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四门明其大小不同之义。不同有五。一体性不同。六通皆用智慧为体。小乘六通用事识中慧数为体。大乘法中始修之时用事识中慧数为体。心外有法。于中自在说名为通。次修用彼妄识中慧以之为体。见一切法但从心起心外无法。自心法中无碍自在。究竟终成用真识中实慧为体。见法唯真于其自体真实法中无碍自在。二缘心不同。小乘六通凡所为作攀缘分别不能无缘。大乘法中始修有缘。次修息缘不能无缘。究竟终成平等无缘如日普照而无分别。一切所作法力而为都不作心。三常无常不同。小乘六通无常生灭。大乘六通始则无常。究竟真常。物见兴废体恒不变。四依定不同。小乘六通但依事定。事中住心是事定也。大乘六通始依事定。次依理定。破相住空是理定也。究竟终成依于真实自体寂定。真心性寂是体定也。住是定中其心不动。三昧法力自然现用。又小乘中前之五通唯依四禅根本定起。漏尽一通依于四禅未来中间及三无色。大乘法中始修同小。究竟终成依一切禅悉能起之。又声闻人随依何定。所发神通入余定中不能起用。诸佛菩萨则不如是。随依何定所发神通入余定中悉能起用。如龙树辨。作用不同。六通别说身通之中不同有十。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依于初禅。所发神通但至初禅。不能至上。以地度故余定亦尔。但至自地不能得过。诸佛菩萨则不如是。依于初禅所发神通至一切地。余定亦尔。二宽狭不同。如地持说。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又龙树云。小声闻中不作意者一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大声闻中不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人中有大有小。其小缘觉不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国土为通境界。其大缘觉莫问作意及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国土为通境界。此等名狭。诸佛菩萨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界为通境界。故名为宽。三多小不同。声闻缘觉一心一作不能众多。诸佛菩萨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一切色像。一时能现五趣之身。四大小不同。声闻缘觉化现大身不能入小。化现小身不能容大。诸佛菩萨化现大身满三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尘中。化现小身犹如微尘。能以小身容受一切。又佛菩萨于世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声闻缘觉欲至远处多时乃到。以其不得如意通故。诸佛菩萨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六虚实不同。声闻缘觉凡所化现一切境界相似而已不得实用。诸佛菩萨凡所化现皆得实用。如地持说。七所作不同。诸佛菩萨化无量人。各令有心。随作一事令人异辨。二乘不能。八所现不同。诸佛菩萨但现一身令人异见。但出一声令人异闻。安住一土十方俱现。二乘不能。九根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二乘不能。十自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凡所为作身心自在不相随逐。其身现大心亦不大。其身现小心亦不小。其身现喜心亦不喜。其身现忧心亦不忧。如是一切。二乘不能。身通如是。天耳通中不同有六。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依于初禅所得天耳。但闻初禅已下音声。上则不闻。余禅亦尔。不过自地。诸佛菩萨随依何禅所得天耳闻一切声。二宽狭不同。准前可知。三顿别不同。声闻缘觉于诸音声别别听闻不能一时。诸佛菩萨一时顿闻。四粗细不同。如地持说。乃至耳语极微细声诸佛菩萨一切悉闻。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诸佛菩萨于诸音声发心则闻。二乘不能。多作方便乃得闻知。六虚实不同。诸佛菩萨于诸音声所闻不谬。二乘不尔。容有错谬。天耳如是。他心通中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依如毗昙有三种度不知其心。一者人度。下人不知上人之心。二者根度。钝人不知利人之心。三者地度。在下禅地不知上地禅定人心。成实法中唯说人度及与根度不说地度。成实所说滥同大乘。大乘所说诸佛菩萨依下发通。亦能知于上地人心。二宽狭不同。声闻缘觉极唯知于一三千界众生之心。诸佛菩萨能知一切。三顿别不同。诸佛菩萨顿能了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二乘不能。四粗细不同。声闻缘觉但知凡夫小圣粗心不能及细。诸佛菩萨所知微细。乃至佛心亦能知之。五迟速不同。诸佛菩萨于一切心欲知即知。二乘不能。多作方便方乃知之。六虚实不同。诸佛菩萨所知不谬。二乘不尔。所知容谬。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但知现在众生之心。诸佛菩萨能知三世众生之心。他心如是。天眼通中不同有十。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随依何禅所得天眼齐见自地不能及上。诸佛菩萨一切悉见。二宽狭不同。三顿别不同。准前可知。四粗细不同。诸佛菩萨所见微细乃至邻空微尘色等一切悉见。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六虚实不同。与前相似。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极远能见未来世中八万劫事。诸佛菩萨穷见后际。八自他不同。如涅槃说。声闻缘觉但见外色不见自眼。诸佛菩萨能见自眼。九见法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所有天眼能见诸色念念生灭。及见自他不净骨人。二乘不能。十知根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见人形色即知其根利钝大小。二乘不能。天眼不同差别如是。宿命通中不同有八。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随依何禅所得宿命唯知自地及下众生宿命之事不能知上。诸佛菩萨一切悉知。二宽狭不同。三顿别不同。准前可知。四粗细不同。诸佛菩萨于过去事巨细悉知。二乘不能。五逆迟速不同。诸佛菩萨于过去事发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虚实不同。诸佛菩萨所知不谬。不同二乘。七时分不同。二乘极远能知过去八万劫事。诸佛菩萨所知无极。问曰。经说。迦毗罗仙能知过去八万劫事。未来亦然。声闻缘觉既是圣人。所知应远。何故同彼。释言。此用世俗智知。世俗齐中利根数习所知则远。钝根少习所知即近。不简凡圣人。八自在不同。如地持说。诸佛菩萨自知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已宿命。能令他人自知宿命。能令他人知他宿命。乃至令彼其余众生展转相知。二乘不能。宿命不同差别如是。漏尽通中有其种。一知他漏尽名漏尽通。二自证漏尽名漏尽通。知他漏尽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但知自地及下漏尽。不能知上。诸佛菩萨一切悉知。二宽狭不同。声闻缘觉于一世界知他漏尽。诸佛菩萨尽知一切。三顿别不同。声闻缘觉别缘别知。诸佛菩萨一时顿知。四粗细不同。声闻缘觉所知粗浅。诸佛菩萨所知深细。五迟速不同。诸佛菩萨不假方便。发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虚实不同。声闻缘觉所知虚谬。诸佛菩萨所知真实。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知现众生漏尽不尽不知过未。诸佛菩萨一切悉知。知他漏尽不同如是。自证漏尽不同有三。一证法不同。声闻缘觉证法粗浅。但得人空。诸佛菩萨所证渊深。穷解二空。并证甚深如来藏性。二除障不同。声闻缘觉但断四住。诸佛菩萨五住斯灭。三取舍不同。声闻缘觉得寂取证。诸佛菩萨得灭不住。得大涅槃不舍世间。不舍世间而常涅槃。大小不同差别如是。
次第五门三性分别。善恶无记是三性也。六通之中漏尽一通体性唯善。其余五通泛论有四。一是报通如上诸天报得五通。如是一切。二者药通。如诸仙等以药力故飞行自在。三者咒通。如波罗捺有婆罗门以咒持身飞上帝宫。变身为释与舍支夫共行欲事。如是等比是其咒通。四者修通。依禅修得。四中前三是其无记。后一不定。依如毗昙他心宿命一向是善。天眼天耳一向无记。身通一种体性是善。所起化心是其无记。他心宿命意识相应慧数为体。与禅定俱。故性是善。天眼天耳眼耳二识相应慧数以通为体。不与定俱。故性无记。身通之体亦是意识相应慧数与定心俱。故性是善。所起化心定前作意欲为诸事。然其所起或自地心。或他地心。不与定俱。故性无记。若依成实五通皆用意识地中慧行为体。悉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皆善。乃至化心亦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亦善。大乘宣说世俗五通。多同毗昙。故地持中宣说无记化化禅矣。诸佛菩萨所成五通实慧为体。乃至所起种种变化皆不离定。悉是三昧法门力起。体性皆善。三性如是。
次第六门三业分别。身口意业是三业也。穷其体性六通皆用智慧为体。慧在内心皆意业性。随相论之三业所摄如地论说。初一身通。身业清净。天耳他心口业清净。宿命天眼意业清净。漏尽一通彼论不辨。身通一种变化在形。是故说为身业清净。天耳他心依之起说。是故说为口业清净。云何起说。以有天耳从佛菩萨听受正法。及闻众生种种言音。依之起说。以他心通知物心欲。随之起说。以此二通起说中强。故论说为口业清净。宿命天眼了知过去未来之事。过去未来隔世难知。非意不了。是故说为意业清净。漏尽通中自证漏尽内心离染亦意业净。知他漏尽名漏尽者。此乃知他众生心中惑尽不尽。依之起说。似他心通亦口业清净。三业如是。
次第七门通明示现三种分别。如杂心说。六皆是通。以无壅故。明与示现义有隐显。四句辨之。一者示现而非是明。所谓身通及与他心。此之二通化益众生。生信显了。故名示现。不能除离三种愚。故不名为明。三愚如后。二者是明而非示现。所谓天眼及宿命通宿命除其先际之愚。天眼除其后际之愚。故说为明。化物生信不极显了。故非示现。云何不显。宿命知其过去世事。说过去事化益众生。隔世难知。人多不信。故非示现。天眼知其未来世事。说未来事化益众生。隔世难知。人亦不信。故非示现。第三亦明亦是示现。谓漏尽通。了达真谛证成漏尽。除真谛愚故名为明。知他漏尽。说彼众生心中烦恼有尽不尽而劝化之。彼则生信。生信显了故名示现。第四非明亦非示现。谓天耳通。不能除前三种愚。故不得名明。将此化他生信不显。故非示现。云何不显。天耳虽能闻于远声以此语他。他人不闻多不信受。故曰不显。又设导彼所化之人屏远之言。而欲化之前人便谓从他传闻非是自力。故多不信。明与示现隐显如是。通而论之悉皆是明。故华严中开分六通以为十明。亦悉示现。诸佛菩萨显示此德化众生故。问曰。宿命天眼漏尽经说为通。复说为明。又云三达。有何差别。通释义齐。于中别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如龙树说。直知过去八种事等名宿命通。于中过去知业知果。因缘道理名宿命明。知未来世死此生彼名天眼通。知业知果因缘道理名天眼明。直知漏尽名漏尽通。知更不生名漏尽明。又知从道得灭不同亦名为明。于如是等知之穷尽说为三达。尽有四重。一知事。尽无事不知。二知因果法相义。尽无义不知。三知真谛空理同。尽穷相皆空。四知性。尽知如是法悉从本性如来藏起相即是实。穷达此名为三达。论通共凡唯除漏尽。明共二乘。达唯如来。通明示现分别如是。
次第八门明修六通次第之义。理实六通无定次第。今且言之次第有三。一修成次第。据佛论之佛将成道。魔王波旬恐佛道成故来恼乱。如来于时须以神力而降伏之。以是义故先修身通。魔既被降。隐形空中。如来于时不知所在。须以天眼知其所在。故次第二修起天眼。眼虽见形不解其言。须以天耳听其所说。故次第三修起天耳。耳虽闻言不测其心。不知内心为怯为勇。故次第四修他心通。以此通故知其内心惶怖不安。虽知现心不知过去福德多少。福若胜我或能障碍妨我道成。为知往福次修宿命通。见魔过去作一无遮大会因缘今受此报。吾于过去无量亿劫为诸众生舍身手足头目髓脑受种种苦我福胜彼。既知胜彼不惧彼障。便能断结证成漏尽。故次第六明漏尽通。又龙树说。佛于初夜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一身通。言一明者得宿命明。于中夜时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天耳通。言一明者得天眼明。于后夜时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他心通。言一明者得漏尽明。以何义故先得其通后得其明。论自释言。从六通中求三明。持用功力重故先得通后得其明。问曰。何故如是次第。论自释言。初夜魔来欲行恼乱。为降伏之先起身通。既降魔已即自思念。我于一身何因缘能得如是大力。便求宿因见己过去多修福善得如是力。故起宿命。中夜魔去寂漠无声。佛便慈念一切众生。欲闻其言故求耳。以得天耳闻于十方五道众生苦乐等音欲见其形。故求天眼。于后夜时欲知物心随为教化。故求他心。知诸众生皆欲离苦而求其乐。自我不得漏尽之乐无能与之。故求漏尽。此亦是其修成次第。一义如是。二明修次第。亦约佛说。如律中辨。佛初夜时得宿命明。无明。尽明生。闇尽光生。于中夜时得天眼明。无明尽明生。闇尽光生。于后夜时得漏尽明。无明尽明生。闇尽光生。此三是其修成次第。得漏尽已欲化众生。不知何等众生须化。须以天耳听诸众生苦乐等音。次起天耳。虽知众生苦乐差别彼此隔别难往摄化。次起身通。虽到其所不知所欲。无宜授法。次起他心。此后三种起化次第。第三直明起化次第。亦约佛说。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既见所在须往摄化。次用身通。既到其所不解其言。次用天耳。虽解其言不识其根。次用宿命。观其过去根性大小虽识往根不知现欲。次用他心。虽知其心不知心中烦恼有无。次用漏尽。观其心中烦恼有无。为说对治。令证漏尽。次第如是。
次第九门依经辨相。如地持说。身通有二。一变。二化。改换旧质名之为变。无事不现说以为化。是变多种要为十六。一者震动。谓能震动一世界。二者炽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如是等也。三者充满身放光明充满世界。四者示现。为一切沙门众等。五转作异分。变地为水。水为火等。六者来去充行往来无碍自在。七者大小。变小为大。变大为小。八色像入身。令一切界一切众生悉入己身。九所往相似。随其所至现同彼众生。音声语言悉与彼同。十者隐显。现出还没如是等也。十一自在。能令众生若来若去若住若卧一切随心。十二障他神通。除上及等悉能障弊。十三与辨无辨众生能与辨才。十四与念失念众生能与正念。十五与乐无乐众生能与其乐。十六放光身能出光普照一切。变义如是。化亦无量。要摄有三。一者化身。化为一切众生形类。二者化语。化为种种音声语言。三化境界。化为一切饮食等事。就化身中略有五种。一化似自身。二不相似。三似他身。四不相似。五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一切化现化。语有七。一妙音说法其声微妙。二广音说法所出音声一切普闻。三从自身起化作语言似从身起。四从他身起化作语言似从他起。五无所从起。六说正法。七随事教责化语。如是化境界中作事无量。身通如是。天眼有二。一者见于现在色像。二见未来死此生彼。天耳通中一切六趣众生音声。圣非圣声粗声细声辨不辨声化非化声远声近声一切悉闻。他心通中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悉如实知。问曰。此通为直知心。亦知所缘。依如毗昙唯知他心不知所缘。若知所缘则前人作意攀缘我心。我缘彼心便有自心变照之过。故唯知心不知所缘。若依成实正知他心兼知所缘。大乘亦尔。设心自缘竟有何咎。宿命通中差别有六。一自知宿命。知己过去八种事等。何者八事。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饮食。五如是苦乐。六如是长寿。七如是久住。八如是寿限。知己过去如是八事。名为自知。二者知他。知他众生六种同行。何者六行。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饮食。五如是善恶。六如是寿命。知他此事名为知他。三令他众生知己宿命。四令他众生自知宿命。五令他众生知他宿命。六令余众生展转相知。漏尽通中有其二种。一无学圣智能尽诸漏名漏尽通。二知漏尽名漏尽通。知漏尽中义别有四。如地持说。一自知漏尽。二知他漏尽。三漏尽方便已起未起悉如实知。圣道是其漏尽方便。四漏尽增上慢有起不起悉如实知。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六通之义辨之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