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这世界没童话……”哼着这首在同龄人中火得不行的《不想长大》,北京某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嘉嘉走在去钢琴班的路上。
“妈妈早就告诉我,要是不好好学钢琴,将来考高中或者考大学就没有加分。别人都加分了,如果我不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听嘉嘉说,其实她并不喜欢学钢琴,甚至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有时候挺想赶快长大的,可一想到长大以后要做那么多事,真的很害怕。
材料二: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主要来自父母的投入和期待、自尊心、对未来的恐惧。调查中,95%的家长给孩子购买了课外辅导材料,7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补习班。值得注意的是,72.6%的受访学生认为,这些辅导和补习给父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4.3%的人认为这种经济负担很大。在谈到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是否满意时,73.6%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近一半学生担心“自己减负了别人没减,自己会落后”,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自己给自己布置额外的任务。
至于学习动机,研究发现,20.3%的人认为“学生就应该学习,不然也不知道该干什么”,4.5%的人觉得“是家长要我学的,否则我宁愿不学习”,还有5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为将来打算,“学习是辛苦的,但为了以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还是要坚持学习”成了一种普遍的想法。
材料中的观点是鲜明的,数据是残酷的,问题是严重的。我们不能掩耳盗铃,这是现实,是赤裸裸的现实,对此我们不能逃避。
大浪淘沙的时代,孩子们不想长大,拒绝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是,社会必须延续下去,很多传统的和新兴的社会价值迟早由他们承担,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选择逃避,这将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诚然,一段时间媒体和舆论对“减负”的关注,加之相关政策的改变与支持,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了,重的几欲精神崩溃。
“现代社会学生对未来感到恐惧,主要原因是很多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策划未来,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去选择,况且幼小的孩子也没有规划的基础。家长可以为孩子做规划,但应该是在孩子表现出某方面天赋时,帮助其发挥天赋,而不是强行给孩子赋予某种天赋,让他们以勤补拙。”专家这样表示。
“其实,目前世界各国的年轻人都有孩童化的倾向,就是不想长大,拒绝成年。”华东师范大学陈映芳教授说:“现代学子的拒斥主要是逃离、摆脱那个神圣角色期待的束缚,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合格的社会人,必须有一定的束缚,这是在所难免的。”
另外,同以往相比,今天的信息渠道是如此发达,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空前繁荣,在这个典型的“传媒一代”中,莘莘学子在接触社会以前就对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逃避的情绪很自然就会滋生出来。加之媒体对竞争的过度渲染和当今教育体制还不完善,现代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弱也就自然而然。
但是,唯有勇于去面对现实的凄风冷雨才会有所历练,唯有接受挑战与压力才能不断的突破。毕竟勇谋大事而失败,强如不谋一事而成功。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