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华北地区曾兴起以“合作造林”为名义的投资开发活动。这些开发公司通常自诩为“森林银行”,以托管模式的合作造林为噱头,吸引客户进行储蓄式投资。它们做出了低风险高收益的许诺,甚至抛出“只要肯投资,就在家里坐等收钱”的豪言壮语,引来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国家规定不准占用耕地进行造林建设。就算有些公司强调自己可以办理“林权证”,但它也不是万能证书,如果在这种公司投资,遭受损失几乎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其次,树木生长受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制约,例如光照、降水、风灾、虫害等。像这些自然条件所造成的损失,开发公司是不会承担责任的。到头来,这个损失还是得靠投资者自己埋单。
再次,就算国内木材价格呈上涨趋势,可国际上的廉价木材会对国内木材造成巨大冲击。到时不要说赢利,能保住本金就是万幸了。况且,这类投资期限最短以五年起步,谁又能保证未来的形势如何发展?
我们暂且只列举这三项疑点,还有更多的疑问难以得到解答,可即便如此,仍有大量投资者仅凭宣传册上的一家之言,在对植树造林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畅想着“坐在家里数钱”的情景把毕生积蓄投在了里面。曾经轰动一时的“璞真”案就是利用“合作造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达6.6亿,受害民众达五万人的典型案例。这些人哪怕肯多了解一下时事信息,或是考察一下公司背景、仔细阅读一些相关介绍,就不会掉入这个“绿色陷阱”中了。
“投资有风险”这句话已被呈洗脑模式地宣传,但人们一遇到看似“完美”的投资项目,就将它抛到了九霄云外。其实,对于会投资的人来说,哪怕是股票这种高风险的品种也一样耍得游刃有余,而对于不会也不懂投资的人们来说,即使是储蓄上各种存单搭配的方法也未必玩得转。所以,“投资有风险”不仅仅限于投资产品的自身性质,还在于我们身为投资者有没有去了解它、吃透它的心思。
一个能让人得到很多回报的产品未必适合你,你有可能承受不了它的高风险,也有可能不耐烦它的操作流程,或者你根本连它最基本的运营原理都不懂,你唯一知道的就是“它很美”,基于这些我们可以说,该产品对你而言就是“路人”级别--试想,谁会有胆量到街上找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来结婚、走完今后的人生之路呢?
乔韵在大学读书时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对经济理论和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她的优点就在于善于学习和比较。她先是对银行和金融公司提供的投资产品说明书仔细通读,从产品结构和担保责任入手,对投资操作规范、风险提示管理等各项条款进行逐条咨询,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更是反复询问。经过两年的学习与实践,乔韵不仅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还成了朋友圈中小有名气的理财专家。
理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不是遭受损失。如果我们能够像乔韵这样在投资前详细学习和了解所投产品,做到知己知彼再出击,还愁没有回报吗?
在生活中,我们购物时尚且还“货比三家”,何况是承担我们财富梦想的投资项目?但现实中较为常见的情景却是,有些人看中某件昂贵的服装,即使跑遍各家商场试上几十遍也不会厌倦,而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却往往靠一份说明书在几分钟内便做出投资决定,这显得有些讽刺意味却又令人无奈。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在股市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僧人路过股市恰逢熊市。僧人见状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于是买入股票。又一日,僧人路过股市恰逢牛市,他看到股价暴涨大呼出家人不可犯贪戒,于是抛出股票。”这位僧人逢股市最低点买入,又在最高点抛出,真可谓是歪打正着。
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博特和萨勒可不认同“歪打正着”这个词语,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恰好印证了“反向投资策略”。所谓反向投资,就是指进行与市场情绪相反的投资。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也就是说,在人们退出市场的时候我们偏偏入市,而在人们争相入市的时候我们却选择暂时离开。
2003年4月,中国股市正值低迷时期,就在股民一片哀嚎声之时,巴菲特却以每股1.6到1.7港元的价格大举买入23.4亿中石油H股,此等壮举令不少股民叹为观止。四年后,巴菲特先后七次以13.47港元的价格抛售所有中石油股票,净利润高达277亿港元,这让股民们再次瞠目结舌。
然而从巴菲特抛空股票开始,中石油股价仿佛打了鸡血一般直线飙升,如果巴菲特没有抛出股票,那么他现在可以多赚160亿港元!但事情至此还远没有结束,当中石油股价涨至48.62元的最高点时,股民们开始为股神惋惜,不少所谓的“专家”也纷纷表示:“股神对中国国情并不了解,才会造成重大失误。”质疑之声铺天盖地袭来,股神眼看就要被拉下“神坛”。
很多股民都将巴菲特先前的告诫抛到了脑后,纷纷以每股40多元的成本入市,真是勇气可嘉。据当时TOPVIEW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中国石油股东账户数为1659170户,其中散户持有52.6%,中户持有16.5%,而大户持有7.5%,法人账户持有18.3%,机构账户持有5.1%。”正当人们翘首以盼股价再现百元奇迹时,中石油的A+H股却联袂滑落,没过多久便跌至巴菲特的卖出均价,于是股市再次哀鸿遍野。
事后,巴菲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中石油远比英国石油、埃克森或壳牌便宜,可四年之后,这只股票的价格高昂。当投资标的物的市场价格超过了内在价值、出现了一定的泡沫以后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卖出,而不是继续持有。”
不为市场泡沫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来股神自始至终都在贯彻反向投资策略,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改变一窝蜂投资的习性,即使事实摆在眼前,也还是会因贪图利益而心甘情愿地拥入市场,每每在尘埃落定时才恍然大悟。
贪婪与恐惧在投资市场中可以作为中性词语来解读,没有绝对的褒贬含义:如果在投资时过于贪婪会一败涂地,而在市场低迷时让自己贪心一点,却有抓住市场转折点的可能;恐惧是公认的投资之路的绊脚石,但如果我们在市场看似红火时谨慎一点,又很可能在一片血光之中保住自己的本金。
可见,贪婪与恐惧虽是投资大忌,在关键时刻却能反转成“救命稻草”,这就要看我们在投资时如何修身养性了。
投资市场本就是一个让人疯狂的地方,它既是天堂也是地狱,这两种模式的切换速度常令人猝不及防,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明显的迹象来加以判断--以股市为例,当你发现身边的卖菜小贩甚至是看门大爷都开始期待股价持续上涨时,这便是你离市的最好时机。
势头昂扬的市场像磁铁一样吸引各种各样的人加入其中,当市场泡沫被越吹越大,所有人都陷入一种疯狂状态时,按照物极必反或者抛物线的原理,它离下跌就不远了。而当市场低迷,所有人恨不得离得越远越好的时候,恰是我们尝试入市、准备投资的好机会,因为市场不可能永远保持低迷,下跌到底必会反弹。
巴菲特说:“当人们忘记‘二加二等于四’这种最基本的常识时,就该是脱手离场的时候了。”美国投资分析家尼尔告诫人们:“当市场上群体的观点、认识、方法、思维趋向一致的时候,应采取反向操作。因为当所有人想的都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罗杰斯说:“岁月让我懂得,任何时候远离群体,群体都会责备你,甚至斥责你,会说你‘太不理性’甚至是‘疯狂’--不过,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这是件好事,几乎每一次我不随大流时都能赚到很多钱。”可见,不抱扎堆心态、以剑走偏锋的风格进行投资才是大将风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反向投资策略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不能对市场走向进行精准的预测,它需要投资者结合投资经验进行判断。并且,反向投资策略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管用。但鉴于各位金融大鳄都以此为信条并且提供了典型案例,又有“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可以在投资中有选择性地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