说怎么办?”然后可以找出三个人中一个比较好说话的孩子暂时去坐那个空座位,课下再找班主任解决。阳光X老师非要当场跟他较劲,结果把事情弄麻烦了,还降低了自己的威信(请班主任出马,当然会降低任课教师威信)。这种孩子糊涂,一根筋,这就要求老师要灵活一点。要知道,学生跟老师犯起浑来,损失大的还是老师,因为学生是孩子!
这种学生,让他写保证书恐怕没有什么用处(明白人、说话比较算数的学生、比较有毅力的学生,写保证才有用处,小孙显然不是),不如让他把每次犯错的思路口头梳理几遍,或许可以使他逐步学会审视自己的思想,使他头脑越来越清醒。头脑清醒了,就通情达理了。
阳光X老师后来参考了王老师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五、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有一位刚当高一班主任的年轻老师问我:“我班有个不好的风气,不少学生比较浮躁,任科老师反映课堂上过于活跃。我在全班口头教育过几次,个别也谈了话,可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不知道该怎么整顿才有切实效果。”
我答道:“您别着急,会有办法的,但是您得先研究情况,办法应该产生于研究之后,而不是研究之前。建议您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现在最热衷的话题是什么;他们对个人前途有没有设计,如果有,是什么;他们对老师的看法是什么;班里浮躁的学生占多大比例,相对踏实的学生有多少;哪门课更浮躁,哪门课相对踏实一些;这个班是一进校就浮躁还是后来才浮躁起来的;这些学生在初中表现如何;平行班是否也有浮躁现象;贵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贵校学生家长的职业结构和文化水平结构如何。这些问题不清楚,您的解决办法就只能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很难对症下药。”
六、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问题生经常发生的问题有多种,每一种问题(例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产生的原因也有多种。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一发生问题,他脑子里就像打开一个电脑文件一样,会弹出有关这个问题的多种可能原因(假设),一条一条摆在那里。有了这样一个参照文件,教师就可以把眼前的学生和这个文件上的描述一一比对,如果发现有吻合之处,该生可能就属于这一类学生,那么自然也就可以初步诊断了。
举个例子:几个学生午饭后在讲台前玩耍,不小心打翻了一个同学忘在那里的一瓶矿泉水,毁了电脑键盘。教师询问是谁干的,没有人承认,又问过程,大家七嘴八舌说不清楚。于是教师就教育大家要诚实,最后还是没人承认,教师很失望。这位教师的毛病在于,他面对问题时没有进行多种假设,而是简单地做了一个单项归因。实际上,他脑子里早就有如下思维定势:凡事总有个是非,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分清是非;学生有错不承认,必定是不诚实。然而,这两种思维定势都是经不起科学论证的。
事实上,学生中发生的事情,既有鲜明的是非问题,也有模糊的是非问题,还有不是不非的问题。有相当多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甚至是属正常现象,也都被教师一本正经地当作是非问题来兴师问罪,结果往往是学生一脸茫然,教师越说越气,猴吃麻花——满拧了。
上述“键盘事件”就可能不属于鲜明是非问题,而是一个模糊是非问题。教师非要找出“元凶”,没人承认就断定有学生不诚实,我以为这也太简单化了。完全可能是大家谁也没看清楚,肇事者自己也糊里糊涂。当然,也可能是有人看见了,不敢说;也可能是打翻水瓶的人怕赔偿不愿说。教师应该估计多种可能,而不是只从道德角度,认定一种可能。看问题,光有道德视角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视角,要做多种假设,才能少犯错误。
七、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有一个学生常常动手打同学,教师把它归因为父母关系不好。我就对他说:“父母关系不好的学生很多,为什么别人没有攻击性,偏偏他有?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有的老师把学生偏科归因为学生对这个学科没有兴趣,我就对他说:“学生很难对所有学科都有兴趣,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学生门门都学得不错呢?可见偏科不完全是缺乏兴趣造成的。”这类情况,当然属于思维不够严密,但不只如此,还应该承认教师缺乏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反驳。科学离不开反驳。一个真正严肃对待学术问题的人,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根本不用等别人来反驳,他自己就在反驳自己,自始至终地反驳自己。他会有意识地寻找反例来推翻自己的结论。当他发现一种新情况是自己的结论无法解释的时候,他就会提出新的假说来解释新现象,然后继续用事实验证和反驳这个新的假说。
八、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出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学生问题的根源当然都在家庭,但是具体到某一件事,家庭却可能没有什么责任,是老师把事情办坏了。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搞清主要的毛病出在哪里,才能决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主战场在哪里。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常常不分析、不反思,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学生和家长身上,这就很难解决问题。也有很多时候,问题确实是出在学生和家长身上,但是导火索却是教师言行不当,教师如果小心一点,炸弹本可以不爆炸的。教师若不善于总结经验,就总会“主动”踩地雷,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事实上,学生的问题有很多都与教师有关。如果教师一味指责学生或家长,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
九、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修正
问题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当然,任何医生都不敢保证自己开的药方绝对准确,他会根据医疗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或者增减药量,或者改动药方,甚至推翻原有结论重新诊断。教师处理问题生的问题,也是这样。采取措施之后,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观察治疗效果,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措施。要特别注意的是,教育与医疗有很大的不同,教育一般收效要比医疗慢得多,而且影响教育的因素要更复杂,所以,当教育没能很快取得成效的时候,教育者不要轻易断定自己失败了,要从多个角度仔细研究后再做结论。
十、慎用家访
家访的一个“合理理由”,就是“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然而,在实践中,如果家访使用不当,就会成为惩罚学生的另外一种手段。
首先,它变相地体罚了学生,拉大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虽说体罚学生的并不是老师,但起因在教师。由于教师的告状,学生挨了家长的打,自然而然地会将怒气转移到教师身上。
其次,它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或学习不好,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家长由于能力和精力所限,是很难完成这一工作的,弄得不好,还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三,妨碍了学生与其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家长的一次暴打,在家长和学生之间人为地设置障碍,使学生的心灵更加孤独。
家访、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如果使用得当,能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学校中的违纪行为要由家长来到学校“配合”老师来解决,那可真会成为教育中的经典笑话!在今天的许多学校,学生在学校中出现了行为问题,教师就会叫家长。即使教师主观上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但效果适得其反,往往也是消极的。
矫正后进生的课堂违纪行为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6年前,我调到县城一所学校教六年级并担任班主任。前任班主任告诉我,这个班有两个全校有名的令人头疼的后进生:沈尧和刘勇。
果然,第一节课上了不到10分钟,随着文具盒“啪”地被摔到了地上,一个皮肤较黑的男生生气地站了起来,右手指着他旁边一个白净的大个子男生吼了一声:“我怕你吗?”全然没有教师在场的样子。
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学生们直勾勾地望着我,等待我这个新班主任对他们劈头盖脸训斥一番。我血往头顶上涌,但立即告诫自己:冷静。这也许就是前任班主任交班时提醒我的两员“大将”,他们也许想有意试探我这个新班主任的能耐。
我送给全班学生一个笑,很真诚。我示意这个黑黝黝的男生坐下,微笑着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一定是个性情直率的孩子,陈老师也很直爽,课后我们多交流。”
我走回讲台,比先前更投入地讲课,因为我要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过了一会儿,我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并请刚才那个违纪的学生回答。他准确地回答了,我给予表扬,他嘴一抿,显然有些高兴。接下来,他听得很认真,举了几次手。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堂课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通过与该生交流,了解到这个孩子就叫沈尧,他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碰上新教师,就想试探一下。没想到我这个新任班主任能忍耐,能宽容,能激励。一年后,他以全班最高分195.5分(总分200分)的成绩考上了实验中学。
这个案例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课堂上非常普遍,很有代表性。下表是某校六年级学生课堂片段的分析。
大声说话3.9%交头接耳9.8%传纸条5.2%同学打架0.9%故意闹事2.6%把文具搞出声响3.1%同学间吵嘴6.3%顶撞教师1.8%
从表中可以看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多种多样,原因也复杂多样。
首先,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及教师的个性特征对课堂教学秩序有很大的影响。
1.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进程等方面的能力,影响着课堂的管理。教学内容难度应适当,内容太难,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耐心,易产生问题行为,而内容太容易,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分散,出现问题行为。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单调的方法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厌倦课堂教学,进而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此外,如果教师课堂上,表现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限制在一个问题的教学上,那么,学生就可能置课堂教学于脑后,而捣起乱来。总之,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中缺乏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差,都可能促使学生产生行为问题。
2.教师的个性特征
教育学家古德(Good,美国)和布罗费(Brophy,美国)认为要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首要的因素是教师必须能为学生所喜爱。因此,教师应具备能让人喜爱的一些个性特征,比如,真诚、友善、快乐、情绪稳定等。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是具有权威的角色,其必须具备某些权威人物应有的能让人信服的个性特征,比如,自信、冷静地面对问题、不慌乱、主动倾听而不预设立场、遇事不退缩、失败不怪罪他人或情绪化等。此外,教师还应像父母一样,能接纳学生,无条件地关怀学生,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为人师表。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具备以上的个性特征或较少具备以上的个性特征,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鄙视等感受,从而引发问题行为。
3.教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进程应流畅,在从一个活动转到另一个活动时,如果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难以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环节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同时处理两项以上活动)的话,也可能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教育学家库宁(Kounin,美国)在研究中曾发现,善于维持课堂秩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非只是能较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而是更能引发学生专心于课堂活动。而这些善于维持课堂秩序的教师具有以下特征或管理策略:
(1)机警。教师能随时随地掌握课堂情况,知道每一个学生在做什么,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迅速而精确地处理各种事情,不会等到事件扩大再处理,也不会波及无辜。
(2)能一心两用。能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处理个别学生的不当行为。如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以眼神警告或移步走近跃跃欲试的学生,使其恢复专注学习。
(3)教学顺畅且能激励学生。教学前已有充分准备,教学时节奏明快,讲解清晰,既不拖泥带水,也不罗嗦,能激励学生,吸引其注意力。
(4)作业富有变化且具挑战性。能安排多样化的作业,且难易适中,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课堂造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寻求注意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父母的宝贝,几乎都已习惯于得到完善的关怀、注意和照顾。因此,当他们刚进入学校团体时,也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赞赏。为此,他们会尽力展示自己,表现出教师期望的行为来,从而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但当这种表现机会被剥夺或失去时,会使他转而以其他较不合宜的方式来“获得注意”。
当学生有“获得注意”的意图时,开始时,多表现为乖巧可爱,以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地位。他们伶牙俐齿、多才多艺、名列前茅,各方面发展都十分优秀,是父母及老师都引以为傲的好学生。但由于他们所表现出的上述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或与人合作,而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特别的注意与赞许,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以往的表现不再能获得注意或不再被赞赏时,他们便会表现出其他的问题行为,比如,以“骚扰他人”、“惹人讨厌”、“到处惹事”以及“消沉沮丧”等“破坏”的方式,来获得注意,或以“消极反应”的方式,故意把事情弄得荒唐不合理、一塌湖涂等获得教师的注意,以便教师能经常提醒他,对他特别照顾,以及为他整理散乱的东西。
2.争取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