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超然面对人生,做到想得开没有精神负担,放得下没有心理压力,淡泊为怀,知足常乐,这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基石。
有位名人说过:世界上80%的悲剧都是和钱有关系的,而世界上80%的喜剧都是和钱无关的。听后让人很受启发。
在对待钱财问题上,切不可把钱财看得过重,否则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
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把有钱说成是“过路财神”。言下之意是这钱不属于本人,只不过是从手中通过一下而已。
自称是过路财神,这样理解问题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原因在于金钱不可成为人们囊中久留之物,把挣来的钱用于该花的地方,有进就有出是正常现象,这符合金钱流通原理。
过路财神也是神。神者,是聪明的表现,超人的代名词,是脱离了人的劣根的智者。那种人为财死之人,所缺少的是智慧,所失去的是自知之明。有钱人缺少智慧,同样也能成为悲剧人物。请看发生在美国的事实:
1922年,一群名噪一时的美国大金融家汇集于芝加哥。他们中间有:
最大的钢铁公司总经理;
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总经理;
最大的小麦投机商;
纽约股票交易所总经理;
一名总统内阁成员;
最大的空头生意投机商;
一家大银行行长;
世界垄断集团的头目。
他们手中掌握了总数超过美国国库总额的财富,红极一时,但二十五年后怎么样呢?
钢铁公司总经理死于银行倒闭,死前五年靠借钱度日;
公用事业公司总经理亡命他乡,身无分文死在异国土地上;
小麦投机商因破产死于国外;
股票交易所总经理释放于某监狱;
内阁成员服刑期间获特赦死于家里;
投机商死于自杀;
银行行长死于自杀;
垄断集团头目死于自杀。
这些人学会了赚钱,却没学会怎么生活。那种认为只要有了钱,人就幸福的观点,并不符合人类生活的真实。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拼命追求金钱财富,但却未必都能够求得钱财;同时,一些求得了钱财的人,也未必都能够守得住钱财。于是,在众生相中,求财不得而轻生者有之,财尚未得而中途人夭者有之,患得患失而生出神经病者有之,钱财到手人亦西去者更有之……于是乎,又有人说,钱财不是个好东西。
其实,人们对钱财追求中生出的众生相,其好坏不在钱财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身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钱财。
古代先师大德们,在总结了大量的致病因素后,为了自防自治,推出了养德处方,其中《钱本草》可供今人借鉴。
《钱本草》出自唐代名臣——官中书令张说之手。全文不足三百字。构思巧妙,内容新奇,语句精练,言简意明;喻金钱为中草药;褒贬兼具,论述精辟,剖析恰切,读了耳目一新,令人深思。
《钱本草》:钱,味甘,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舍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已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为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钱本草》揭示钱的流行:积、散、取、舍、出、入均应符合理性要求,只有在德、义、礼、仁、信、智的伦理道德范围内,久而服之,才有令人长寿之理。否则,“采之非理伤神”,“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伤神则有损寿害体之灾,世人不可不知。
钱财之物,聚散有度。切莫看得过重,以免伤神害体。为此,收录三支名歌,供大家借鉴。
志公和尚《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可曾在手中。
……
石成金《乐志歌》:
世人各有志,惟我听自然。
我也不思量去为王为霸,我也不思量去成佛成仙,我也不思量黄金白米仓箱满,我也不思量家舍田园阡陌连。但只愿草铺一觉眠,但只愿布衣常护体,但只愿茅屋不穿天……
跛足道人《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人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
上述三支歌词,如同三味清心良药,通治贪财伤身之患。如果概括三支歌的本意,那就是:劝人莫为金钱所累,莫为钱财伤神耗体。钱财本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身体健在,才是属于你的。
管理金钱,很大程度就是管理自己。奉劝世人,以钱代“药”,把金钱视为疗心益神之妙药。发挥此“药”给人以延年益寿之神效,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社会均可健康无恙。
钱财本是身外物,
聚来散去贵有度;
合理流通莫贪恋,
劝君勿作守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