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其中,对人体血液运动的研究,始终是医学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因此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哥白尼在天文学方面或者伽利略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血液循环奥秘的发现,标志着近代的实验方法被引进了生理学,彻底推翻了统治这一领域1000多年的盖伦理论,奠定了人和动物生理学的基础,宣告了生命科学新纪元的到来。
先驱者的探索
盖伦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古代伟大的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他首次将零星的解剖知识和医学知识加以归纳并系统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了医学界的“王太子”。盖伦解剖活的动物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心脏和血液的功能。
盖伦认为,血液是在肝脏内生成的,然后和肝的灵气混合就得到了富有营养的性质。这些血液一部分经过静脉管流入身体各部,又经过同一条管道流回心脏,像潮汐那样涨落不已。由于中世纪罗马教皇禁止解剖人的尸体,否则要处以死刑,所以盖伦只进行过动物(如猴子、狗等)的解剖,并以此代替人体结构,闹出了许多笑话。
盖伦的观点影响很大,但也受到过挑战。15世纪时,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首先对盖伦学说提出质疑。他一生解剖过70余具尸体,发现心脏有四个腔。著名医学教授安德烈·维萨里是用实验方法来纠正盖伦学说的。他在《人体结构》一书中,首次较系统地揭示了人体内部结构,特别是弄清了人体血管的分布和心脏的构造。这是一部至今仍不可多得的解剖学经典。
正当维萨里满怀信心,准备对人体进行新的探索研究时,他的叛逆行为触犯了学术权威,被诬告为有故意杀人之罪,被判处死刑。只是由于答应到圣地耶路撒冷去朝圣才免于一死。但在返回途中因航船发生事故,不幸遇难,年仅50岁。
沉重的代价
长江后浪推前浪。维萨里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由他在巴黎的合作者塞尔维特向前推进了一步。塞尔维特是一位勤于动脑,思维敏捷的青年。年轻时就因批判神学的荒谬几乎被捕,后因反对作为天意的“占星术”而被教会驱逐出巴黎。
磨难会增加人的勇气和决心。塞尔维特更加刻苦学习解剖学等知识,经过研究,发现了血液的心肺循环(小循环),把盖伦原来说的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两个独立的血液系统统一起来,为进一步发现血液在全身的循环铺平了道路。
1553年,塞尔维特又写出了《论基督教的复活》一书。书中不仅介绍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阐述了血液小循环的机制,还批判了盖伦的灵气说。由于书的最后对神学和神学家加尔文进行了批判,他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入狱,最后被判处死刑,烧死在日内瓦,甚至连他的著作也付之一炬。时年仅43岁。
塞尔维特以血的代价捍卫了科学这面旗帜。燃烧的火焰,更加激发了科学家探究的欲望。
少年英才
100多年来,许多人都指出了盖伦理论的错误所在。但是什么是对的呢?心脏为什么会跳动不止?先驱者虽然做了不懈地努力,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却一直未获得足够的确凿事实,自然无法揭开这一禁区的谜底。
真正揭开这一千古之谜,发现血液循环的,是16世纪英国伟大的医学家威廉·哈维。
哈维于1578年4月1日出生在英国福克斯顿一个富裕农民家中。母亲共生了8个儿女,他是长子。哈维从小喜欢读书,性格文静,他的父亲从小就精心培养他,指望他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因此哈维也是他们兄弟中唯一选择学术生涯的人。10岁那年,哈维考入坎特伯雷国王学校,这实际上是英国最古老的大教堂。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会用拉丁语说话,在学校里除使用拉丁语和希腊语外,不能使用其他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出版的。良好的校风,严格的管理,对哈维影响很深。
1593年,16岁的哈维考入剑桥大学,后又转入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医学院,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帕多瓦大学是造就像哥白尼、伽利略、哈维这些伟大科学家的高等学府,这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当时著名的牛津和巴黎大学也不敢做人体解剖,但帕多瓦却为学生提供了做实验的解剖大厅。哈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如鱼得水,学习格外刻苦,犹如一团海绵努力汲取前人的知识。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著作和解剖方法;对他们著作中的重要章节,不仅熟读,有的甚至能背诵。课后,他还常到市场上买活动物进行解剖,仔细观察,从而产生了对探求生命奥秘的兴趣,简直成了实验迷。
1602年,哈维获得了意大利的医学博士学位,返回英国,进入剑桥大学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再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进入一家医院工作。哈维将医疗工作同实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