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自行车运动刚刚萌芽,经过中国自行车协会承认的,从事公路项目的职业自行车队一共有七支。而且,这些职业车队只是以省队名义注册的“洲际车队”。
以前,中国倒有过一支“职业洲际队”,里面还有着几位中国本土车手,其赞助商雄心勃勃地想让车队在五年之内冲进环法,但是,于去年解散……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车队的等级划分,等级不多,只有三等,由国际自行车联盟划分:1、UCI(国际自行车联盟缩写)职业队,2、洲际职业队,3、洲际车队。下面还有着省市队,以及像高山这样的自娱自乐车队。
不过高山的水平还是不低的,他一个单身汉,把多余的精力都宣泄到自行车运动里了,导致他的技术在洲际车队也能混个中游。曾经有其他省市的车队来邀请他加入,高山以地点太远为由拒绝了。
至于国家的自行车队?那只是提前从各个省队抽出运动员和相应的教练员临时组建的,赛后就地解散了。
而现在中国所存在的这七支“洲际车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职业车队,他们依旧保持着省队的经营模式,以职业化方式运作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车队连工资都发不起,只是靠着比赛获得的奖金来维持。
中国的自行车比赛确实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每年能举办好几百场,什么环湖赛、环京赛、环岛赛、环中国赛……
还净是些国际级别的自行车比赛,每场总奖金都是几百万。但没有一位中国人能得奖,别说第一了,前十都悬得慌。都让外国实力更强、更专业的车手给包揽了,奖金基本没中国人什么事。
所以,如果这帮洲际车队的车手,知道有这么个取得第一名就可以获得三万元奖金的业余比赛,那肯定是“嗷嗷”地往上冲,到时候高山他们阻力就太大了。
说了这么多,总的意思就是,自行车这项运动在中国就一个字;惨!
原因一,国内懂这项运动的人不多,认知度太低,即便是电视台转播的世界最高水准的自行车环法赛,在大部分观众看来,这些参赛选手们只是在一条公路上骑车子,谁的体力好谁就能赢,没有一点乐趣可言。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自行车运动有攻有守,还有激情和寂寞,各种战术也从来不缺,只是体现的比较隐秘,观众们没真正了解的而已。
原因二,是赞助车队太贵,一支职业的车队,每年的预算在800万到1500万美元之间,预算的绝大部分由赞助商提供。这和原因一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国内懂这项运动的人不多,那么赞助商当然也就少。
……
“这五百多号参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技术大部分都不怎么样,所以在比赛开始的时候,你们一定要保持谨慎,不用太着急。”
锋锐车队八位参加男子个人赛的队员都戴上了骑行眼镜,在人群中围在一起,胯下坐着自行车。而高山,则正在对队员做最后的叮嘱。
“耗子、胖子、小狼,你们仨看着点其他想要突围的车手,这我不多说了。领骑就按照咱们平常练习的顺序来,具体的听小郑汇报的情况再说。”高山顿了一下,低头看一眼码表上的时间,见比赛即将开始,便从骑行服后兜掏出小瓶的葡萄糖饮料:“喝水。”
“好!”几位队友也把事先准备的饮料拿了出来。
高山刚喝完水,正准备跟自己队友继续说话的时候,忽然有人拍了下他的肩膀。
“这不高哥么?”一位穿着红色短袖骑行服,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向高山搭话。
“恩?”高山转头看去,见到这人有点诧异:“辽宁自行车队也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怎么不知道?”
辽宁自行车队属于省市级别的车队,曾经邀请高山加入过,里面有位实力跟他差不多的,就是他眼前这位,名字叫李浩。
李浩呵呵笑:“就我自个儿,本是骑车来串门的,结果听说这还办了个自行车比赛。”偷偷摸摸地看看周围,小声道:“是给三万块钱吧?”
高山斜视:“就一千。”
李浩惊愕:“啥玩意?不是吧,我听说第一名给三万呢。”
“我拿了。”高山做了个虚抓的手势,看上去信心满满:“你进个前十就行了。”
李浩翻个白眼:“走着瞧!”无意间看到高山的车子,挠挠头:“你咋还换88毫米大刀了呢?”
爬坡,对于体型略显魁梧的高山来说,是他的弱点,若要换上大刀圈,那更是自找麻烦,除非……
高山挑下眉毛:“你不熟悉路吧?这条路虽然有几个坡,但都不是很长,凭我体重加上刀圈的惯性,直接能冲刺上去,反倒成了我的优点。”
“这么回事儿啊……”李浩抓耳挠腮,嘀咕:“那我跟着你就好了。”
高山笑而不语,转身继续跟自己队友商讨战术。他这么有信心当然是有原因的,这条路线,就是锋锐车队每天练习的路段。他和自己的队友不知道跑了多少个来回,早已熟记在心。而对自行车比赛而言,提前知道路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如;爬坡,你必须要看到那些坡,才知道应该用那个飞轮(后变速盘)。也许有人会说:“呃,那座山看起来不太糟糕,我用19齿的飞轮盘片就可以应付了。”也许这在某些场合确实是可行的,但是在比赛中,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你去知道。
而高山他们的锋锐车队,什么路段该踩什么踏频,什么路段该用什么档位,这简直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
“比赛还有一分钟就要开始!请各位参赛选手做好准备!”站在马路上的交警,拿着喊话机,提醒道。
“李浩没必要太担心。”高山悄声说道:“他不熟悉地形,不用把他放心上,能跑进前十算他运气好了,主要是注意外市的那两支车队和本市的那几支。”
“明白!”
“各位选手请做好准备!十、九、八……”裁判站在路旁,高举发令枪,拉着长音喊道。
“砰!”
发令枪一响,前面的骑着摩托的两位交警立刻发动车子,前排的参赛选手也动了起来,车队慢慢开始移动,随后速度加快。
这条马路是二级公路,宽度约莫十米左右,五百多位参加男子公路赛的选手排成一条长龙,旁边还围着上千名男那女女的观众,在天上看去很壮观。
赛场上的裁判一共5名,坐在交警的摩托上有2名,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有2名,还有1名在终点等候。
这些裁判都是高山托关系请来的,一天三百块钱,虽然他们都是国内的一级、二级裁判,但大部分都是兼职,因为这职业他不稳定,挣得也不多,都是凭着爱好来干这个。
此时,比赛开始已经过去了一分钟,选手们差距开始拉大,水平略高些的车手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超过了一些玩票性质的骑友。
这些选手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是省市的车队的自行车运动员,这部分人不多,只有几位,例如刚才和刚山说话的李浩,他们目前处于领先集团。
有一部分是骨灰级别的自行车爱好者组成的车队,其中不乏佼佼者,也在领先集团中,例如高山等人。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玩票性质的骑友,只是图个热闹,报名参加感受一下比赛的氛围,这部分人处于落后的地位。同时,他们也是人数最多的,大约三百多人都被落在了后面,距离领先集团已经有了10秒多钟,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渐加大。
在自行车比赛的术语中,这群人叫做“Autobus”,也被简称为“thebus”,俗称叫做“观光旅行团”,他们的目标仅仅是在关门时间之内完成比赛。
在最前方,领骑的车手是几位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第二排是追风车队的九位选手,速度保持在40km/h左右,目前还没有人尝试突围。
如果是在其他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里,25岁就应该已经退役了,但在自行车这项运动里,25岁以下还算新人,因为年龄小,练不出耐力来。另一个原因则是经验问题,不管开车还是骑车,老司机总是多些经验、更加熟练的,有些时候年龄大,反而更有优势。
在世界顶级的环法赛中,有位年龄最大的职业车手,已经42岁了,但表现得依然很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