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人士是满足现状、故步自封的。相反,越是德高望重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他们更新自己、与时俱进,经常抱着反省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过时与不足,争取日后更大的成功。即使是一件小事,他们也力求做到最好;即使一时失意,他们也能不骄不躁。用平常心来看待成败,用良好的心态看待输赢,这才是真正的赢家、强者。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与信息在不断更新,只有及时更新大脑“库存”,升级旧观念,淘汰陈旧过时的信息,补充新知识,你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
“最近比较烦,后面一班天才追赶,想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真是越来越难。”李宗盛这样唱到。连他这样的大才子都有了江郎才尽的危机感,成功人士也无法坐拥已有成绩活在往日的荣光里。想保持现有的荣耀,就要放眼未来,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自己,让自己永远跟得上20岁年轻人的思想。
哈利·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为了生存,他尝试过多种营生,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当他最终担任政府职务时,已年过半百。不管环境怎么变化,他有一个好习惯总没有丢掉,那就是不断地阅读。这个习惯使得杜鲁门的知识非常渊博。《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他分卷一本一本地都读过,查理斯·狄更斯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威廉·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和十四行诗等他都一一读过。正因为这种广泛的阅读和由此得到的丰富知识,使他能带领美国顺利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期,并使这个国家很快进入战后繁荣。
主动更新头脑中的知识,不仅仅表现出你的求知欲,也代表了你的进取心。那是一种超越自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你才能完成心目中的伟业。看看那些畏缩不前、意志消沉的人,多半也是庸庸碌碌,不读书看报,不思考、不动脑子的人。
博文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冠华曾经说:“每一位到我这儿报到的人,我都会提醒他;你的文凭只代表你过去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只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它的有效期只有3个月。要想在我这儿继续干下去,那就必须从小学生做起,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知识。面对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希望我的员工在自己头上随时都架着天线,广泛接收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拓宽你的视野,而且会培养你良好的市场反应能力。在我看来,学习能力就是一种工作能力。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的人往往工作能力也不怎么样。”
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趁着年轻、创造力旺盛的大好时机,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挑战,然后战胜自己。如果这个时期循规蹈矩过安稳日子,岁数大了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
台湾有一个著名的“学习狂”是崔慈芬。大陆的朋友可能对她还不熟悉,在台湾她可是大名人,她拥有15年电视工作经验,担当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主播长达10年,曾两次获得台湾电视界的最高荣誉“金钟奖”。有人说她是“狂热学习分子”,崔慈芬说:“拜托不要把我说得那么可怕!”但是对于她来说,学习真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是一种习惯的行为和姿态。
大学三年级时,崔慈芬就考进了电视台,参与儿童及社会类电视节目,并成为第一个获得金钟奖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在校生。毕业后,崔慈芬顺利地进入电视界发展,成为光彩照人的主持人。然而,仅仅两年之后,她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赴美国攻读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她说,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若想长期维持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必须不断进修,获取新知识。
从美国学成归来之后,崔慈芬的事业果然进展顺利。接下来的十年里,屏幕内外,她都有过数不清的辉煌时刻。当所有人都认为她终于“安稳”的时候,她又下了一个重大决定:到大陆求学。这个决定,几乎引起了台湾的震动。
当时,崔慈芬的丈夫在上海打理生意,两个年纪还小的孩子还在读书,而她独自北上,到人民大学读博士班。之所以人到中年还愿意付出这种代价,崔慈芬对此的解释是:学习知识是一个方面,我需要开阔视野,积累人脉,借此让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当代人学习的途径和条件越来越多,而想达成目标,这些才学的资本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老话说得没错,你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看肥皂剧的时间用来学习,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健全,你将在职场上收获更多。
成功锦囊
善于学习,主动自我“更新”和“升级”,就能够及时得到新知识的补给,就能站在时代最前沿,发出最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