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每当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当她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身体里竟长了一个肿瘤,经过三个月的化疗,她原来满头的黑发全掉光了,代之的是一个光光的脑袋。毫无疑问,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漂亮女孩来说是残酷的,她开始发愁以后的学习生活。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苏珊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的帽子到学校来上课,越新奇越好。”天真的孩子们不知教师的良苦用心,只是听教师的话而已,同时也有几分好奇之心。
星期一的早上,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她离开学校已经三个月的时间了。但是,站在教室门口,她却迟迟不敢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苏珊在门口徘徊了很久,她在考虑进不进教室,甚至她有一种回家的冲动。
最后,还是年轻的女老师把她叫进了教室。但是令她深感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并且个个奇形怪异,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苏珊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忐忑不安的心安静了下来,积聚心头多日的阴霾情绪一下子飘散得无影无踪。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苏珊常常忘了自己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看到此,常常感动于这个年轻的女教师,感叹她对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竟有如此深刻而细微的理解,更可贵的是,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把教育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的学生也曾向我描绘了这样一个老师,她专业知识扎实,讲课逻辑性强,知识点准,并且课堂教学以严肃、干练著称,课上没有一句所谓的废话。或许是“严师出高徒”,这个班的成绩相当好,但每次谈及学生对这位“严师”的评价时,便令人大失所望。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当我私下里“专访”了一个学生后,恍然大悟。这位老师给他的感觉是“太厉害了”,在她的课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有一位学生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紧张得看黑板上的大字板书竟是一片空白。
真正了解真相之后,相信大家对这位“严师”的教育之道也不敢苟同。
如此大相径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昭示出不同教师对教育不同的理解和体会,而哪一种体现或代表着教育的真谛,不言而喻。
往昔的教育,不是被作为培养战争机器的工具,就是被当作培养上帝奴仆的手段,从而沦为神学的附庸。一言以蔽之,这些教育是人力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是“制器”的运用而非“育人”的表现。
时至今日,当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横扫大江南北的时候,似乎这种简单“制器”教育的惯性依然萦绕在世人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这无疑是对教育真谛的歪曲,甚至是戕害。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的永恒发展,灵魂的皈依。
所以,教育的真谛在于呼唤人性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