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突击步枪从卡拉什尼科夫手中诞生后到现在,已经出现在全球至少82个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武器。它见证了自"二战"以来的民族独立战争,亲历了民族自由战争,是当之无愧的自由之枪。
巴以战争:AK-47是民族利器
"二战"后,世界上发生了数次大战,其中,中东就占了一半。在该地区,一共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在这5次中东战争中,除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外,AK-47在其他战役中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大战的根源在于巴勒斯坦建国方案。
巴勒斯坦地处亚洲西北部,北接黎巴嫩,东邻叙利亚、约旦,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界,南端的一角临亚喀巴湾,西濒地中海,总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弹丸之地。然而它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它是世界强国的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巴勒斯坦一直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二战"后,英、法衰落,无力管理巴勒斯坦,而美、苏崛起,却欲介入巴勒斯坦,四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犹太人建立犹太国,拥有约1.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人建立阿拉伯国,拥有约1.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耶路撒冷(大约176平方公里)则由国际接管。
然而,阿拉伯人不乐意。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交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立统一的巴勒斯坦国家。可是以色列在大国的支持下坚决反对,双方展开了血战,前后进行了5次中东战争。在这过程中,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组织政治、军事武装,进行民族独立运动。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
"二战"后,西方殖民旧体系土崩瓦解,世界殖民地国家纷纷要求民族独立,自主建国。巴勒斯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大国介入等原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未能如愿建国,相反,以色列在美苏等大国的支持下单独建国,并发动战争,占领巴勒斯坦全境,驱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数百万阿拉伯人流浪中东各国无家可归。于是,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奋起反抗。
"巴解组织"于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成立。该组织实质上是统一民族阵线,有多个组织和党派参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法塔赫"。组织成立后,艾哈迈德·舒凯里拉任主席。艾哈迈德·舒凯里拉是巴勒斯坦人,毕业于贝鲁特美国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耶路撒冷律师工会主席,巴勒斯坦出席联合国代表团团长,阿拉伯国家联盟副秘书长等职位。
上任之后,他与巴解骨干阿拉法特等人,坚持反对以色列建国,并展开武装斗争。1964年8月,"巴解组织"在"法塔赫"等军事武装基础上组建了正规军-巴勒斯坦解放军。该军有三个旅组成,兵力大约6000人,分别驻扎在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家。此外,巴解组织还有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
"巴解组织"一建立,就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承认。196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巴解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不过,以色列却对该组织没有好感。
成立后的"巴解",四处出击,袭扰以色列。他们有时候在约旦境内发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部队,有时候则绕过约旦和以色列边境深入以色列村庄制造爆炸案件,搅得以色列人寝食难安。以色列将该组织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想要除之而后快。以色列出动国防正规军,不时围剿"巴解组织"游击队,压迫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企图威逼"巴解组织"屈服。然而,"巴解组织"并没有因为以色列的围剿和压迫而停止反抗,相反,他们团结一致,不断骚扰以色列。以色列"深受其害"。
1968年5月,"巴解组织"在约旦安曼召开会议,组建了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它属议会性质,任期3年,主要负责制定"巴解组织"的纲领、政策与计划,并选举产生组织执行委员会。
在"巴解组织"中,执行委员会是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执行全国委员会权力,处理组织日常工作。该机构下还设有军事、文化和教育、政治和国际关系、巴勒斯坦全国基金、社会事务、被占领国土事务、新闻和国家指导及群众组织等8个部门。1969年,阿拉法特被选为执行委员,成为"巴解组织"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此时,参加"巴解组织"的组织和队伍数量增加到7个,主要有"法塔赫"、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阿拉伯解放阵线等。此外,巴解武装力量也得到了提升,游击队人数高达1万人。它们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注意。
苏联开始重视该组织。一开始,苏联极力反对"巴解组织"。它认为"巴解组织"是"恐怖组织",因此,它从政治、组织、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对"巴解组织"进行压制和破坏,此外,它还宣称"巴解"游击队是"民族主义的复仇者",不仅不提供任何援助,还阻止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援助"巴解"游击队。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巴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组织"游击队四处出击,骚扰以色列后勤部队,从侧面配合了埃及和叙利亚正规军,建立了不少功劳。因此,苏联便开始重新审视"巴解组织"和游击队。经过一番权衡分析,苏联一改之前的压制态度,转而大力支持"巴解组织"。一方面,苏联免费提供各种武器,包括AK-47、AKM等武器,另一方面则从外交上大力声援"巴解组织"。
"巴解组织"的强大引发了以色列的不安。以色列认为"巴解组织"是强大的潜在对手,因此,做梦都想消灭该组织。以色列指责约旦为游击队提供基地,声称如果约旦不好好处理游击队,那么以色列将直接出兵,解除游击队带来的威胁。约旦政府便下令游击队撤离约旦境内,然而游击队却不愿意离开,双方展开了激战,史称"约旦危机"。1971年7月,游击队不得不迁往黎巴嫩。
迁往黎巴嫩后,"巴解"继续宣称搞革命,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74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独立、返回家园的权利,并给予"巴解组织"联合国观察员身份。1976年,"巴解"被吸纳为阿拉伯联盟的正式代表,并获得了第三世界中许多国家的承认。同年秋,"巴解"又被不结盟运动接纳为正式成员。"巴解"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
看着"巴解"茁壮成长,以色列心急如焚。他们派出"萨摩德特种部队",采取暗杀、袭击等方式,企图压制"巴解",以色列先后刺杀了"巴解"多名高官,并对"巴解"游击队进行"清剿"。而"巴解"也以牙还牙,四处出击,袭击以色列。在以、嫩边境到处是清一色的AK-47、AKM,到处是游击战,以色列头疼不已。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巴解"组织力量高达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分为50个营,拥有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及各种火炮1100门。他们分散在贝鲁特西区、黎巴嫩南部、贝卡谷地等地。
得知情报后,以色列悍然出兵剿除"巴解组织"。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出动海陆空10多万部队围剿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武装力量,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巴解组织"武装力量奋起反抗,相比以色列,"巴解"部队少、资源少、武器少,因此"巴解组织"很快就被以色列团团包围。
1982年8月中旬,"巴解组织"被迫离开贝鲁特。"巴解"总部与游击队1.2万人撤到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巴解"总部也迁到了突尼斯。
此战,"巴解"损失惨重。"巴解"人员伤亡3000余人,坦克损失100余辆,火炮损失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以军占领。不过,以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以色列军队伤亡2000余人,损失坦克140辆,武装车辆135辆,飞机十余架。
此战后,"巴解"并不气馁,他们在各地继续搞游击战。1988年,阿拉法特宣布接受联合国1947年分治议案,同意巴勒斯坦建国方案,成立巴勒斯坦人民军,组建巴勒斯坦委员会。
其中,"巴解"人民军建立于1994年5月,主要有国家安全部队、情报部队、国内警察部队等,兵力高达4万人,拥有大约50辆的装甲车,近百门火炮,数千轻武器,包括AK-47、AKM、AKMS以及5.45毫米AK-74等攻击武器。
巴勒斯坦建国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同情与认可。经过多年的努力,1994年,"巴解组织"总部迁回巴勒斯坦自治区。回到巴勒斯坦后,"巴解"坚持军事斗争的同时也采取了多方位的政治和外交斗争。现如今,它已同100多个国家建立联系,向8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派驻了代表或观察员。
克罗地亚独立战争:AK-47缔结了和平
克罗地亚地处中欧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它与意大利隔亚得里亚海相望,北邻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东部和南部则紧挨塞尔维亚与波黑。
"一战"后,克罗地亚与一些南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虽然合并后的南斯拉夫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南斯拉夫王国面临着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民族问题。"二战"爆发后,德军入侵南斯拉夫王国,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
后来,苏联对德军发动大反攻,进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产党迅速崛起。"二战"后,南斯拉夫共产党根据南斯拉夫王国的框架,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共和国并入南斯拉夫,形成统一的国家,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担任国家领导人。
铁托掌权后,凭借巧妙的手腕和超凡魅力维持了南斯拉夫各个共和国的平衡。然而,铁托也知道,六个共和国有着根深蒂固、难以化解的民族矛盾。他生前已预知他去世后南斯拉夫将会分裂。果然,1980年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各个共和国之间便因为民族问题而大动干戈。
在宪法中,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之间拥有平等的发言权,然而,塞尔维亚认为这对人数占有优势的塞尔维亚不公平,塞尔维亚民族派代表米洛塞维奇强烈要求修改宪法,增加塞尔维亚人的权利。而克罗地亚则认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过于强烈。双方因为民族问题开始争吵。
1989年,东欧独立浪潮波及南斯拉夫。克罗地亚一方面维持南斯拉夫政府的行动,一方面要求南斯拉夫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然而,一党独大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同盟则拒绝了克罗地亚的要求。此时,弗拉尼奥·图季曼当选总统,他上台后,对克罗地亚采取了强硬措施。于是,就出现了一方想独立,一方却压制的局面。
1990年5月13日,双方发生了冲突。在萨格勒布举行的迪纳摩和贝尔格莱德红星的足球比赛中,两方的支持者与南斯拉夫警察发生了冲突。这一冲突迅速升级为民族间的冲突。
原本这只是支持者之间的小摩擦,然而由于赛场的警察执法不当,致使支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支持者认为塞尔维亚警察是塞尔维亚联邦的象征,因此,支持者便扑向警方,而警方也丝毫不手软,拿着警棍"迎接"球队队员,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后,球队队员因为袭警而被长期禁赛。这一消息传出后,克罗地亚群情激奋,他们开始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同年10月,克罗地亚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它与宣示经济主权意图从联邦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发表共同声明,呼吁建立新的联邦提案"国家联合模型",其中,它提到南斯拉夫联盟应该废除联邦制度,变成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那样的联盟。随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也提出了方案,建议南斯拉夫政府改革。然而,塞尔维亚却坚决反对。
不过,独立已是大势所趋。两个月后,克罗地亚制定宪法,宣称克罗地亚拥有自决权和主权,将官方语言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改为克罗地亚语。与此同时,克罗地亚也组建了军事力量,建立了克罗地亚警察,从匈牙利购买大量的武器,其中就包括AK-47、AK-74、AKM等。很显然,克罗地亚做好了用军事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准备。
1991年6月19日,克罗地亚实施公投,78%人支持克罗地亚独立。6月25日,克罗地亚宣布独立,正式脱离南斯拉夫。当天,斯洛文尼亚也发表声明,宣布独立建国。然而,新生的两个政权遭受到了塞尔维亚政府的威胁。塞尔维亚随即出动武装力量进行干涉。
经过10天的战斗,斯洛文尼亚获得了独立,然而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却持续了5年,一直到1995年才结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国境相连;二是克罗地亚境内有许多塞尔维亚人。其中居住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是克罗地亚独立持续多年未结束的主因。
早在1990年,克罗地亚独立呼声高涨的时候,地处克罗地亚边境的塞尔维亚人先后成立了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和东斯拉弗尼亚·巴拉亚·西斯雷姆自治组织。它们通过公投,90%的塞尔维亚人支持将土地划归塞尔维亚。
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发表宣言后,克罗地亚警察与留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人发生了冲突。塞尔维亚社会党主席米洛舍维奇派出塞尔维亚志愿军进入克罗地亚境内支持塞尔维亚人对抗克罗地亚政府军。3个月后,南斯拉夫政府则出动军队袭击克罗地亚首都札格雷布,双方由小摩擦变成了大规模冲突。
随后,双方在克罗地亚境内作战,其中激战最为激烈的要数西斯拉弗尼亚地区。该区地处克罗地亚边境,与塞尔维亚相连,深受塞尔维亚政府影响,此外,该区居民多数是塞尔维亚人。因此,战争一爆发,当地的塞尔维亚人立刻拿起武器攻打克罗地亚军队,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军。
双方在斯拉弗尼亚的弗科瓦和伏伊伏丁那展开血战,冲锋枪、重机枪的枪声响遍四周。经过87天的血战,双方死伤累累。此战中,共有3000人阵亡,受伤者不计其数,其激战程度超乎想象。此战被称为弗科瓦战争,后来被拍成电影。电影播出后,震惊了整个世界。
此战之后,联合国采取了相应措施,派出了代表团劝说双方,同时派出维和部队进驻西斯拉弗尼亚地区,维持和平。然而,双方一谈再谈,却屡屡谈不拢。1955年,美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提出了人权提案。要求克罗地亚给其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提供一定的自治权并提出了具体方案。克罗地亚政府一方面借助假装对和平提案感兴趣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则声称联合国维和部队维和时间期限快到了,要求维和部队尽早撤离。
为了促进克罗地亚和平进程,联合国同意缩小维和部队的活动规模。不过,不久之后,克罗地亚实施了"风暴作战"计划,出动部队袭击西斯拉弗尼亚驱赶塞尔维亚人。随后,克罗地亚突袭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的首都库宁。经过3天的作战,克罗地亚政府军攻克库宁。克罗地亚独立运动向前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