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圣义二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一释名。言贤圣者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理也。理无偏那故说为正。证理舍凡说为圣矣。此贤与圣同异有三。一同体名异。其犹眼目。以同体故莫问始终。皆名为贤。并得称圣。问曰。若言始终皆圣。如小乘中见道已前七方便人未有圣德。经论名凡。以何义故得名为圣。释言。此等虽复未有真圣之德修学圣道似圣名圣。故论说言。因缘圣人名为凡夫。说为圣人。二贤圣体别。别有五种。一就离过成善分别。离恶名贤。如受五戒防禁五恶便名贤者。具善称圣。故涅槃云。具七圣财名为圣人。谓。信惭愧戒施闻慧。又云。具足圣定戒慧故名圣人第二约就三业分别。身口意调善名之为贤。内心真正说以为圣。三就自利利他分别。爱怜众生化行纯善名之为贤。自行真正说以为圣。故涅槃中宣说自利以为圣行。四约境分别。事中调善名之为贤。证理舍凡说以为圣。故涅槃云得圣法故名为圣人。何者圣法。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五约位分别。见道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此是第二贤圣分别。三通局分别。贤通圣局。以贤通故从始至终皆名为贤。故经说言。贤者舍利弗贤者须菩提等。以圣局故见道已前名为凡夫。见谛已上方得名圣。名义如是。
次辨其相。贤圣众多。要摄唯四。所谓声闻缘觉菩萨及与诸佛。佛后别论。今就因门且辨前三。先解声闻曲有五门。一释其名。二定其相。三对大分别。四对缘觉中乘分别。五当相分别初释其名。声闻名义泛解有三。一就得道因缘以释。如来所说言教名声。餐声悟解故曰声闻。故地论言。从他闻声而通达故名声闻矣。二就所观法门以释。如地论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曰声闻。三就化他记说以释。如法华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曰声闻。三中前二是小声闻后一菩萨。随义以名。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定其相。如地论说。声闻之人有五种相。一者因集。过去所修狭劣善根以之为因。今依起行故曰因集。故地论言。修小善根但依自益名因集矣。修小善根是其劣也。但依自益是其狭也。二者畏苦。深厌三界乐求疾灭。三舍众生。无大悲心。四者依心。依师教授不能自悟。五者是观。但能观察众生无我成声闻乘。五中前三对大明小。后二对中以彰其小。问曰。成实宣说声闻见二无我。彼以何故但言观察众生无我。此义隐显如前无我章中具释(此二门竟)。
次对大分别。如法华论。宣说声闻有其四种。一种性声闻。是人本来常习小法小性成就。于最后身值佛出世乐欲小法。佛依为说证得小果。从本立称名种性声闻。二退菩提心声闻。是人过去曾习大法。流转生死忘失本念。于最后身值佛出世乐欲小法。佛依现欲为说小法证得小果。本学大乘今退住小名退菩提心声闻。三增上慢声闻。于小法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此实凡夫。四应化声闻。谓诸菩萨随化示小。四中前二是实声闻。后二非实。于前二中种性声闻于佛一化决定住小不能入大。是故此人望后亦名决定声闻。未来无余涅槃之后心想生时方能向大。退心声闻初虽住小以本习故终能入大。故法华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中。对大如是(此三门竟)。
次对缘觉中乘分别。经说声闻缘觉之别略有二种。一约所观法门以别。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观十二缘而得道者皆称缘觉。若从是义声闻人中乃至七生须陀洹人。于最后身出无佛世藉现事缘而得道者亦名声闻。此声闻中细分有二。一声闻声闻。是人本来求声闻道。乐观四谛成声闻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四真谛法而得悟道。本声闻性今复声闻而得道。故说之以为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是人本来求声闻道。观察四谛道悟初果。以钝根故于现在世不得涅槃。天上人中七返受生。于最后身不值佛世藉现事缘而得悟道。以藉事缘而得觉故说为缘觉。本声闻性观察四谛而得道故说为声闻。是故名为缘觉声闻。此是第一约对所观法门以别。二约得道因缘以别。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藉现事缘而得道者皆称缘觉。若从是义声闻人中。从佛闻说十二缘法而得道者亦名声闻。此声闻中细分有二。一声闻声闻。义如前解。二缘觉声闻。是人本来求缘觉道。常乐观察十二缘法成缘觉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缘法而得悟道。本缘觉性今复声闻而得道。故说之以为缘觉声闻。如迦叶等则其人也。对中如是(此四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