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您一生都保持紧闭双唇、走路望天、坚决不跟陌生人说话的僵硬姿势,恐怕会和出色人物失之交臂,错过许多美妙景致,弄不好,连终身大事也被耽搁了。成功者会努力去认识陌生人和加入陌生人所在的朋友圈;而失败者只是躲在一边,抱怨没有合适的关系和生不逢时,只能无奈地抱怨、郁郁寡欢。放下你过分戒备的心里,热情的接纳别人,利用说话技巧,你一定能使自己说话亲切、自然、随和,让人如沐春风,让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成为你的真心朋友。正如人们所说的,比起默默无语的“含羞草”,大家更欢迎那些美丽开朗的“交际花”。
柔和谈吐有强大征服力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语言,通常是柔和甜美的。古往今来,和气待人、和颜悦色都被视为一种美德。柔和谈吐是值得提倡的一种交际方式。
柔和谈吐表现为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委婉,说理自然。这样说话对方会感到亲切和愉悦,所谈之言也易于入耳生效,有较强的征服力,往往能收到以柔克刚的交际效果。
柔和谈吐的表达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谦让表达法:
一家瓷器店的营业员遇到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顾客,给她拿了好几套瓷器,挑了半个钟头还没选好,营业员因顾客太多不得不照应别的顾客。这位女顾客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就沉下脸来,大声指责说:“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没看见我先来的吗?快让我先买,我还有急事。”
这话真够刺耳难听的,如果和她较真儿,会吵得不可开交。然而,营业员没有这样,他安排好其他顾客后说:“请你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你服务不周到,让你久等了。”营业员的态度和话语让那位女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转而难为情地说:“我说得不好听,也请你原谅。”
有理不在声高,并非说话有棱有角、咄咄逼人才有分量。这种谦让式表达法充满了尊重、宽容和理解,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感化力,从而引起对方的心理变化。火气遇上和气,就失掉了发泄的对象,自然就会降温熄火。
另一种是委婉表达法:
当你和他人意见不合,又想坚持己见时,万万不可对他人讥讽嘲笑,横加指责。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沟通和说服效果。
1940年,处于前线的英国已经无钱从美国“现购自运”军用物资,一些美国人便想放弃援英,而没有看到唇亡齿寒的严重事态。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传《租借法》以说服他们,为国会通过此法成功地营造了舆论氛围。
罗斯福并未直接指责这些人目光短浅,这样只能触犯众怒而适得其反,而是妙语连珠,以理服人。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理由,点中要害,人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假如我的邻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花园的水龙带,要是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我就可能帮他把火灭掉,以免火势蔓延到我家里。这时,我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条管子我花了15元,你要照价付钱。’这时候,邻居刚好没钱,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应当不要他15元钱,让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龙带。要是火灭了,水龙带还好好的,那他就会连声道谢,原物奉还。假如他把水龙带弄坏了,答应照赔不误的话,现在,我拿回来的是一条仍可用的浇花园的水龙带,这样也不吃亏。”
罗斯福总统援英的决心很坚决,但他没有直接表达这种强硬的态度,而是用通俗的比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达到了较好的说服效果。使用柔和谈吐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具体表现。一个心灵丑恶的人,语言绝不会美,有善心才有善言。
其次,柔和谈吐在造词用句和语调语气上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虚词、礼貌用语,表示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情,以引起好感。尤其要避免使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以减少刺激性;在语气上要和婉、文雅。
管好自己的嘴,厚重的气场
俗话说:祸从口出。很多时候,自己的嘴巴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古人讲慎言,就是说人说话要多加考虑,切不可信口开河,不知深浅,没有轻重。关于这点,古人早有先见之明,正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所以为了避免麻烦,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要说,要有厚重的气场。
有些人是天生的“广播员”,跟谁也可以谈心事,也能交出内心的事。尤其是在职场中,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嘴,也就没有是非,别人也就会因你有厚重的气场而敬重你。
据研究表明,一个正常男人一天需要说6000句话,一个正常女人一天需要说12000句话。如果工作中没有那么多话可说,回家也没有说话的对象,那么剩下的指标就需要在办公室的闲聊中完成,所以闲聊是每一间办公室每天必不可少的,每天总要上演,闲聊中就会不断锤炼出各种类型和段位的“职场大嘴”。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会使你的气场大大减弱,人们不再和你说真心话,不再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你,甚至,因为你的大嘴巴。你可能在公司混不下去。“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弟子规》里的这句话教导我们:和自己没关的事情不要乱发言。
某位女士刚刚调入新公司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她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她的态度也颇为亲切。
慢慢的,她开始和同事熟悉了起来,也开始和同事一起聊一些八卦。一次她和一位同事谈得很投机,她的同事兴起之时便将自己看到的不顺眼的人和事,通通和她倒了个干净,甚至还指责了几个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而这位女士心中藏不住话,立即和别的同事说了这些内幕。不出几日便将这些话加了点料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这位女士处境尴尬,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因为她最初给同事的印象气场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厚重的,是可靠的。但是,经过了这次的事情,同事们都对她敬而远之。因为传播八卦而使她的气场变了性质,不再被同事们所接受。
一般来说爱道是非者,必为是非人。这种人喜欢整天挖空心思探寻他人的隐私,抱怨这个同事不好、那个上司有外遇等等。这些人都是大家所鄙视的,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这些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所以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有个厚重的气场,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和别人毫无忌讳的什么都谈,交浅言深,把自己当做“玻璃鱼”呈现给别人,让人一眼看透你的心思、想法。同时当你听见别人的隐私时,学会尊重别人,不要做职场中的“大喇叭”,时间长了周围的人会对你失去信心,不愿和你交流,你会搞砸你的人际关系。
想打造厚重的气场首先要学会在说话前应该三缄其口,应该说的话则说,不应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可以说,会不会说话关系着事情的成败,个人的安危,人生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藩国给皇帝进贡。送来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但是使者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费劲了周折,结果都没办法区别。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臣听说了这件事情,对皇帝说他有办法。皇帝遂将老臣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依次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答案正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与此相应,中国人讲人生修养,讲一个人的魅力,最重要的就是“厚重”。厚重的气场,就像一部厚重的钟表,由内心强大的零件发出声响,切忌只有嘴没有心。而在生活中,也是这个道理,最容易成功的人,不是那个一直说个不停的人,而是拥有一个厚重气场,让人看起来很可靠的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人这样分析:孔子认为,“厚重”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君子修养的关键。因为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就不牢固;只有厚重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忠心谋事、诚信待人”。厚重的人才会慎重交友,不随便吐露心声。而与“重”相反的“轻”一般则是贬义词,比如“轻薄”“轻率”“轻浮”等。
轻飘飘,毫无重量,自己尚且立足不稳,没有厚重的气场,如何经得起轻轻一碰。人,也如此,尤其是人际关系上,不要表现的太“轻”。曾国藩给长子纪泽的信写道:做人要厚重。他说:“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厚重,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厚重。”
理直不一定要气壮
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和误会都是由于说话的不当引起的,这种沟通上的障碍也是由于说话的语气加剧的。有的人说话容易让对方接受,有的人说话对方就容易让对方误会甚至生气。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语气的不同造成的。一句同样的话,如果用不同的语气来说,就会起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效果。例如,“你好美”这三个字,如果用真挚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满怀着对自己欣赏的人真挚赞美;如果用油腔滑调的语气说出来,很有可能就造成别人的反感,以为你是在戏弄人。
乐乐就很善于用自己的语气帮助伙伴们。在他的寝室有一个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同学,被别的同学暗自称为“弱智”,同学们跟他说话的语气也怪怪的。
乐乐在担任宿舍长后,就经常观察他,鼓励他。有一次在课外活动时,看到这个同学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乐乐便走过去,用最贴心、最耐心的语气同他说话:“我发现你上课听讲挺认真的,而且反应并不比别人慢,我相信你肯定比我聪明,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会考在班上的前几名。”这个同学听了乐乐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乐乐又诚挚地说:“不如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吧,一个人坐在这里也挺无聊的,就当陪我?”说着就把他拉到同学们中间,与他一起参与同学们的活动和游戏,后来,同学们也都争着和他做游戏。慢慢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学习也提高上去了,再也没有人说他“弱智”了。
多年后,那位曾经孤僻的同学已经成为了深圳一家大公司的销售总监。在一次同学会上,他拉着乐乐的手说:“当年你对我说话的语气改变了我的一生。”
说话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却不是靠声高来实现的,而是靠语气的得体而取胜。有理也要有礼,有理不在声高,理直不一定要气壮。
事情有轻、重、缓、急,语气有抑、扬、顿、挫。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才能使说出的话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说话的预期效果。
当然,说话语气的运用要分对象,分场合,分时间。不同的情况,要运用不同的语气,切不可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语气。
要做到恰当地运用说话语气,我们首先要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语气适应于听者,才能同向引发,用喜悦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喜悦之情,用愤怒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
其次要因地而异。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流速度,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
最后要因时而异。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时候说,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能够产生正确的效果。
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就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当然,也不要给人一种“卑躬屈膝”的感觉。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语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中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会说话的人”。
表达你的诚实和热情
只要是真实可信的说话内容,加上热心诚恳的说话方式,说话交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正如谚语所说:“有了巧舌加诚意,就能够用一根头发牵动一头大象。”
沟通要成功,第一个策略,就是要让人家感觉到你的热心和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自己本身都意未明,情未动,言不由衷,怎么去表情达意呢?如果说诚意所要求的着眼点是内容,那么热心所要求的重点就是在语言的表达上。“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只有深切的热诚,才能唤起别人的热诚。说话要有感而发,主要目的在于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
热诚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说话时的礼貌。人与人相处,除了道德和伦理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特殊的含义,而且这种含义直接关系到自己或公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与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因此,如你身为公关或服务人员,就必须更注重诚意的表达,以及是否尊重对方。
尤其在公关策略中,公关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任何不特定的大众”,从理论上说,大众就是任何需要我们提供服务的人。因此,出现在公关人员面前的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人,只要是他的顾客,就应该对他们讲信用,用真心为大众解决问题。
曾经有一个平凡的业务员,干了十几年的推销工作后,突然对长期以来强颜欢笑、编造假话、吹嘘商品等招揽顾客的做法感到十分厌恶,他觉得这是生活上的一种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压力,他决定要对人无所欺。因此,他下定决心今后要向顾客“讲真话”,即使被解雇也在所不惜。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他觉得心情轻松多了。
这天开始,当第一个顾客进店光顾时,顾客问他店中有没有一种可自由折叠、调节高度的桌子。
于是,他搬来了桌子,如实地向顾客介绍。
他说:“老实说,这种桌子不怎么好,我们得常常接受退货。”
“啊!是吗?可是到处都看得到这种桌子,我看它挺实用的。”“也许是。不过据我看,这种桌子不见得能升降自如。没错,它款式新,但结构有毛病,如我向您隐瞒它的缺点,就等于是在欺骗您。”
“结构有毛病?”客人追问了一句。
“是的。它的结构过于复杂,过于精巧,结果反倒不够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