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是一种和谐的处世态度,是对他人的一种无形的相助,是一种博大的宽广情怀。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他们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宽厚待人,谦虚处世。包容也应把握一个“度”,包容是一种智慧的退让,却不是委曲求全;包容是无边的大爱,却不是狭隘自私的姑息迁就;包容让一个人活得更悠然洒脱,却不应该成为一个人放纵自己的理由。
善是生命的黄金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世,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
关于善良,有这样两则故事发人深思:
故事一: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把它送到大海,他不厌其烦地捡着。
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都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故事二: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猎豹时,竟看到那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才倒了下去。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眼泪折断了猎枪。
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讲的是善良的圣洁,那后一个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也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
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一个人有了善良的心,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善心善行而损失什么,相反,他还会因为他的积德而得到福报。即使是在日常平凡的小事上,善良的人也能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以他人的幸福为幸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幸灾乐祸,损人利己。有德之人命系于天,在危难之时总是有惊无险,因祸得福,遇难呈祥。冥冥之中,天佑善良之人。
正因为生命中有了善良,人生才能经常充满喜悦;正因为生命中有了善良,人生才能幸福长在;正因为生命中有了善良,灵魂才能不断升华。善良是生命中的黄金,善良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生命之光。能够知道别人的痛苦,自己就有良心。知道自己有痛苦就会有善心的存在,看到别人和自己有痛苦就会生出慈悲心!
让善良与生命同在,对于人来讲是莫大的福分。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容,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罗曼·罗兰曾经说:“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的光明。”无论社会之光强或弱,都不能丢失个人的心之光。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认为,“没有包容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无论人生辉煌还是落魄,身处髙潮还是低谷,都要有包容心,要想着那些还处在危难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尽力搀扶他们一把。
表哥大龙第一次从澳门来,小龙开车去机场接他。一路上,小龙热情地想和表哥攀谈,聊家常,可表哥却表现得很冷淡,也不主动说话,小龙感到几分没趣,也不再说话,车里渐渐安静下来。
进了市区,街上的行人和车辆多了起来。小龙不断地按着喇叭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着,表哥时不时就瞅他一眼,但没说什么,小龙也没在意。
这时前方有个妇女正领着一个小姑娘准备过马路,小龙瞅个空子,猛地踩下油门,一打方向盘,从她们面前冲了过去,心想一定吓她们一跳:小样,和机动车抢!
表哥碰了小龙一下:“应该让人家先过嘛,一个女人领个孩子,道儿这么窄,万一刮着……”他瞅了一眼窗外,没往下说。小龙的脸不禁有些发热的感觉,尽管表哥没说什么,可他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一会儿,表哥又转过脸,对小龙说:“后面有个鸣笛的120,咱先靠边,让它先走。”原来大龙表哥早就注意到后面那辆鸣笛的120了,小龙没说话,向右一打轮,救护车从他们后面赶了过去,透过120的后车门,小龙隐约看到一个医护人员和一个晃动着的吊瓶,心里多少有些惭愧。
表哥前后看了看,说:“这附近有没有停车场?咱哥儿俩下车抽根烟,聊聊天儿。”小龙不知他什么意思,还是慢慢地把车开到了前方小广场的停车处。
表哥掏出一盒烟,递给他一支点上,他摇下车窗,拍着小龙的肩头说道:“老弟啊,驾龄几年了?”
“不长,3年。”
“也不算短,车技不错。”
小龙呵呵一笑,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他发现表哥是个很健谈的人,他笑着跟小龙讲他在澳门的生活,称赞那个城市的美丽。末了,说一句:“城小道窄,倒别有一种小家碧玉的风情,只是这交通多有不便哪。”
“可不是,常有交通事故呢。地方小,没办法啊。”
表哥笑了一下,说:“也许吧。不过,路窄人心宽,这是我们那里司机们常说的一句话。”
“路窄人心宽?”
“对啊,急促地按喇叭,飞快地超车,有时并不是为了赶时间,也许只是图个潇洒。若是彼此都宽容些,慢慢开,不仅与大家方便,自己也安全,更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心宽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文明和礼节。你看,这座城市这么美丽,如果多了噪声、谩骂、交通事故,岂不都是污点?”
路窄人心宽,小龙这时才了解表哥与他聊天的用心。
抽完烟,表哥掏出他的驾驶证,说:“我来开一段。”
小龙笑笑,坐到副驾驶的座位上,看着大龙表哥全神贯注的样子,感到车子异常的平稳。他想和表哥聊上几句,而他却严肃地看着前方,轻声说:“下车再聊。”此时小龙才明白刚刚表哥让他停下车来聊天的用意,也终于理解了他一路的冷淡。
中华古谚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互不相让、互不包容,都只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无疑每天都只能生活在争论、打骂、吵闹、战乱之中,和平也不过是个梦想!生活允许矛盾的产生,生活更需要我们去磨合这种矛盾。学会忍让,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宽容,学会体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有时候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更容易获得支持与成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包容和理解是化解所有人际关系危机的最好方法。
心胸一定要豁达
心胸狭窄、气量短小之人,总爱为自己设计一些烦恼,制造一些痛苦,寻找一些无奈,给精神套上沉重的伽锁,整日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负荷超重,心力交瘁,寂寞无助。他们总是用灰暗的目光观察自然,用单调的思维考虑问题,用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孤独的心灵感应生活,用嫉妒的心理待人处事,用脆弱的感情面对困难,用绝望的方式屈服挫折,用贪婪的欲望追逐名利。他们理解不了人生的丰富内涵,体味不到幸福的丰腴甘甜,驾驭不住感情的航舵,寻找不到心灵的休憩港湾。而快乐和善的人生需要豁达,我们之所以说某些人心胸豁达,是因为这种人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肚量,他们能包容别人,即使是对自己的嘲笑和讽刺。
有这种心胸的人不会被生活所累,自然活得轻松快活。
据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袁绍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官兵:“檄文是谁写的?”官兵以为曹操肯定要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错,骂得痛快。”
官渡之战后,陈琳被曹操俘获。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回非死不可。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不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让陈琳做自己的文书。曹操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但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够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计策,使曹操颇为受益。
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位美国作家曾说:“没有豁达就没有宽容。”一个人只有豁达、开朗、包容,才能接受别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为集体所接纳,就能与别人心无芥蒂地沟通和交流。
豁达的人比较宽容,能够尊重别人的不同看法、思想、言论、行为、宗教信仰。虽然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行为的权利。有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导致自由。
豁达是一种乐观,乐观是无价的,一个乐观的失败者终将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并且他的乐观还能推动他人奋勇向前,而一个忧心忡忡的成功者显然是不值得效仿的。
豁达是一种气宇轩昂的风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心态,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
拥有豁达,便拥有了一种淡泊宁静的高雅,一种荣辱不惊的从容,一种善待人生的宽宏,一种不畏艰难的抗争。
拥有豁达,便拥有了天空般的明净高远,拥有了大地般的辽阔厚重。拥有豁达,便拥有了一个风流不羁的自我,拥有了一个成熟纯美的人生。
要懂得欣赏他人
一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不会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而心生嫉妒,他会真诚地欣赏强者的优点和成就,并用自己的大度让对方折服。有位哲学家曾说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是人类埋藏最深的本性。”天底下几乎没有不喜欢被欣赏的人,几乎没有被欣赏后而不尽心竭力的人。
某高科技公司销售部职员小刘百思不得其解,无论从公司规模还是产品质量来看,自己所在公司都胜过对手公司,而在争取大客户的无声“战役”中,对手公司却频频获胜。这次又仅仅一线之差,大客户还是跟对手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再如此下去,该公司即将占据这个行业的大部分市场。
后来,小刘就逐渐地收集对手公司的资料,发现了那个叫赵洋的主管竟然有很多优点,他在业界最好的口碑就是善于学习,为人低调、善意,从来不说对手的坏话,有时甚至还就对方公司某些众所周知的长处给予一些肯定。在谈到一些技术问题时,赵洋都能给予解决方案,而不懂的地方,他能够大胆承认,并在短期内给客户一个后续解决方案。在接人待物上,他也是有礼有节。
通过对赵洋的了解,小刘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于是他就给赵洋打了个电话,表示了自己对他的看法,两个人约好时间坐在一起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沟通。之后,两个人在事业上相互帮助,一对竞争对手不但没有因为要平分江山而相互敌视,反而成了一对知己。
学会欣赏他人,善于为别人鼓掌,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加油。当我们没有成功时,我们应该真诚地为走向成功的人鼓掌;当我们走向成功时,要学会为别人鼓掌。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当你善于为别人鼓掌时,才会获得更多人的喝彩。
其实,没有竞争对手就没有进步,如果能够忍受被人平分秋色的嫉妒心理,那么就会获得一个共同进步的知己。面临时下就业日趋激烈的竞争,能否具有欣赏别人的胸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这样的眼光才能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欣赏他人需要具有一种宽广的胸襟和一种无私的勇气,也可能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和一种普度的艺术。欣赏他人可以是出自爱才之心、容才之量,也可以是助人之难、解人之惑。有的时候,这种欣赏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他人的命运。
欣赏是一种理解的延伸,是一种知性的壮美,是一种激励的本领,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欣赏他人则始终在起作用。它制造了一种平和、平等的关系,排除了误解和不信任。它通过呼唤真诚与宽容,从而以人性的暖色、人文的关怀强化了他人,升华了自我。因此,欣赏他人始终是一种动力和活力。在这一点上,先哲培根的话最是经典:“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满山荒芜。”
不少人在欣赏中建立自信,苗壮成长。如果一个人能由衷地欣赏他人,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就会得到他人的关怀,自然也就会感到幸福。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于人于己都是至关重要的。
包容比批评更能改变人
原谅是一种心理平衡术。“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这又何必呢?这样的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而如果能适度地原谅他人的过错,有时比指责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原谅别人,忘记过错,才能心理平衡、解放自己。你学会了宽恕,你的责怪、怨恨、愤怒也就没有了。原谅就是消除责怪、怨恨、愤怒的良药。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部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是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期间,有一个叫威廉·佩恩的人与华盛顿就选举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在争论中,华盛顿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顿时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在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料想必有一场决斗,于是做好准备后赶到了酒馆。可令他惊讶的是,等候他的不是冰冷的手枪,而是一杯美酒。
看见佩恩到来,华盛顿站起身,热情地迎上前去,并向佩恩伸出了手,他说:“佩恩先生,昨天确实是我不对,我不该那样说,不过你已经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
听到这番话,佩恩激动不已,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此以后,佩恩成了华盛顿最忠实的朋友。以华盛顿当时的权势,他完全可以轻松地报这一拳之仇,当场出口恶气。可是他却没有那么做,而是宽容地原谅了与他发生冲突的人。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使他少了个敌人,多了个朋友。
宽容者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智慧。善于忘记仇恨,是成就大事者的一个特征。只有忘记仇恨,宽宏大量,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才会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要成就事业,牢记一条原则就可:记着别人对你的恩惠,忘记自己对别人的仇恨。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当冲突到来时,在怒火的支配下以牙还牙,只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阴影;反之,如果我们在冲突中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怒火,那么冲突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收获。面对冲突,一颗包容的心总能经得起怒火的焚烧,闪现出金子一般的光芒。用包容的心去驾驭怒火,你将能够在冲突中化敌为友,化阴霾为阳光。
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给别人留有余地,也就是成就自己。留余地其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给别人留余地,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不可逼人于死地,迫使别人做出极端的反抗,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另一方面,给别人留余地的同时,自己也有了余地,让自己有进有退,人生才能有生机与希望。
凡事都应学会包容,给别人留下余地,不能将其逼至绝处。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在那里随处可以看到农民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成熟的柿子先被摘下,未熟透的柿子依然要留在树上,直到成熟之后再进行采摘。但是,有些熟透的柿子到整个采摘过程结束也不会被摘下来,这些留在树上的柿子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一些游人经过那里时都会说:
“这些柿子又大又红,不摘岂不可惜。”但是当地的果农则说:“不管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任何人都这样认为,果农用柿子喂喜鹊,真是太傻了!
这时,车上的导游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韩国北部的柿子园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们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年冬天,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了。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刚长到指甲大小,就都被毛虫吃光了。那年秋天,这些果园没有收获到一个柿子。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很多喜鹊到这里来筑巢过冬,喜鹊仿佛也会感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我们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因为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机会。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总之,我们在办事、说话时都要留有余地,使自己不至于处于绝境,才能有进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和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同时也要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给别人留有余地,也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有效的沟通不在于你的声音大不大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又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为了更好地做人处世,沟通就显得必不可少。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得人们之间消除误会和隔阂,更好地合作、相处。
对于那些具有包容智慧的人来说,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务,当他们进行沟通的时候,总是能够激起别人的共鸣,得到别人的认同。
在山顶住着一位智者,山下的人们都很尊敬这位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大年纪的老人,不管谁遇到什么事,都会来向智者请教,请他提出一些忠告。而智者总是笑眯眯地倾听他们的话,巧妙地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他自己却不提什么忠告。
有一天,又有一个年轻人来请智者提出忠告,智者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条,一把螺钉,一把直钉,另外,还有一个锤子,一把钳子,一个改锥。智者让年轻人把那些钉子都钉到木条上去。
年轻人先是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的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一会儿工夫,几根钉子都被他给砸弯了,木条上只留下点点坑洞。
后来,年轻人用钳子夹住钉子,再用锤子使劲地敲,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去了,可是,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他又拿起螺钉,用锤子往木条上轻轻一敲,然后用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就都钻进木条里了。
智者指着两块木条笑着说:“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办了坏事,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久,只有一条经验,就是绝对不会直接向任何人提出忠告。当需要我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我就会像螺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听的人接受起来也容易些。”
可见,有效的沟通不在于你的声音大不大,也不在于你说的话有多么正确,而是在于你的方式如何。虽然人们常说要“以理服人”,可是再有理也得能让对方先接受才可以啊。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沟通对象身上,因为我们要进行的是沟通,不是展现自己的讲演,所以要先对自己的沟通对象产生兴趣,然后才能有效地达成沟通。其次,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知道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知道应该给予对方什么样的信息。再次,要向沟通对象传达自己的可信度,只有当他对我们产生一定的信任时,沟通才是成功的。
要把握包容的限度
包容一直在散发着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的芳香和诱人的魅力。包容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髙贵的精神。因为包容,有了家庭的和睦;因为包容,有了社会的和谐;因为包容,有了文化的多样;因为包容,有了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然而,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极端,包容也应该有个限度。只有适度的包容,才能达到包容的目的;只有适度的包容,才是包容真正的应有之义。
有一对夫妻,他们很相爱,可他们不能生育,他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孩子啊!一天,妻子上山摘果子的时候,突然听见婴儿的哭声,她循声而去,发现一个稍具人形的树根,这个树根像孩子一样,是有生命会发出声音的。
妻子兴奋地抱着这个树根回家了,因为她太渴望一个孩子。夫妇俩决定抚养这个树根婴孩。然而却发现这个孩子的胃像个无底洞,永远都喂不饱,家里的粮食都给这个孩子吃掉了,他们每天都努力地找很多食物满足这个孩子,可还是不断地传来邻居家的鸡鸭丢失的消息。
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然而每次当丈夫举着斧头要把树精劈成两半时,妻子就跳出来阻止,并且说:“那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包容他。”就这样,这个树精越长越大,先后吃掉猫、邮递员和社会工作者。到最后树精开始吃大楼里的人时,丈夫才痛下决心要把树精劈死,却在最后关头心软,反被自己的“儿子”吃了,而那个妻子大叫着跑去看丈夫时也被血盆大口吞噬掉了。
最初,看见树根食量较大,也许作为“父母”是应该给以包容的,然而一旦这种欲望对别人造成伤害时,再继续包容下去只能是愚蠢和荒诞了。故事中的夫妻俩原本是善良的,然而却由于没有能够把握包容的限度而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是有所期许的,是寄望于被包容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如果忽视了这个“度”,宽容就变质成为“纵容”,不仅违背了包容本来的美好意旨,而且会使被包容者变本加厉、无限地放纵自己的言行,这时的“包容”就成了把他人推向深渊的“屠手”,而这种放纵总有一天会不仅仅给被包容者自己,而且也会给包容者埋下巨大的祸患。
包容的限度是什么呢?它可以是人格尊严,可以是道德良知,可以是法律规范,更可以是生死存亡。过分的包容往往会被对方认为是软弱,不但不能引起对方哪怕一点点的感激抑或悔恨,反而会招来更多的唾弃——失去了自尊!这样的包容实为滥情,而对方却更不会领情的。所以包容是不能以尊严的丧失为代价的。过分的包容往往也会让对方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是非,让对方无法认识到自己过错的严重性,从而冲破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必将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只有把握限度,包容才能真正成为拯救道德和良知沦丧的良药。
包容是有必要的,是必需的,但应该是有限度的。一旦发现你的包容没有达到本来的目的,没有实现它本应有的意义甚至事与愿违,或者露出背道而驰的苗头时,让自己的头脑清醒下来,要认识到已经犯下了错误——包容无度!坚定地告诉自己:容无可容,无须再容。
包容也要讲原则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有的错误还是无意间造成的,是无心的。所以如果换个角度想想,你是那个犯错的人,是不是希望你“得罪”的那个人能原谅你?如果对方原谅你,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式想一想,做到宽容对方也就不难了。宽容是良药,可以治疗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带来的伤害;宽容是橡皮擦,可以擦去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伤害。懂得宽容的人不会因为愤怒伤害到自己,不会用生气来惩罚自己,而懂得用宽容来化解所有的矛盾和冲突。
一位教授对一个在报社工作的朋友说:“上个礼拜,我的伞在一所教堂里被人拿走了。那把伞是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十分珍惜,所以我就花了几把伞的价钱登报寻找,可还是没有找回来。”“你的广告是怎样写的?”朋友问。
“广告在这儿。”教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报上剪下来的报纸。朋友念道:“上星期日傍晚,我在某教堂不慎丢失伞一把,如有仁人君子拾得,烦请送到XX大学XXX教授处,当以现金酬谢。”朋友说:“我在报社是负责广告版的。登广告大有学问。你登的广告不行,是找不到伞的。我帮你再写一个广告。如果再找不到伞,我给你买一把新的。”重新写的广告很快见报了,次日一早,教授打开屋门便大吃一惊。原来门口巳横七竖八地躺着六七把雨伞。这些伞五颜六色,布的绸的,新的旧的,大的小的都有。教授自己的那把黑色绸伞也夹在中间。还有好几把伞上还拴着字条,说是没留心拿错了,恳请失主勿将此事声张出去。教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朋友,朋友说:“这些人还是老实的。”
原来新写的广告是:上星期日傍晚于某教堂遗失黑色绸伞一把,有人看到是谁拿走了,希望拿的人能自己主动送回来。
没有原则的宽容,会害人害己。“农夫和蛇”的故事就是一个论证。农夫因为太善良,看到快要冻僵的蛇而大发慈悲,用身体温暖了蛇,可是凶残的毒蛇没有产生感激之情,反而恩将仇报,把农夫活活的咬死。所以,我们要看对象施舍慈悲,否则的话,自己的仁慈和柔软就会被坏人利用。有的时候,自己要是一味地讲究仁慈和柔软,实质上这不是宽容的象征,而是糊涂的行为。
没有原则地宽容坏人,只会让好人对自己失望,而坏人在一旁幸灾乐祸。
宽恕那些曾经得罪你的人,会让你的心境平和,不容易愤怒。但是如果你拒绝忘记愤怒,就无法体会到这样的心境,一个容易愤怒的人也是最容易衰老的。宽容对方,接纳对方,就是把自己解脱出来。在不少人眼里,宽容犯错的人就是怯懦的表现,就是向别人认输。抱着这样的想法,很多人宁愿任凭矛盾继续存在,让自己活在对过去事情的阴影中,如果对方不退一步,自己宁愿继续维持痛苦的现状也不肯改变。宽容是需要技巧的。给犯错的人一次机会是宽容,不是纵容。但也要记住,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但是面对对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甚至还是同样的错误,或者这个错误触及到的是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原则,那么宽容就意味着纵容,是软弱,是妥协,甚至是帮凶。这时候就需要坚持原则,这不是不通人情的表现,而是要有一个原则。宽容不应该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大,而是建立在原则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以及做人的基本原则。对于绝大多数可以知错就改的人,宽容是应该的;而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则绝对不能心软,造成纵容的后果。
包容不是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是损失了一些真正珍贵和高尚的东西来换取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这是一种卑下和猥琐的作为,这种作为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的是沉重的委屈,然而却为求全压抑而不敢言。
包容则是坦坦荡荡的容纳,它是一种真心真意的对待,是心甘情愿的释放,释放心中所有的看法和积虑,是以一颗平常的心和大爱之心对待他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人要学会包容,包容不是没有原则的委曲求全,奉承拍马。所以我们要做到心态上虽然包容,但办事上却须坚持原则。
委曲求全者虽然往往“委屈”了自己却求不到真正的“保全”,却恰恰会适得其反,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更重,伤得更惨。有的人甚至在临终前因为自己一生的委曲求全而忏悔不已,最终也没法原谅自己。若已经发现“委曲”不能“求全”,这时继续委曲就不叫包容,而变成一相情愿的滥好人了。
说到底,包容和委曲求全的分水岭就在于价值观的不同。当一个人为真理、正义、自由和一切崇高的目标而奋斗时,他会时时刻刻以此为最重,别人是万万不能就此侵犯的。而当必要之时,他甚至会妥协退让,因为他是为着有价值的目标而包容的。
当然,往往一个人的价值观并不能被他人所认同,这就需要自己花费一番心思了。就像有人说的:“包容是要本钱的,这个本钱就是见地的透彻,觉察的深细,只有这样才能活于当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否则,我们当然只会在许多问题上纠缠于对错、迷惑于得失了。
包容的方法是辩证分析,求同存异,并不是委屈地高举别人的旗帜,将自己的队伍打倒在地。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无可非议,关键是你能不能理解他人的环境,理解他人的思想。不要一切从自身出发,要经常设身他境,换位思考,学会接纳别人的思想。再不同的人,总有与你相同的观点,要学会找共性,容许不同的观点。这样才是真正的包容,才是有所坚持不委曲求全的包容!
包容不是委曲求全,不是委屈自己,也不是把所有的苦果自己吞咽而积劳成疾,而是真正地有一个宽广如海洋般的胸怀,是真正地把对方看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看成暂时犯了错误而可以原谅的好孩子。因为在包容者的心中,看法比之大爱,犹如滴水比之海洋,那些小的瑕疵,完全被宽阔的海洋般的胸怀所包容了。
包容不是姑息迁就
包容是处世的哲学,然而绝不等于处处事事做老好人。恰恰相反,包容必为包容之所容。这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技巧。因为姑息迁就本不为善,所以,“容之所容”、“除之非所容”才是正理。
对能容的隐恶,以悲心悯念,循循善诱;对能容者宽容,导之以法,齐之以律;求其多善,是为大善,乃扬善之要领也;而容不能容之过错,则为自欺欺人、愚人愚己、姑息养奸。所以包容是辩证的,它不是无条件的盲目护短,并非不辨是非,一概而论。对于三种人,应该宽容有慎。
有一些人,他们犯错误是因为内心还尚处于懵懂状态,或者不能明辨大是大非,这样的人我们需要在内心上给以包容,但在教育上不能姑息迁就,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绳之以纪”,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与修聋。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错误实在是让人无法饶恕的,他们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对于这样的人,就应该对其严惩不怠。反之,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善恶是非的观念就会动摇甚至颠覆。
第三种人,他们的良知已经被邪恶吞噬殆尽,丧失天良,对于这种人就不能随便施以包容。
中国历史上因为姑息养奸而丧失良臣,甚至丢掉江山的昏庸无能的皇帝不乏其人。宋高宗就是个颟顸无能之辈,眼盲心拙,竟重用奸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君主专制时代,老百姓只有塑秦桧铁人长跪岳飞墓前,以表达内心对奸佞的痛恨。我们心知肚明,罪魁祸首其实是宋高宗,而不是秦桧,因为若非宋高宗的姑息养奸,养虎遗患,秦桧怎能逍遥法外,恣意猖狂,得以谮陷忠良?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岳飞墓前长跪的人改为宋高宗(当然秦桧还是可以陪跪),因为姑息养奸者更是罪上加罪。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不分黑白善恶地一味姑息,看似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实则助纣为虐,害人害己。
包容不是姑息迁就,不是纵容错误,更不是向丑恶投降!包容能够做到的就是,保护真善美的生长,让能开花的开花,能结果的结果,该凋零的凋零,该腐烂的腐烂,甚至对毒草要毫不留情地铲除!
包容是人心的善良,是源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好意,善良更多地以行为来体现。不论何时,“善良”都是最宝贵的美德,只是由于环境的复杂和恶劣,善良显得格外得娇嫩,愈发需要人用心呵护,所以包容需要修炼,需要恰到好处地给予,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而慎行,一旦修得,则是金刚不坏!
包容要有分寸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合意、无能为力的事,首先要忍。但是事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做人处世要忍,但忍让要有度,不应该无原则地妥协,也不应该惧怕邪恶势力。如果什么事不问缘由全都一忍了之,有时候会害人,也更可能害己。
什么事都是有一定节制的,不可能无止境地发展下去,忍也有个度的问题。一味地毫无界限地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是胆小怯懦的表现,甚至是愚蠢的。我们要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不可缩手缩脚。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当你的生命遭受到威胁的时候,应该是你奋起反抗的时候了,这时候忍耐只能让你的敌人更加嚣张。暴虐的统治不能忍,应该为了人民的利益去推翻它,不能让暴虐的统治者在那里为非作歹。而你此时还要忍,还要让别人和你一起去忍,那只能是助纣为虐。当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受到侵害时,对于这个民族的成员、这个国家的公民来说,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忍”的。
可见,适度的忍让是强有力的,也是必须具有的。超过界限和适当的度,忍只能是软弱、无能、懦弱、胆怯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老是受别人的欺负、刁难,往往是因为自己软弱或办事能力较差所致。相信这个人肯定也不愿意别人骑在自己的头上而且认为自己没有工作能力。因此,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要改变被别人欺负的现状,必须要态度强硬起来,腰杆挺直起来,把自己变得像钢像铁,与欺负你的人相抗争,除此之外,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这样原来欺负你的人或想欺负你的人就会有所收敛。
其实忍与不忍之间往往让人很难做出判断,如何掌握忍让这个度也就成了忍让与否的关键问题。
首先,事不过三。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忍”,可以是一次、两次,但绝不可一再退让。忍让到一定的份上,必须有所表示,使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退让不是一种害怕和无能,而是出于一种“忍”,从而不再继续放肆下去。
其次,转化原则。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随着自己本身的发展,或者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从一种性质变为另一种性质,而这种转化也是我们掌握“忍”之度的重要参照原则。最后,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有时,尽管在同一件事中,人们起初还比较客气,谦逊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让,但由于对方实在是过于无礼,而且行为方式和欲望令人发指,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忍无可忍”了。此时此刻,便不应再“忍”下去,而要有所表示。忍是有界限的,在界限中,忍是强大的、有力的,在这个之外的“忍”便是软弱的、无力的。只有掌握了这个界限,才算是真正的“忍”。
忍一时可以风平浪静,可是忍一世却只有苟且偷生;退一步可以海阔天空,可是退万丈只能跌人人生深渊。把握忍让的度,才能忍让出气度,忍让出精彩,忍让出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