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我正在花园里修剪花草。当我拿着剪子,剪去小树多余的枝叶时,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过来说:“老师,您为什么要剪小树呢?它会很伤心的,您平时不是常说不要折小树枝吗?”
说实话,我听了孩子的话由衷地高兴,多有爱心的孩子啊!看来我们的教育已深入人心了。
可也是突然的责问,使忙着剪枝的我没加思考,随口答道:“小树又不是人,它不会伤心的。”小女孩愣住了,似乎在说: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爱花护草,不折枝、不摘叶,现在老师自己却用大剪刀使劲地剪树枝,这是为什么呢?
看到她很迷茫的样子,我想了想,笑着对她说:“一个小朋友如果头发太长,乱蓬蓬的,你觉得好看吗?”她说:“不好看。”“你看,老师正在给小树理发呢。等老师理好后,你看看是不是更漂亮了。”小树很快被“理”好了发,小女孩仔细打量着修剪过的小树,高兴地说:“小树理了发更漂亮了。”
我庆幸自己的随机应变,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予了孩子更深刻的教育。试想,如果我仅仅一句“小树又不是人,它不会伤心的”来敷衍天真的孩子,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也违背我们平时教育的初衷。
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在专门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也常常会采用很多方法给予孩子正面的教育、积极的引导,但在其他自然情景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松这根弦,有时甚至表现出影响教育效果的前后不一致的言行。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都在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教育学生。
这一点,相比而言,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学校被视为常规的理解,但家庭和社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往往成为忽略的阵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家庭教育也不亚于学校,对于孩子的性格爱好,家长毕竟比教师要熟悉得多。社会更是一个大染缸,人与人的交往中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很多,三者所占的比例是同等的,只不过教育的内容不同而已。
一位校长曾经说过这么一个公式“5+2=0”,我们可以这样理解:“5”指学校五天的教育(包括知识和品质),“2”指双休日,往往部分学生在校五天养成的好习惯在两天的双休日将它消亡殆尽。
走在马路上,不待红灯闪过、绿灯明起,我们的家长便拉着孩子的手匆匆而过,而孩子却拽着大人的手说:“妈妈,老师说红灯停,绿灯行,有红灯是不能走的,那很危险。”“哎呀,快走吧,没事的,借他们个胆,那些开车的也不敢碰你。”这就是我们大人的回应。
站在刚刚停下的公交车旁,家长们就会拉着小孩的手挤向车门,“爸爸,老师说上车要排队,要有秩序。”“快上吧,排什么队呀,晚了就没座位了。”这就是我们大人的理论。
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你教给孩子什么,他的生命中就将呈现出什么色彩。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美好心灵的人,但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此走味,又怎能奢望孩子有良好的习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