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
“五四”时期是一个新生事物大繁荣的时代,因为“对旧有的不能一律满意,乃欢迎外来的新的思潮,诸如政治学说、经济理论、文学、艺术的思想,纷至沓来”(梁启超语)。那是一个“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情飞扬的岁月。五四运动中,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无一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设立“五四”青年节的意义,就在于继续和传承五四精神,以滴水穿石的信念,让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法治、公正、博爱、理性、和谐等精神思想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今天的青年人都应当铭记当年热血青年为推翻封建帝制而付出的牺牲与努力。当代的世界虽然不再有流血,不再有战乱,可是青年人的激情与五四精神不应当就此消散。
不过从近几年的一些现象看,“五四”这一节日有些尴尬,不少青年不知“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甚至不清楚这段历史是怎么回事,能说出“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更是少之又少。记得去年“五四”,我正好去贺兰山小口子,登山的人群里不乏耄耋老者、黄口小儿,却鲜见青年的身影(大多在假期长卧软榻睡懒觉)……如今的年轻人似乎无喜无忧,万事淡然,显现出过早的老成持重与圆滑世故,身体和思想的暮气,已经渐渐锈蚀着生命。人生犹如蜡烛,青春犹如火焰。我的同学中有不少学生时代也曾锋芒毕露、棱角分明,及至中年磨损不少。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已然平淡圆滑,毫无锐气,那么成人以后又会是何等模样?比起五四时期的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夜里冒着暴雨,裸奔岳麓山,一路大叫嘶吼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气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梁启超曾经说:“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暮气沉沉,那么这个国家也会显得没有活力和锐气。
初学诗歌时,颇喜欢胡适五四时期写的诗句:“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现在的青年大都在“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敢于“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之辈是越来越少了。五四精神就像是一团生锈的钢铁,在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侵蚀下锈迹斑驳。许多年轻人都用一种功利性的、市侩性的哲学来处世。其实,当得到一些蝇头小利时,我们付出的是某种精神的丧失。
现在大家普遍对西方的节日比较“感冒”,什么情人节、圣诞节……也不能说这就是坏事情,但现在整个社会似乎都对“五四”不怎么关注,其中不可否认跟5月初接连两个假日的冲突有关系,但最主要的因素,笔者认为是学校和社会忽视了对青年进行五四精神的教育。
“五四”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世世代代传承和接续下去,像奥林匹克圣火一样,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