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和城市真的差别很大,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去过县城呆过两年的源生,此次回到乡里才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乡里落后的状况,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该做些什么,再说到自己的大哥,既然出去了四、五年,或许他也能感受到些什么。
那一夜的思量,那一夜的寂静,源生终于在倦意渐渐袭来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正当院子里隐隐约约地响起了家人的窃窃私语,还时不时地传来锅碗瓢盆的清脆声,再有庭院里很有节奏地扫地声,与此同时,夹杂着回荡在乡宅各处的鸡鸣报晓声,那是多么悠扬的旋律啊,源生兄弟俩也渐渐从酣梦中苏醒。
源生睁开朦胧的双眼显得有些干涩,也许是昨晚吃得太上火了,他躺在床上环顾着蚊帐四周,定睛一看,发现多了几只肥大的蚊子一动也不动地栖息在角落里,再抬起胳膊一看,果然又被这些吸血鬼榨取了血汗,心头那股愤恨的气血,使得浑身来劲,源生猛然地抖动了蚊帐,想着这样一来那些家伙应该会掉下来受死,可没想到,这些兔崽子还真的吃饱喝足了,竟然没反应,这下源生便兴奋地得猛然地坐起,想着又不能惊动它们,只能悄悄靠近,他将目标锁定在一只最肥的蚊子上,只见迅猛双手“啪”的一声,翻开一瞧,好大块的的血迹,这下拍上瘾了,接下来连续干掉了好几只,然后跳下床铺,整理了床上的被单,穿上短袖,话说这时天早已放亮了。
走出了自己的卧室,一开始就闻到了厨房里的炊烟味,多么熟悉的味道,那是母亲的柔情的杰作,与此同时邻家的烟囱也是如此,还有邻家的大人与小孩的风言风语,听着很是祥和。
祖母也正拿着扫帚在院子里活动着,猫腰着有条不紊地清扫庭院的各个角落,源生轻轻地翻开了客厅的门帘,仔细地瞧了一下西洋钟,也才早上六时多一点,不过刚好可以享受到乡村里的这样美好的清晨时刻,恰好正逢盛夏的季节,不像冬天那样寒气逼人,所以身体活动起来会更加游刃有余。
只听见水池那边“哗啦啦”的流水声,源生晓得自己是家里最后一个起床的,院子里的阳光无比柔和,昨日下午的那场雷阵雨,彻底地浇灌了了院子里那几株花草,晶莹的水珠残留在翠绿色的叶子上,泛着一丝丝的光亮,不一会儿他就在迷离的视野中,见到哥哥洗漱完毕,走到祖母的跟前,祖母依旧那副慈祥容颜,几根松散的苍白鬓发随风飘摇,她停下了手头的活儿,打量一下源生的哥哥,发现了大孙子的脸上零星的红胞,十分心疼地絮叨着:“哎呦。孩子这脸都起红胞胞咯夏天的蚊子就是多了点,昨晚都没点上蚊香吗?晚上注意睡好点”,小伙子应声着没什么大碍,源生知道自己接来也会得到这样的关切,于是也赶紧洗簌去。
刚好经过了药铺的窗前,从那里散发出很清新很熟悉的一股药味,只见父亲正忙着打理着药铺的瓶瓶罐罐,他仍旧穿着那件无袖的白色布衫,那忙碌的身影依然显得高大魁梧,仔细一瞧隆起的腹部,没想到人一上了年纪,都有些发福了,源生探查了父亲的药铺里,这时还没有乡亲们来看病。
他走到了水池那边,只见那口老水缸早已装满了清凉的井水,清晨的阳光洒泻在水面,看得见还有些灰尘漂浮在上面,那是母亲从山脚下的那口打井挑过来的,再看看那灰溜溜光滑的扁担,那是岁月沧桑的印证。
映入眼帘的这一切,源生自己深感家人这几年的辛劳,兄弟俩都长这么大了,这次回家还能够享受着这样的清福,心里都有些愧疚,不过心想,这一趟回到家乡,必然会有自己的施展的机会的,总有那么一天自己会承担起责任。
等洗簌完毕,晾好了毛巾,离开了水池边,抹了一下嘴角的残留的牙膏,突然又调头对着老镜子梳了个三七开的发型,看上去精神了许多。
此时阿兰已经在厨房里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白米粥,源生和哥哥也就随同院子里的祖母去往厨房,白米粥早已盛好着放凉呢,还有从邻家不远的小卖部购买刚炸好油条,那小卖部与自家的饮食长年累月都有来往。
说到小卖部,他们卖的都是乡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也实惠,虽然差额价只是那么几分钱的利润,也算得上是求个安稳的家用补贴。
村里像这样的小卖部还有一家,两处隔着一段距离,不过卖的物品都差不多,只是老板不一样。
源生他们一家都喜欢光顾离家不远的,其实都是做生意的,只是自家相对来说会比较有高收入,那是因为父亲的医术也算的上远近闻名,最主要的是父亲的人品,这几年大家都看在眼里,虽然过去曾经在政治上有过污点,但是已经渐渐被人淡忘。
餐桌上有昨晚吃剩的咸肉,一大碗的咸菜和酱瓜,这也算是那时候最具特色的早点,源生和哥哥此时胃口大开,一口气干掉了几大碗白米粥,可惜白米粥都是定量的,有时还会搀和点番薯。
那时村里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所以番薯基本上每家都有考虑栽种。
况且别家的人口不像源生他们家这样不多也不少,起码都是人丁兴旺,就是小孩多,所以小孩白天玩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找吃的。
特别是盛夏时节,村里的瓜果都日渐收成,孩子们经常向蝗虫一样扫荡着,或者三五成群的在山林里捕捉知了,多的话就一袋一袋地提回家中加餐。
村里的河塘那就更疯狂了,有垂钓的,也有竭泽的。
一到夏天,那也要起早贪黑的捕捞,其实村民每天都很忙,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当下这个年代,吃的问题较大,粮食作物的生产还勉强维持着农村家庭的口粮,只是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一直改变着新一代人的观念。
农村的小孩太多了,家里有三四个那是正常的,过去的年代还有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还有加上卫生方面,其实孩子们在玩耍时吃喝大多不讲卫生的,吃的很多情况都是混泥的,喝的也是生水,所以身体里免不了有寄生虫,源生他们家里的药铺经常准备了很多小孩吃的杀虫药,如果每家的孩子都能吃上一顿饱饭,那是相当的不错了,大鱼大肉那就不用说了。
祖母和母亲只是不紧不慢地细嚼慢咽着,看着这孩子生龙活虎的样子,老人家都欣慰在心里,然而他们却习惯于省吃俭用,总是留下大部分的早点给源生他们想用,这无不令人感受到了亲人的那份无比亲切的爱,想起前几天年漂泊在县城的岁月,那可不见得还有这样温馨的场景。
源生和哥哥俩人掂量着,差不多吃饱了,想到父亲还在药铺里饿肚子呢,所以好歹也得把持个度,老爷子的身体那是多么的重要呀。
或许源生的思虑是多余的,母亲早已放下碗筷去药房唤来了父亲。
源生只好留在餐桌上看守着,父亲一来,祖母连忙搬来一张椅子,哥哥配合着将盛好的白米粥递过去,父亲总是眯着那双慈祥的双眼,微笑着点了头。
祖母也在一旁乐呵着,不过没见她动过筷子,只是坐在一旁观望着。
或许老人家每到吃饭的时候,喜欢看着儿孙们这样的人情味,或许是儿子辛劳过后能品尝到自己帮忙准备好的餐饭。
阿荣一天到晚给村民看病,阿兰生怕他废寝忘食,累坏了身体,总会很准时提醒。
于是他先迫不及待地将一大碗稀粥喝掉,祖母缓缓地凑过来刚要添些米粥个父亲,此时在角落里的祖母换单手捧着碗筷,另一只手向着源生他们失示意着,意思是赶紧去药铺里帮忙,哥哥点了点头,源生和他就此离开了餐桌。
走出了厨房,,哥哥单独一个人去了药铺,源生便中途逗留在院子里。
源生习惯性地掀开了大厅的门帘瞅了瞅西洋钟,大厅内静悄悄的,只听得见西洋钟的摇摆声,此时已经快七点半了。再回头仰望了一下天空,那明媚的阳光洒泻着,院子里角落摆放着几株算不上什么名贵的花花草草,青绿色的枝叶上,此时也点缀了清晨的露珠
院门前偶尔有邻家的小孩嬉戏的动作声,咋一细听,应该是是三婶家的孩子,只听得见相互追逐的叫嚷声,还有几个认不出声音的女童,他们打闹一番又散开了。
用过早餐的源生,抚摸着肚皮,稍微打了个饱嗝,难得还能在家里享受着这样淳朴的童言童语的喧嚣,源生走到了庭院的中央稍息片刻,瞅了瞅那几处花草,在那里待了整整月个多钟头。
大概是早上快九点的时候,阳光稍有强烈些,父亲那时也从厨房里出来了,他欣慰地就走进了药铺,源生很快也紧跟其后。只见母亲正挨个地打理着药材小抽屉,不时地挑出一些看似发霉的药品集中在柜台上,这夏天里,天气燥热,气候变化较大,某些药材必须偶尔翻看翻看,若是发现即将变质的,正好拿出去到院子里晒晒。
“源生啊把这些装到簸箕,端出去晒晒”,母亲说着从柜台底下抽出几张竹条编织的簸箕递过来,源生双手捧着,好像挺多的,柜台上不断地堆起了药材,于是源生迅速地将柜台上的药材分类收集到了簸箕里。
在家里,阿兰可算是二把手,想当初她为阿荣在看守所期间守护着药铺的几年,那是超乎了常人的毅力才熬过来的。如今是夫妻俩相互扶持,才会有源生他们现在这样的好日子过,好不容易维持到家里的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源生的祖母她是一个孤寡老人,丈夫去世这么久了,她所有的精力也都放在源生他们身上,老人家也有自己的信仰,隔三差五的都会去庙里拜拜,总爱唠叨说神灵会保佑家人平平安安,这就算是老人家的精神寄托,至于有关源生祖父的往事,或许因此会淡忘一些。
源生的哥哥此时此刻见到了课本里学到的那些药材,既是激动也又兴奋着,他也过来帮忙清点着。看看都有什么,有的都是“八珍”“四物”之类的,像枸杞,党参,大黑枣,山药,茯苓,还有名贵的药材比如:人参,高丽参,冬虫夏草之类的。
另外阿兰又从柜台底下抓出了些车前草,桂皮等草药,数一数还真不少,源生将这些杂乱无章的药材井然有序地摆满了三大箩子就出去了,和以往一样庭院的大石板上正好用来放置簸箕,晒一晒就可以回收的。随后她走出了药铺拿出了一包甲骨类的,主要是乌龟的骨骼,不知是什么时候有的,也不知是保存了多久。
见到母亲手里的包裹,源生特别好奇那两副龟壳,连忙接过来,拿起龟壳摆弄着,站在石板旁边研究起来,嘴上流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母亲看着也乐了。
“哈哈这真是有趣,都已成人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呵呵!”,只见阿兰在一旁数落着源生自己,他倒是想撒撒娇,于是变更加小孩子气了。
在农村里,无论是哪个家庭的子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生老病死,在父母的眼里永远都是小孩子,源生他们的母亲也不例外,至于父亲,那是位教子有方的人物,在他谆谆教诲下下一代也必须有所作为。
也许是看到源生还在玩弄着龟壳,很是乐趣,平日里不大爱说笑的自己在母亲面前确实放开了许多,还不时地炫着龟壳,站在门槛上母亲自己也玩得像个三岁小孩一样,母亲笑得越开心。
时间一长仿佛看出点什么,只见母亲那挽起裤腿的脚上,破旧凉胶鞋都裂开一道道口子,她单手扶着门板,嘴角露出那副镶嵌着银白色的金属补丁的牙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还有脸上紧凑的皱纹,一直眯起了那双眼睛,很久都没见到母亲这样灿烂的笑脸。
不久,等到父亲空闲下来的时候,源生的哥哥和母亲也即将散去,阿兰吩咐源生兄弟俩待会将去田里干些农活,源生他们很快就答应着去柴房里准备了些干活的器具。
每个人活着都经历着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不一样的存在。
温室里往往培育不出健壮的花朵,只有在荒郊野外,任凭狂战风暴雨,烈日炎炎,加上寒雪冻霜,待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那片曾经深埋着欲望的种子的土地,渐渐焕发生机,等到花开花落,那时的硕果定当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古往有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报得三寸晖”。
现在学子虽然过的不是农田里农夫的生活,但是还算是曾经逗留上的田埂上的乡客。
打小见过大人们忙碌于收割的场景,在童年的记忆里,那纷飞在田园中的花絮,犹如美轮美幻的原生态意境,令人无不向往。
当下再次置身其境,可谓是顺义会心的重温,重温着那些农田的里的乐趣。
阿兰刚从柴房里取了两把收割刀具及两顶草帽,割刀不是像北方的镰刀,镰刀在北方那是收割玉米、高粱的收割器具,在南方这一带特别是靠近沿海这一带。
这里的水稻杆儿都是密而杂,细小而又颇具有柔韧性,所用的割刀,犹如鲨鱼的牙齿,锋利无比,若再征用一只强壮有力的胳膊,握紧一把锋利的割刀,一个人一两亩地儿的熟稻,齐刷刷地切下,不是很费劲。
在这种劳作中,每位置身丰收喜悦的农夫,都能因此尽情地享受着挥刀斩乱麻、横扫于田园的乐趣。源生兄弟俩的双手并没有起多少茧儿,儿时的重活累活很少接触,那也只是在大人们忙碌时,捡点微不足道的趣活做做。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书海里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