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93500000039

第39章 (1)

破译神奇天文之谜

(第一节)

天文学家解谜地球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关心它、热爱它的人,经常会问:“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古代,科学还没像现在这样发达,人们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就凭空想像,编造了许多关于天地来源的神话,流传于世。

但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人,当然不会相信上帝“创世说”这样的答案。早在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提出了彗星碰撞说。经过200多年来的不断讨论研究和学术论证,关于地球成因的学说已有10多种。

彗星碰撞说。1749年提出,认为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从太阳上打下了几个不同行星,包括地球在内。

陨星说。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认为陨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

星云说。1796年,法国的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认为是由星云(尘埃)积聚,产生了太阳,然后太阳排出气体物质形成行星。

双星说。认为除太阳外,曾有过第2颗恒星,由于它产生所有的行星。

行星平面说。认为所有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绕太阳转,所以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产生。

卫星说。认为地球、土星和海王星的卫星大小差不多相等,可能曾存在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体。构成了太阳系,而已知的卫星则是遗留下来“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众多的学说中,目前,大家基本上赞成“星云说”。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呢?科学家曾将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最古老的岩石样品,用同位素测定,结果发现月球与球粒陨石的同位素年龄一致,也接近地球的推算年龄46亿年。还有,月岩、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成分也一致。可见地球和太阳系内各星球都是同时形成的。

但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发现“星云说”也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根据天文学家的观察:在太阳系内,太阳本身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角动量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天文学将这个奇特现象称为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对产生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星云说“束手无策”。

此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的太空星体互相碰撞的现象越来越多。

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卫星P78—1拍摄到一个罕见的现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头冲进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彗星冲向太阳,并被吞噬的过程,12小时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像这样的“太空车祸”,人们还观测到过几次。

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认为,地球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转,是因为地球形成1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千米、重1012亿吨的小行星撞斜的……

既然宇宙中存在天体相撞,那布封的“彗星碰撞”说依然有存在的可能,于是产生了新的灾变说。

现在,尽管地球起源的学说有很多,但地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谜,人类没有解开。

地球已经多大岁数了

人的一生一般有七八十年,长寿的人能活100多岁,对人类来说,是相当长的时间,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一瞬,据估计,地球已约有45亿~46亿岁了。

45亿~46亿岁,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难怪人们起初总是估计偏低。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就曾根据《圣经》推算出一种荒谬的结论,认为地球只有6000岁多一点。

那么,地球的年龄是用什么科学方法推算出来的呢?人们曾想到过海水。因为海水是成的,人们设想其中的盐是从大陆上送去的,如今河流还在不断将大量盐分带进海中。那么我们用海中现有盐分的总量,去除以每年全球河流带进海中的盐分数量,不就可以算出累积这样多的盐分,总共花了多少年吗?计算的结果是:大约已有1亿年。

地球的真实年龄显然不是这个数字,因为海洋出现之前,地球早已出世了。而且河流带进海中的盐分多少,不会每年都一样,还会因为海水被风吹到岸上,从而海中有一部分盐分返回大陆。

然后,人们在海洋里又找到了另一种计时器,就是沉积物。随着时问的推移,海洋中的沉积物越来越厚,而且大量变成了沉积岩。据估计,沉积岩每3000~10000年可以累积1米厚。地球上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岩,最厚的地方大约有100千米,形成这些沉积岩,算起来共用了3亿~10亿年。但是这个数字仍不是地球的年龄,因为在有沉积作用以前,地球也早巳诞生了。

最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天然计时器,这就是地球内的放射性元素和它蜕变而成的同位素。

在一定时间内,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分量,生成多少新物质,速度十分稳定,且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如铀裂变为铅和氦。原子量是238的铀,大约每经过45亿年,就要变掉原来质量的一半。所以可以根据现在的岩石中含有多少铀和多少铅,算出岩石的年龄。而岩石又组成了地壳,这样就可得知地壳的年龄。

有人算出地壳的年龄为30多亿年,因为地壳中放射性元素及其生成的同位素,有很多种类,有多种方法可以计算,加上岩石中的这些物质并不是都完整保存下来,所以会有不同结果。尽管还不很确切,但已较科学地建立起地球年龄的概念。

地壳的年龄也不等于地球的年龄,因为地壳形成以前,一般认为地球还经过一段时期,表面处在于熔融状态,加上这段时期,估计地球的年龄约有45亿~46亿年,还有人估计更长些。这个数字很大,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哩。

地球是如何转动的

众所周知,地球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又绕地轴自转。正是因为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地球上才有了季节变化、昼夜交替。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地球永不停息地转动呢?地球转动的过去、现在、将来又是怎样呢?

对于地球的转动,人们最容易产生错觉,认为是一种标准的匀速运动,不然,一天的长短就会改变。牛顿就这样认为,他认为整个宇宙天体的运动,就像上好发条的机械,完善无缺,准确元误。

然而,地球的转动是不断变化的,且很不稳定。根据“古生物钟”的研究,地球的自转速度在逐年变慢。如在4.4亿年前,地球公转一周要412天;到4.2亿年前,每年只有400天;3.7亿年前,一年为398天;到了1亿年前,每年约为385天;6500万年前,每年约为376天;现在一年只有365.25大。

天体物理学的计算,证明了地球自转正在变慢。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因为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造成的。

人们发明了石英钟后,测量和记录时间更为准确。通过石英钟记时观测日地的相对运动,发现在一年中地球自转时快时慢,而且具有周期性:春季变慢,秋季加快。

科学家认为,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同地球上的冰和大气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另外,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如轻元素上浮、岩浆喷发,重元素下沉,向地心集中等,都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

除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近点和最远点相差约500万千米。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来越近,受到的太阳引力逐渐增大,速度越快。从近日点到远日点运动时,速度则减慢。

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不稳定,而是在地球轨道面上像陀螺般圆锥形的旋转。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指向天空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绕这个点不规则地画圆圈。这种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的运动造成的。

另外,地球运动时,地轴在天空画的圆圈并不规整,说明地轴在天空的点迹根本就不在圆周上移动,而是在圆周内外周期性摆动,摆幅是9”。

所以说,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而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如同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地球一边摇摇摆摆、时快时慢地绕日运动,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永不停息。

现在,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它的加速或减速都离不开月亮、太阳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那么,最初地球是怎么运动起来的呢?将来会怎样运动,自转速度会一直变慢吗?

还有,地球运动需要消耗能量吗?如果需要,又是从何而来?如果不需要,那它是“永动机”吗?开始又是什么使它运动的呢,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存在吗?

至今,第一推动力还只是一种推断。牛顿曾穷尽其后半生精力来探索、研究第一推动力。他认为,上帝设计并塑造了完美的宇宙运动机制,并赋予第一次动力,使它们运动起来。

但现代科学不可能同意这种观点。那么,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到底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呢?这需要科学家更多的努力才能回答。

地球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八大行星一样,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转动,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早在几百年前,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就被人们提出了,其中著名的“傅科摆”,使人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但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又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

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粗略看来,旋转是宇宙间天体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但如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首先弄清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公转和自转的产生同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一大片非常稀薄的气体云。50亿年前,因为受某种扰动的影响,原始星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经过漫长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引发热核反应,从而演变成了太阳。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并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和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

大家知道,一个物体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那么又用什么来衡量物体的旋转状况呢?一是用“角动量”。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它的角动量就等于速度乘以质量,再乘以该物体和定点的距离。

物理学上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说:一个转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角动量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当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时,即质心和定点的距离变小,演员的旋转速度便会加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这个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本就带着角动量,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原始星云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会重新分布。

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各个星体分别从原始星云中获得一定的角动量。因为角动量守恒,各个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必将越来越快。地球也同样获得一部分角动量,并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中。

这就是地球为什么会自转的原因,但要想真正了解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运动,科学家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人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

有句话说:“坐地日行八万里”,意思是:即使人们坐着不动,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转动着。在赤道上,随着地球的自转,物体运动速度达到465米/秒,一天大约移动4万千米,也就是八万里。至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速度就更快,每秒要跑30千米。但为什么住在地球上的人们一点也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如果你曾乘船旅行过,就会得到这样的经验:当船在江河中航行时,船随着江河一泻千里,两岸山壁如飞般掠过,船行得多快啊!如果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站在甲板上,白浪滔滔,海天一色,会让人觉得船行多慢呀。但要是比较一下,江河中的船可能并没有海轮航行得快。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人们是通过周围景物的相对移动来判断自身运动的。如果景物与人之间的距离越小,在视觉上,它的相对运动就越明显。当乘船在大海里航行时,水天茫茫,近处没有东西可以判断船在迅速行驶,人们便会觉得船行得十分迟缓,就好像停在那里没有动。

地球犹如一艘“大船”,当它在宇宙空间航行时,只有远处的星星可以帮人们看出一点移动的迹象。但星星距离人们实在太远了,在短时间内很难察觉它们是否在移动。而人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所以人们便不会感觉到地球在不停地转动。

但是,人们每天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都在东升西落,这就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至于地球的公转,证明这一点,可以通过观测天空中星星位置的变化。如果你每天夜晚在同一时间观测天空的话,就会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也在一天天地自东向西移动。原来在西边出现的星座,渐渐下沉,看不见了;而在东边,又会升起一些原来看不见的星座。一年之后,你将会发现,你开始观测时所见到的星座又在天空中出现了。这证明:地球已经环绕太阳整整转了一圈。

地球将如何演化

日本的东京技术学院有一项研究,认为在10亿年后,地球上的海洋将会完全干涸,地球的命运将同火星一样,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所有生物将会消失。

东京技术学院地球及自然科学教授村山成德,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说,这项研究报告的有关结论,是以测量地下温度的实验,以及2000项计算沉积岩生成时间的学术工作为基础做出的。

村山指出,海洋和大陆板块正逐渐下沉进地幔处。地幔位于地球高热核心(地核)的外层,是地壳中的疏松岩层。他还指出,因为地心逐渐冷却,地表下100千米深的岩浆正在降温收缩,每年将超过11亿吨的水抽进地壳,但被重新释放出来的水只有2.3亿吨。他说:“根据目前水分消失速度加快的情况来看,地球表面的水大约将在今后10亿年内消失殆尽。”

报告称,从7.5亿年前开始,海水大量从外围流向地幔,使今天的大陆露出水面。这就为在7.5亿年前,为什么大部分大陆都沉睡海底带来了新解释。

假如这种理论是正确的,就进一步解释了那段时期大气中氧含量为什么会大大增加。报告称,生活在石头上的制氧浮游生物,因为大陆露出水面也暴露在空气中,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而充沛的氧气就逐渐孕育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但从此,地球表面的水量不断减少,这就意味着地球上的生物最终将成为历史。

村山认为,所有拥有水源的星球上的生命体,将不可避免地重复上演:水分完全消失后,最终走向“灭绝”。他指出,在火星上,这种情况早已发生过。科学家估计火星上曾经有过河流,但始终没能了解水源为什么会消失。

同类推荐
  • 站在巨人肩上-从孟德尔谈细胞遗传

    站在巨人肩上-从孟德尔谈细胞遗传

    本套《站在巨人肩上》丛书,共30本,每本以学科发展状况为主脉,穿插为此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动人事迹,旨在从文化角度阐述科学,突出其中的科学内核和人文理念,增强读者科学素养。
  • 科学伴你行——无畏的开拓者

    科学伴你行——无畏的开拓者

    随着历史车轮的运转,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本套书内容涉及科技、经济、环境和人类文明进步等与生活协调、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既体现了高深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坚实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 科学奥秘丛书-宇宙的奥秘

    科学奥秘丛书-宇宙的奥秘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很多划时代的发明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给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
  • 数学教学的趣味名人设计

    数学教学的趣味名人设计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且非常抽象的学科,要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愉快轻松地接受数学知识,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沼气资源开发知识问答

    沼气资源开发知识问答

    本书介绍了沼气资源开发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什么是沼气?怎样选择沼气池建池材料?怎样修补沼气池沼气系统的开发。
热门推荐
  • 坍塌之路

    坍塌之路

    有一天创世树觉得自己太大了,所以准备修剪一下树上的世界。所以创世树最后决定用胜出制的方法来决定谁该被自己修剪。就这样,世界和世界的战争开始了。余叶大二学生,有一天幡然醒悟觉得自己需要个女朋友,就在他出门约会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改变,紧接着各种世界、生命坍塌下来。地球危机全面开始,是吞并别人还是被别人吞并,规则很简单……。
  • 空中石子
  • 在西藏等我重生

    在西藏等我重生

    毕业艰难求职,2000月薪入了极其赚钱的移民公司,苦逼女加班网聊的时候接一个漏电电话被穿越了。是穿越还是回归过去,西藏权男索朗吩咐12位法师整整7日7夜把我从现代召回。昏迷醒后,索朗紧抱我讲:纵使时光相隔百年之遥,我心仍在你身边!接受过社会主义新教育后,无法盲从封建又男权的生活。并且,权男索朗并非只有我一个王妃,我爱索朗,我心中若只有你一个,你也必须只有我一个!神秘的藏佛学法师,神秘的地图,索朗和我一起破解宝藏之谜。
  • 超品豪婿

    超品豪婿

    我是萧城,3亿哥都已经花了,算了算了,我摊牌了,不想再装下去了。
  • 魂师召唤师

    魂师召唤师

    有人说:从来都相信废物比天才强不可能的事。我不是魔法师又怎样,我不能成为龙魂大陆至强者你们不信,那我逆天召唤给你们证明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
  • 我有十个元婴

    我有十个元婴

    王枫入门判定废物,不幸作为老祖渡劫工具,在五脏修炼法下,渡劫之下侥幸存活,得到了转轮回。五脏相生、相克导致修炼主内脏修成十个元婴,十婴使得王枫三魂七魄完整。打破了大能三魂七魄的转世轮回,王枫本是一魄转世,等待他的命运只是被三魂吞噬,现在王枫修五脏,独自完善自己,不愿被吞噬。携带转轮回要逆了这世界,打破星域,掌天踏仙,做他个轮回主宰。
  • 重生系统之草根神豪

    重生系统之草根神豪

    一道异域之魂!一枚神奇玉坠!一个陷入人生低谷的年轻人,被老板戴绿帽,丢了工作,失了爱情,还被设计陷害,差点陷入牢狱之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生失败者。人生却在不经意间改变,金钱也好,美色也罢!不过只是这红尘俗世的过眼云烟罢了!
  • 洛杉矶的初晨

    洛杉矶的初晨

    我又忘了,大西轰别揍我“给我来瓶敌敌畏。”“皇上~臣妾做不到啊~”“爱妃,别拦朕,朕要去shi!”“皇上~难道你忘了大明湖畔的……”我顿了顿,“那只红蜻蜓了吗?!”“不,爱妃,朕只记得大明湖畔的那只老山鸡。”“谁,谁,谁告诉你的!你怎么造的?!”“爱妃,别激动,你腹中还有胎儿呢……也不知道是谁的。”“太监的!”沈初晨丨洛姗
  • 夏之炎

    夏之炎

    她是夏小薇,超级学霸萌二代,跆拳道影视明星他是端木炎,高冷男神腹黑君,夏之炎的总裁他和她,是别后重逢,还是后会无期?将会何去何从?
  • 穿山甲

    穿山甲

    本书作者以步为尺,丈量祖国的绿水青山。从东北平原到江南水乡,从西北塞上到西南云贵……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写实的手法为读者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在他的笔下,不仅有美丽的大好河山,还有保护这些美丽景色的人们。本书集写景、叙事、抒情、探理于一身,是少有的兼具文学性和写实性的生态文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