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势鸟迹杂蝌蚪,词章车攻与吉日。(刘敞《雷氏子推迹石鼓为隶古定圣俞作长诗叙之诸公继作予亦继其后》)大哉易画包牺生,鸟迹科斗相继永。(陈起《楷书歌赠人》)上举各例,将“鸟迹”与“蝌蚪”、“科斗”直接指代文字,且几者不分先后,完全是放在同一时代中,“杂”字显示的即是几者相融于一起之意。另有曾丰《谢广东经略潘直阁席间分贶李济墨》中“仅能蚯蚓势,强学蝌蚪形”,以“蚯蚓”比况字体线条,更易为读者理解。这种“以形比形”方法,在采用比况物时,多用读者熟知之物,易于引起联想,增强其形象性,使读者产生对书法作品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2.推意于形
很多比况物与书法之间相似性并不高,但诗人人为地赋予其艺术形象,寻求到与书法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更多的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审美“意念”推置于其中的。此种情形在唐代论书诗中以“景物”、“器物”比况时较为常见,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书法字体与比况物的共同性。如皎然《陈氏童子草书歌》中“有时作点险且能,太行片石看欲崩”,将“石”比作书法中的“点”,且为“欲崩”之石,具有“险且能”的动态与险状。本来“石”与“点”外形上并不具备完全的相似性,但诗人赋予“石”以人为的艺术气息,将“石”艺术化,将“点”形象化,以“石”比况“点”,找到二者的艺术相似性。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中“一点三峰巨石悬”、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掷华山巨石以为点”、释可朋《观梦龟草书》中“点麄飞石落空虚”等,均是此种用法。
宋代论书诗中以“石”比况之诗作同唐代一样,仅为10首。若参以宋诗数量之大,则以“石”比况之诗作显得较少了。且所取意向特点并不鲜明,不似唐代论书诗中取“石”与“点”相似性比况。宋代论书诗中以“山”比况时,亦采取这种“以意推形”之方法,如强至《和楼志国范君武读胡尉临安所获颜鲁公断碑》中“点端屹如泰山立”,将“点”比作矗立的“泰山”,即取泰山的庄重来比喻点,乃是将泰山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象征转移到字体的“点”上。沈辽《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中亦有“有点如山嶪”,将“点”比作高耸之“山”,既有一定的形似性,又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再如以“藤”比况时,诗人亦以其形与书法线条的略有相似来比况字体。如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连拂数行势不绝,藤悬查蹙生奇节”,即将怀素草书线条的蜿蜒曲折比作盘根错节而生的“藤”,赋予了“藤”以新的艺术生命。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褭褭枯藤万丈悬”、韩偓《草书屏风》中“寒藤挂古松”等,亦将“藤”比况书法线条。
宋代论书诗中以“藤”比况者亦采用此法,如郭祥正《谢冲雅上人惠草书》中“朽木欲折枯藤攒,逸兴不顾长毫干”,对于草书字体线条的描述,比喻以“枯藤”将欲折的“朽木”穿连在一起,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点画与线条之间的关系。释居简《石林诸孙叶子云左手法二王逸迹不下右手》中“古藤瘦牵纠”,亦以纠集缠绕的“古藤”比喻线条。与“藤”相似的“蔓”,同样以缠绕绵延的姿态具有与线条的相似性,也被诗人用于比况。如释居简同诗中继“古藤”后,又云“轻墨蔓如缕”,进一步强调线条的牵连感。
在唐代论书诗以形比况的动物种类中,“龙”类使用较多。因其形态的蜿蜒曲折与书法线条在内在审美取向上有一定的相似,且具有运动性,是以诗人常以其比况书法线条,甚至指代书法作品。如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中“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将字体比作“蛟龙”,即因蛟龙蟠曲蜿蜒的姿态与线条类似。因龙为虚拟神物,为中华民族图腾之一,所以诗人将对龙的崇拜寄托在字体之中,赋予了字体蜿蜒曲折的线条以更多人文因素,提升了书法的文化品级。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又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更是取“蛟龙”形与字体线条的相似性,形象地描绘“蛟龙”蟠曲时“肉”的纠结凸起感。
除“龙”类之外,唐代论书诗中亦经常使用“蛇”来比况书法字体线条,同样是注重其形似。如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如虺如蛇不足拟”,将怀素草书比作“虺”、“蛇”,取蛇之弯曲盘绕之形态,又有灵活运动的特性,使读者对字体线条产生丰富联想。苏涣《赠零陵僧》(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倔强毒蛇争屈铁”,亦以“毒蛇”比况字体,且具有倔强傲岸特性,在“形”之上寄托诗人主观的“意”。唐明皇《题梵书》、《唵字赞》、《佛教梵文唵字唐玄宗书并读》中“鹤立蛇形势未休”,亦是此法。
唐代论书诗中还将“龙”、“蛇”连用,表示形态,如:“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草书歌行》)、“笔下龙蛇似有神”(陆希声《寄光上人》)等,均以“龙蛇”直接指代书法作品,取其形似及动感,表现字体的曲折变换,线条的流动感与动态感。
宋代论书诗中大量使用龙蛇类动物比况,取其与字体线条形似是重要原因之一。如周行己《钟离中散草书》中“宛转或游龙,突兀忽峰峭”,对于草书字体的流畅宛转以“游龙”比况,具有灵动的艺术感觉,书法作品的神韵得以凸显,“游龙”与书法线条的相似性起到了重要的审美指引作用。使用“游龙”比况的还有:“游龙天飞万人呼”(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落纸兮游龙”(岳珂《吴傅朋游丝书饮中八仙歌帖赞》)等,均在形似之中蕴含诗人的主观体悟,突出“龙”的崇高感,进而引申到书法审美中。刘克庄《书》中“两帖走蛟虬,堂堂腕力遒”,在以“蛟虬”比况字体后,进而强调“腕力”,使读者对“形”的审美之外,更重字体的内在“力”的感悟。
因“龙”具有虚拟性,在宋代论书诗中取比况物之形时,对“蛇”类更为重视。有些诗“龙”、“蛇”连用,既取形又取神,如刘泾《和米元章龙真行》中“不知科斗六书文,化作龙蛇二王迹”,指出字体的演进变化,进而以“龙蛇”比况字体线条。释德洪《次韵龚德颜柳帖》中“新诗作行草,开轴龙蛇走”,亦将行草书比作游走的“龙蛇”。“蛇”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更容易使读者产生直观印象,因此有些诗单独使用“蛇”来比况,如梅尧臣《答冲雅上人遗草书并诗》中“笔草数行字,瘦蛇起春雷”,取草书线条的流畅宛转,将其比作“蛇”。孔武仲《观钟离中散草书帖》中“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更是形象生动地指出,因儿童不懂草书,将满纸文字看作“鳅蛇”盘绕在一起。此处比喻则纯粹取“蛇”之形。
3.以意代形
唐宋论书诗中有些比况物与书法之间完全不具备外形的相似性,诗人纯粹以主观意念代替外在形态,予以比况。此种情况在以景物比况时常见,尤其以云雾、雷电等最为显著。唐代论书诗中以云雾比况之作颇多,如姚赞《八分书歌》中“吴兴姚赞能八分,一点一画若崩云”,将书法点画直接比作崩塌之“云”。其实“云”与书法点画在外形上并无相似之处,仅是诗人主观审美感觉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刻意寻求二者在外形上的相通之处。唐代论书诗中使用“崩云”一词比况者颇多,前已举例,此不赘述。另有:
风云:风云阵发愁锺王。(皎然《张伯英草书歌》)游云:阆风游云千万朵。(皎然《张伯英草书歌》)云涛:划然放纵惊云涛。(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浮云:字体变化如浮云。(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烟: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饮中八仙歌》)阵云:掣衡山阵云以为画。(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云霞:将书云霞片。(孟郊《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秋云:一穗秋云曳空阔。(吴融《赠光上人草书歌》)上举诸词,以“云”之各种类型来比况书法,看似取“云”之形,实则为诗人主观赋予“云”与字体的相似,诗人的“意”为主导,“形”次之。
宋代论书诗中大量使用云雾比况,同唐代一样,亦将“云”细分种类,使用的词语有:
轻云:轻云斜拂驻鸾皇。(梁周翰《禁林宴会之什》)孤云:孤云光彩甚分明。(师颃《赠宣义大师英公》)黑云:黑云漏出天汉星。(王禹偁《谢宣赐御草书急就章并朱邸旧集歌》)浓云:玉指握管浓云飘。(梅尧臣《观王氏书》)云烟:穷奇变云烟。(欧阳修《哭曼卿》)
风云:风云上意绥。(赵抃《谢赐飞白御书宴群玉殿》)丛云:宝构拂丛云。(金君卿《和御制观龙图阁三圣御书》)浮云:玉字切浮云。(司马光《奉和御制龙图等阁观三圣御书诗》)云雾:笔洒云雾挥琼琚。(刘攽《和苏子瞻韵为石苍舒题》)烟云:体势岂暇烟云舒。(王安国《题吴长文得兰亭康相墓颜鲁公断碑》)黑云:黑云如轮起端溪。(范祖禹《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二首》)云气:云气开毫联。(程俱《龙尾砚同毛彦时随联句》)乱云:乱云初破盘凤影。(吕本中《正月十五日试院中烹茶因阅汉碑》)碧云:碧云掩冉生兔须。(张炜《柯山制墨胡处士求隶字》)游云:游云惊龙初振奇。(洪适《题信州吴傅朋郎中游丝书》)翠云:晴窗应试翠云霏。(姜特立《讲官沈大监献东宫米字回赐笔墨因作小诗以求墨》)
玄云:玄云下垂黑蛟舞。(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崩云:崩云称隶豪。(释宝昙《隶字》)
春云:有似春云隐明月。(罗颂《兰亭序墨本》)蒸云:蒸云激电。(岳珂《英宗皇帝宁字御汉体书赞》)庆云:庆云澄霭,清风垂露。(岳珂《徐铉小篆千文帖赞》)五色云:如睹天上五色云。(家铉翁《南至前一日蒋君伯禄携山谷草字来示上有南轩题跋亦南至前一日异哉》)宋代论书诗中以“雾”比况的有:
游雾:游雾半收悬组练。(梁周翰《禁林宴会之什》)薄雾:纷如薄雾翳灵芝。(胡宿《谢御书飞白扇子歌》)浮雾:轻如浮雾重如云。(祖无择《宋嘉言雅善飞白一日书八字贶予因成长句谢之》)云雾:笔洒云雾挥琼琚。(刘攽《和苏子瞻韵为石苍舒题》)瑞雾:瑞雾萦长虹。(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其一)昏雾:神龙战野昏雾腥。(陆游《草书歌》)
烟雾:近来复作烟雾飞。(刘名世《墨池发祥诗呈蒋教》)春雾:秋霓春雾。(岳珂《褚遂良枯树赋帖赞》)从宋代论书诗中对“云”、“雾”所分琐细种类可以看出,在使用“云雾”类形态比况时并无固定形态,而是仅靠诗人的主观感悟,对云雾形成既定的想象形态,用以比况书法字体。而诸多词语的使用,很难界定其词语外延,如“秋云”与“春云”、“轻云”与“浓云”、“黑云”与“玄云”、“丛云”与“乱云”等等,既极具相似性,又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因此在比况书法时,则由诗人主观审美取向所决定。在理解书法作品时,很难从诸多文学性描绘中揣摩出书法的真正面目与价值。
宋代论书诗中使用“虹”来比况字体,为唐代未有。诗人追求“虹”的形态与字体点画的相似性,如夏竦《奉观御飞白书应制》中“点孤时戏蝶,波偃乍腾虹”,即将“点”比作流连飞舞的蝴蝶,而将“波”形容为高挂空中的“虹”,诗人在寻求形似之中更隐含着提升书法内涵的意愿。再如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其一中“金笺洒飞白,瑞雾萦长虹”,以雾气缭绕环围的“长虹”来比况飞白书。而李纲《御书草圣千文赞》中“垂虹饮谷”,则想象意味更浓。
除了云雾等形态不固定的景物外,很多其他物体与书法点画也并不具备外形相似处,但诗人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以主观意愿赋予其相似性,并在诗歌中以此比况。在唐代论书诗中如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即用了“转蓬”、“飞丝”两种物体来形容怀素草书的笔画形状,而二者与点画并不具有外形的相似性。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则以“水精珠”比况字体,离形似则更远了,纯以意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