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空之义。出大品经。所言空者。理之别目。理绝众相。故名为空。空随义别。难以具陈。今据一门且论四种。四名是何。一法相空。二无法空。三自法空。四他法空。四中前二。遣法有无。后之两种。破情显理。成初二门。法相空者。破法有相。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此之法相。无法为法。法即非法。故名为空。其犹世间阳炎之水无水为水。水即无水。诸法像此。故龙树言。一切法中。自相匹得。名法相空。问曰。世谛之无为空。应是第二无法相空。今云何言是法相空。释言。世谛之无为者。对彼理无亦是其有。是故此空名法相空。故地持云。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无我我所。名为无有。问曰。无为应名为无。云何称有。以此事无相有彼此。故名为有。无法空者。破法无相。诸法理空。名为无法。无法体状。名无法相。此无法相。破有故立。无别自性。故名为空。是以经言。无为法相。不可得故。名无法相空。问曰。如来常以无生无住无灭。说无为法。今云何言无法相空。龙树释言。对破生故。宣说无生。对破住故。宣说无住。对破灭故。宣说无灭。此等皆从生住灭边。得其名字。无别自性故名为空。又说。因缘非无之法。以之为无。良以非无以为无故。无即非无。故名为空。自法空者。明前二空法性自寂。不由智慧强观令空。名自法空。于中所空。有其二种。一世间性。谓地坚性水湿性等。二圣人性。谓如法性实际法等。此二法性。同皆是空。名自法空。世间性空。犹是向前。法相之空圣人性。空犹是向前。无法相空。既是前空。何劳重说。良以世人谓前二空由观故空。非法自空。为破彼见故复说之。他法空者。或有众生。谓如法性实际之外更有余法。名之为他。今为破彼。明如等外更无他法。名他法空(此一门竟)。
次辨摄相。彼十八空。此四空中。何相所摄。经论无文。准义相摄。粗亦可知。相状如何。法相空中。摄十一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诸法空.有法空。以此十一齐空世法。是故摄入法相空中。问曰。第六无为空者。应是第二无法相空。何故摄入法相空中。释言。此空但空世谛无为之法。不是理无。是故摄入法相空中。无法相空。别摄三空。所谓空空。第一义空。及无法空。以此三种齐空理无。是故摄入无法空中。自法空中。唯摄性空。彼性空者。明其诸法体性自空不由观力。故名性空。此义与彼自法空同。是故摄入自法空中。此前十五。分相别摄。余三共摄。彼法相空。无法相空。共摄二空。所谓相空。无法有法空。相空之中。明其自相及同相空。自相空者。明色等空。判属第一法相空中。同相空中。有其二种。一明世谛苦无常等同相空寂。是空摄入法相空中。二明真谛同相理空。是空摄入无法相空。就彼无法有法空中。有法空者。是法相空。无法空者。摄入第二无法相空。彼法相空。及他法空。共摄一种不可得空。若说有法自相叵得。判属第一法相空中。若说真如法性等外。邪见所立微尘世性。皆不可得。摄入第四他法空中。摄相如是。问曰。此四与十八空。体性不殊。说十八空其义广足。何劳更说此四空乎。论自释言。圣人说法凡有四种。一先略后广。为欲解义。二先广后略。为易受持。三先略后略。为利根者。四先广后广。为钝根者。此就一义。以分利钝。利根之人。少言能解。故为略说。钝根之人。多言方悟。故为广说。若对多义。为利根者。先后俱广。彼能受故。为钝根者。先后俱略。不堪受故。彼大品经。为易受持故。先广说十八空竟。复说四空。自余广略。类此可知。四空之义。辨之粗尔。
四优檀那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开合广略二 随别广释三)
第一释名。四优檀那。出地持论。名者所谓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有为集起。目之为行。行流非恒。称曰无常。逼恼名苦。行同前释。自体名法。法无性实。故曰无我。何故前二云一切行。后门之中说诸法乎。以苦无常止在有为。是故云行。无我通于一切法。故说诸法也。涅槃无为。恬泊名灭。优檀那者。是中国语。此名为印。故大智论。明法无常无我涅槃。名三法印。成实亦尔。法相揩定。不易之义名印也。名义如是。
第二门中。广略不定。或总诸法。以之为一。谓一法界。统摄一切善恶无记生死涅槃。悉入其中。故论说言。入于法界大总相观。或分为二。谓生死涅槃。以此统收。无法不摄。依法辨人。人亦无出凡之与圣。凡圣之外。更无第三非圣非凡。或复分法。以之为三。谓三自性。一者缘起。二者妄想。三名为成。前二生死。后谓涅槃。彼生死中。无出心境。境无自性。从缘集生。故名缘起。内心不真。说为妄想。涅槃之法。体非虚败。自性成实。故称为成。或分为四。谓此四门。苦无常等四中。前三是生死法。后一涅槃。无常与苦。生死可尔。无我理通。云何说之为生死乎。然我无我。随法不定。经中或说生死有我涅槃无我。或说涅槃以为有我生死无我。或复宣说二俱有我。或说俱无。若就其情。生死有我。涅槃无我。生死之中。凡情妄计。故说有我。涅槃之中。圣智离取。故说无我。故地持云。世间生处。皆由著我。若离著我。则无生处。若据其法。生死无我。涅槃有我。生死虚无。又不自在。故说无我。涅槃真实。具八自在。故说有我。是以经言。生死之法。无常与苦无我不净。涅槃之法。常乐我净。若据空理。二俱无我。皆是缘起无性法故。若论其实。二俱有我。如经中说。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有我。我者所谓如来藏义。如来藏者。所谓佛性。此是生死有我义也。佛性即是涅槃之实。此是涅槃有我义也。今据一门故。说无我为生死矣。亦可。四中初二生死。后一涅槃。无我则通。盖是生死涅槃理也。如维摩经迦旃延中。分法为五。所谓无常苦空无我涅槃寂灭。就前无我。分出空门。即是五也。空与无我。有何差别而为两门。此如前说。经论不同。阿毗昙中。阴无我体。名为无我。阴非我所。说之为空。成实论中。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空之义。说为无我。如维摩中众生空者名为无我。法体空者说之为空。今依后门分为两种。故有五也。若依楞伽。亦分为五。所谓五法。一名.二相.三者妄想.四者正智.五者如如。五中前三是生死法。后二涅槃亦可。前三是生死法。次一涅槃。后一是其生死涅槃法之实性。此之五义。如后五法三性章中具广分别。又如维摩方便品中。分法为六。所谓生死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佛身常住通前六也。佛身常住。即是涅槃不迁义矣。又如经中分法为八。生死有四。谓苦无常无我不净。涅槃有四。常乐我净。或分为十。生死有五。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涅槃有五。常乐我净及以有也。或分十六。涅槃有八。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七善八有。生死亦八。翻前可知。若欲广分别乃至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