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族盛大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每年的七八月间是牧民生产的黄金季节,在这个季节,蒙古族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每次那达慕大会持续几天的时间。到时,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于各个不同的集会点,举行赛马、摔跤、蒙古象棋、射箭、歌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并伴随着生产经验和物资交流,这些是活跃牧区文化生活、促进生产的好形式。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同外来游客的交流,每逢那达慕来临,国内外宾客慕名前往,与蒙古人民共享节日之乐。
2.祭敖包是怎么一回事?
“敖包”在蒙古语中是“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边境的标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蒙古等民族敬拜天地的象征。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祭敖包时,人们在山地高处或丘陵,用石头堆一座圆形石塔,里面安放神像或佛经,石塔顶端竖一根长杆,长杆上面挂有经幡、弓箭等物。蒙古族把敖包神看做氏族保护神,旧时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供上酒肉,献上钱财,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在敖包上。
在夏秋之季举行祭敖包,仪式隆重。到时候,人们携带哈达、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聚集在敖包处,先献哈达和供祭品,然后喇嘛诵经祈祷,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块,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
3.关于哈达以及献哈达
哈达是佛教传入草原后才有的,用于迎送、馈赠等场合。哈达是藏语音译,意思是“礼巾”。哈达按质料来分可分为普通品、中级品和高级品。普通品称为“素希”,为棉纱织品;中级品称为“阿希”,为丝织品;高级品称为“浪翠”,为高级丝织品。哈达的长短不一致,长的一二丈,短的三五尺,颜色以白色为主,此外还有浅蓝、淡黄等几种,上面绣有图案,尾端缀有穗丝。
献哈达是藏族、蒙古族用于敬佛或相互交往中的一种礼节,赠送哈达表示对对方的敬意。献哈达时,献者双手手心向上,将哈达放在食指与拇指之间,哈达两端自然下垂。献给尊长或贵宾时,献者必须弯腰低头,高举哈达过头顶,送至对方座前请对方接收。献给平辈或下属时,将哈达搭在对方的脖颈上。敬献哈达时,双方必须互致问候和祝福。
4.什么是敬鼻烟壶?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相见礼俗。客人来到家中,主人拿一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献给客人,让他嗅一嗅。客人嗅后以礼相答。按古老的传统习俗,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互相交换鼻烟壶,等双方都将对方的烟壶吸一下后,再互相换回来。如果是晚辈与长辈相见,晚辈要等长辈坐下,自己站着,进行交换,等长辈吸过后,下辈向上微微举一下长辈的鼻烟壶,然后双手捧给长辈,将自己的烟壶换回。妇女在举壶时要轻轻碰一下自己的前额,并慢慢弯腰,双手递给长辈。
5.火神节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鄂温克人不知道怎样使用火。在打猎时,他们部落的一个猎手不小心走进了一个大石洞,里面居住着许多蛇。他觉得特别好奇,因此就把蛇的洞府到处看了一遍。当他被洞内的风景吸引时,他就停留了一会儿。等他最后从洞里出来时,发现世上已过了许多许多年,另外他意外地发现,自己突然能听懂神仙的语言了!就在这时,猎人看见两座毡房,一座是富人的,一座是穷人的。他走进穷人的毡房做客,听见火神好像在说:“那个富人十分贪得无厌,要惩罚那个富人。”到了晚上,火神果然显灵,惩罚了富人,富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猎人感到非常奇怪,把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告诉穷苦的牧民们,此后,牧民们开始崇敬火神,并把十二月二十三日定为火神节。
从此以后,火神节便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索伦一带鄂温克族人的节日。在这一天,每家都要杀一只肥羊,选取羊身上最好的胸脯肉和羊头,放在火上烧烤,以供祭火神。祭神时,全家老小都要向火堆叩头,祭祀完后,各家尽兴享用烧烤的胸脯肉和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