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无量者。是化他智。名字是何。一众生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善知所化众生差别名众生无量。善知众生住处不同名世界无量。知诸众生心心所起善恶等法用之教化名法界无量。知诸众生根性差别名调伏无量。然此非直知调伏心。亦知不调。以调为主。故偏言耳。知度生法名调伏方便。度生法中行修善巧名为方便。用此授人调令起行名调伏方便。又复令他起行善巧亦名方便。问曰。如彼四无量心名为无量。今此五种亦名无量。无量之言为当在境。为就心说。释言。不偏废心论境。四境五境俱是无量。约境论心。四无量心五无量智皆是无量。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如地持说。六十一种众生名众生无量。何者是其六十一种。文无定判。有人释言。调伏界中就人不同有五十五。加以六道为六十一。或可如此。要略如是。若随心别形类不同。地处差异。难以限算。故地持言。随意地身则有无量。十方世界国土不同有无量种。如娑婆等。名世界无量。无善恶无记三性之法。一一分别各有无边。名法界无量。调伏界者如地持说。从一至十有五十五。广亦无边。调伏方便如地持论成就品说。二十七种方便一一各有九品分别。为无量种(此二门竟)。
次明五种次第之义。如地持说。菩萨方便为化众生。是故先说众生无量。所化众生住处可得。是故次说第二无量。用何法化。是故次说第三无量。依何心化。是故次说第四无量。化住何法。是故次说第五无量(此三门竟)。
次对十尽共相收摄。十尽之义如地经说。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尽。四法界尽。五佛出世界尽。六涅槃界尽。七如来智界尽。八心缘界尽。九佛境界智入界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此十皆悉该摄穷极。故名为尽。众生无量摄众生尽。世界无量摄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无量摄法界尽。调伏无量摄心缘界尽。调伏方便摄佛出世界涅槃界如来智界佛境界智入界尽。五种无量共摄第十世转法转智转界尽。以彼总收(此四门竟)。
次对地经二十种无量共相收摄。何者二十。如彼经说。一无量众生界。二佛无量化业。三无量世界。四佛无量净土。五无量法界。六佛无量智。七无量劫。八佛无量通达三世界事。九无量随信化。十无量根。十一无量随根说。十二无量心行。十三佛无量心行。十四佛无量说对治。十五无量声闻乘法。十六佛无量说声闻乘。十七无量辟支佛乘法。十八佛无量知辟支佛乘。十九无量大乘法。二十佛无量种说大乘。此二十中初二一对是众生无量。次二一对是世界无量。次四两对是法界无量。次六三对是调伏无量。后六三对是其调伏方便无量。五无量义辨之粗尔。
五德举罪义
五德举罪如律中说。地持论中亦具明之。五名是何。一者慈心不以嗔恚。谓见他人有所毁犯以慈愍心举罪令识。不以嗔恚故扬其过。二者柔软不以粗矿。谓举罪时软言求听。然后举之不得粗矿令其嗔忿。三者利益不以损减。谓举罪时屏处私语令其觉。令舍过住善终不彰扬使致衰恼。四者真实不以虚妄。谓举罪时要具三根。见闻疑等。然后举罪终不虚妄。五者知时不以非时。谓举罪时先观自己。有其势力多善伴党堪任治罚则宜举之。无时便止。又观前人。若无势力恶党相用是时宜举。有时便止。如是一切名为以时不以非时。此五是其举罪行德。故名五德。五德如是。
五种教诫义
五种教诫出地持论。教谓教示。诫谓诫约。教诫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者名制。制断恶法。二者名听。听修善法。此二是本。后三随之。三者名举。于前制听有缺减者如法举之。此言举者是其彰举。标过令识。不同宾举。四名折伏。于前制听数数毁犯折伏与念令其改悔。五名欢喜。于前制听有实德者称扬赞说令其欢喜。五种教诫略之云尔。
六波罗蜜义十门分别(一翻名解释 二论体 三开合辨相 四通就诸行同相分别 五别就诸行异相分别 六修之所为辨论是非 七六度相摄 八资导为因 九就位分异并辨优劣不同 十因起次第)
第一释名。六波罗蜜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初言檀者。是外国语。此名布施。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言尸罗者。此方正翻名曰清凉。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号清凉。复言戒者。随义傍翻以能防焚故复称戒。言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毗离耶者。此名精进。练心于法故说为精。精心务达故称为进。言禅那者。此名思惟修。亦名功德丛林。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能生诸德故复说为功德丛林。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观达故称为慧。此六何故名波罗蜜。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名度亦名到彼岸。所言度者如地持说。度有三种。一者时度。此之六度行依从种性上度三僧祇方始成满。故彼优婆塞经说言。前二僧祇所行檀等非波罗蜜。第三僧祇所修行者是波罗蜜。彼亦就其时度为言。二者果度。此六能得大菩提果。三者自性清净度。修此六种能舍有相到法实性。具斯三义故名为度。到彼岸者波罗者岸蜜者是到。释有两义。第一能舍生死此岸到于究竟涅槃彼岸。与前度中果度相似。第二能舍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到于平等无相彼岸。与前度中自性清净度其义相似。具斯两义名到彼岸。
第二门中辨其体性。于中约就色心等法以论其性。随义进退略有五种。一就根本。六度皆以心法为体。离心之外更无行德。二据摄修方便为论。六度皆以色心为体。如布施中。身口舍财是其色性。思愿舍财是心自性。第二戒中身口离过是其色性。内心清净是心自性。忍中身口意不骂不报是色自性。内心安忍是心自性。就精进中身口造修是其色性。内心策勤是心自性。就禅定中身口安静是其色性。内心不乱是心自性。就般若中身口求法是其色性。内心照明是心自性。第三约境以论行体。前之四种随事造修该通色心。后二是其证法之行。局唯在心。住境见法唯心能故。第四就其行相以分。前三是其化众生力。化藉三业该通色心。后三是其护烦恼力。局唯在心。伏惑断结唯心能故。此之二力后当更辨。第五就其业性分别。布施持戒三业自性该通色心。施中思愿是其意业。身口舍财是身口业。戒中心净是其意业。身口清净是身口业。故此二种该通色心。后四心法意业自性。局唯在心。体性如是。
第三门中开合辨相。开合不定。约之唯一。统摄诸行唯一助道。或分为二。二有两门。一约行分二。谓自利利他之道。如彼相续解脱经说。前三是其化众生力。化力即是利他行也。后三是其护烦恼力。护恼即是自利行也。化众生中先以布施摄取众生。次以持戒不恼不怖。后以忍辱于彼恼害逼迫恐怖堪忍摄取。护烦恼中先以精进粗伏烦恼修习善法。不为烦恼之所倾动。次以禅定正伏烦恼。令其不起。后以智慧永断烦恼。二就德分二。德有二种。一是福德。二是智慧。辨此二种经论不同。乃有四别。第一依彼优婆塞经施戒精进判为福分。以彼事中方便所作故说为福。忍禅般若判为慧分。般若正是慧之正体。慧心安法说之为忍。如五忍等。盖乃是其法思惟解忍。不取安苦他不益忍。专心住理不动名定。非是事中住心之定。以此忍定同即慧故说为慧分取小分非尽言耳。第二依彼相续解脱及地持论前三是福。般若是智精进与禅亦福亦智。依精进故修施戒忍四无量等名为福分。起闻思修阴巧便等名为智分。又依禅定修四无量名为福分。修阴界入巧便观名为智分。然此就其功能以分判为福智。论其体性性是福德。第三就彼大品等经前五为福。非慧性故般若是智。是慧性故。四依涅槃经前五及与事中般若同为福分。理观般若说为智分。故彼经言。福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慧庄严者。是般若波罗蜜。依彼经中六度之行各有二种。一者随事修行不到实性。非是自性清净度故非波罗蜜。二依理修行到法实性。是其自性清净度故是波罗蜜。前五莫问依事依理。同名为福。就般若中随事修者。不见实性亦判为福。依理成者。见实性故说为智分。或分为三。所谓三学。前四戒学。次一定学。后一慧学。故地持云。众具自性眷属无尽是名戒学。禅为定学。般若慧学。言众具者。是其布施。施为戒因。故曰众具。言自性者。是其戒度。戒度正是戒学自体。故言自性。言眷属者。忍波罗蜜。堪忍诸缘助成戒行。故云眷属。言无尽者。以精进故持戒不息。故曰无尽。精进通策。以何义故偏说为戒。释有三义。一三学中戒学在初。就初以言。故摄戒中。二戒学中备具三聚摄行宽广难可成立。必须精进佐助方成。故摄戒中。三者戒学随事修行。难成易败。必须精进佐助方立。故摄戒中。或分为四。如彼相续解脱经说。前三戒学。禅为定学。般若慧学。精进通策别为一门。故有四种。或说为五。谓哀愍爱语勇猛惠施说深法义。如地持说。哀愍摄禅哀愍是悲。悲亦是禅。故摄禅定。爱语摄戒及与智慧。良以爱语离口四过戒分所收。是故摄戒。依慧起说。是故摄慧。勇猛摄于忍进及慧。由勇猛故苦缘不动。故摄忍辱。由勇猛故策修善法。故摄精进。由勇猛故能入深义。故摄般若。惠施摄檀。说深法义摄禅。摄慧依禅起说。是故摄禅依智起说。是故摄慧。或分为六。所谓檀等六波罗蜜。或复说十。谓十波罗蜜。就前六中开出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罗蜜。故合有十。是故经中说后四种为前六伴。然经论中说伴不同。若依相续解脱经中别说其伴。彼说方便别伴前三。愿伴精进。力伴禅定。智伴般若。何故方便偏伴前三。以前三种化众生力化物须巧。故为方便别伴前三。何故以愿别伴精进。精进胜求须愿佐助。故偏伴之。伴有二种。一者前伴。如彼经说。以现在世多烦恼故。不能精进勤修善法。愿未来世烦恼微薄勤修善法。故为前伴。二者后伴。依精进故能起愿心。上上胜求故为后伴。何故以力别伴禅定。定多力用。故力伴之。伴有二种。一者前伴。如彼经说。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转劣悕望得胜悕望。名之为力以是力故能修禅定。故为前伴。二者后伴。依禅定故起神通力。故为后伴。又复禅定发生如来十力种性。名之为力。此力亦是禅定后伴。何故以智别伴般若。知见性同相伴义亲。故偏伴之。伴有二种。一者前伴。由世谛智开引出生第一义慧。故为前伴。二者后伴。依真谛智起世智用。故为后伴。若依地经及地持论通伴前六。彼说巧智以为方便。以方便故能修施等无量善法。求增进智名之为愿。以是愿故令其施等上上胜进。坚固之智不为魔动。名之为力。以是力故令彼施等不可破坏。于法开觉。名之为智。以是智故于施等法差别。示现摄化众生。故后四种通伴前六。或复分为八万四千诸度法门。如贤劫经说。彼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无畏一切功德令有三百五十种门。一一门中皆以六度行修为因。便有二千一百度门。用此对四大及六衰十种之患便有二万一千度门。言四大者。地水火风自身之患。言六衰者。谓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患。此六大贼衰耗善法。故名为衰。以此二万一千度门化四众生。故有八万四千度门。四众生者。一是多嗔。二是多贪。三是多痴。四是三毒等分。此等广略各随一宜。今据一门且论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