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从此不再弹奏
伯牙,春秋时人,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成连的所有技艺,伯牙都学会了,一招一式,毫无二致。然而终未能达到成连的那种“精神寂寞,情之专一”的境界,伯牙为此很是苦恼。成连说:“我只能教你鼓琴的技法,却没有办法改变你的性情。我的老师子春在东海中,你随我去找他吧!”伯牙随成连到东海蓬莱山上。
成连说:“我去迎接我的老师”,于是留下伯牙,划船而去。伯牙等了很长时间,不见成连归来,向四处望去,但闻“海水汩没,山林宫冥,群鸟悲号”,心情十分悲凉。这时,他才意识到,他的老师成连以此来改变他的性情,于是援琴而作歌。
此后,他所弹奏的琴曲越发高深莫测,惟有钟子期能解其意。伯牙弹一曲《高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弹一曲《流水》,钟子期说:“荡荡乎似流水。”以后,钟子期死,伯牙因失去了惟一的知音,摔碎了琴,从此不再弹奏。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此则掌故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追求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气质,同时也要追求最高贵的性情。伯牙为了知音的死去,而碎琴不弹,可见他视知己为神圣。伯牙此举,对冷酷的心灵来说是温暖,对厌世者来说则是个乐趣。后人有诗感叹道:人琴俱千古,琴台莫愁何其多。
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有“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诗句。这里提到的是南朝梁时洛阳的莫愁。唐朝也有个女子叫莫愁,擅长歌谣。“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双桨,催送莫愁来。”歌谣中写的是唐朝石城的莫愁。石城在竞陵,并非石头城。湖北钟祥县西有莫愁村,即石城莫愁的故乡。南京有莫愁湖,即以石城误为石头城之故。
少妇郁金香”句,用的就是洛阳莫愁的典故。再如李商隐(《无题》诗中“重帏深下莫愁堂”,周邦彦《西河》词中“莫愁艇子曾系”等皆是。
我国有些人名、地名,乃至花草虫鱼的名字,有的来源于一个富有诗意的掌故,有的名字本身就很富有诗意。所以,诗人们愿意把它们写进自己的诗中,来增强作品的色彩和韵味。莫愁,就是历代诗人们经常引用的人名和掌故。如沈俭期《独不见》诗中“卢家少妇郁金香”句,用的就是洛阳莫愁的典故。再如李商隐《无题》诗中“重帏深下莫愁堂”,周邦彦《西河》词中“莫愁艇子曾系”等皆是。
洛阳纸贵
左思是西晋的一个文学家,但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很被人看不起。左思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又雄心勃勃,准备创作一篇《三都赋》。当时,正巧他的妹妹左禁被选进宫廷,左思便移家京城,要求做秘书郎,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料。为了搜集历史知识,他还游历古城旧都。
他经常夜以继日,绞尽脑汁,庭院墙沟边到处搁着笔墨,偶得佳句,就连忙记在纸上。
当时的文学家陆机来到洛阳,也准备写一篇类似《三都赋》题材的作品,听说有个叫左思的年轻人正在写,不禁抚掌大笑,对别人说:“那个凡夫俗子要是能写成《三都赋》的话,也只配拿来盖我的酒坛子。”
整整10年过去了,一篇雄浑精深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但是并不引起世人的重视,传抄者寥寥无几。
左思十分懊丧,他想,这一定是别人觑着我官卑职小,因人废言。于是他求见当时名儒皇甫谧,呈上文稿。皇甫谧读罢,拍案叫绝,当即作了题序。左思再去拜见侍书郎张载、大学者刘逵,请他们分别为赋作了注解。
一经名家认可,文人学士们便蜂起撰文颂扬,司空张华对赋文作了更高的评价,连那个陆机也叹为观止,就此搁笔。《三都赋》重新发表时举国轰动,富贵人家到处请人恭楷抄写,纸张供应顿时紧张,洛阳纸价为之飞涨。
这个掌故很有启发意义,它一方面说明老一辈的名家学者对于奖掖后进,发现人才,负有多么重要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上习惯于从身份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和作品的价值,这种风气固然不利于人才培植。
但是,对一个想奋发有为的人来说,却是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砺。只要你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生有必然的重重困难,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诗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道边苦李
王戎小时候很聪明,很爱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和邻居的一大群小孩儿跑到村外去玩。沿着大路走啊走啊,忽然看见路旁有一棵李子树,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一颗颗李子晶莹熟透,很是可爱。小孩儿们一声欢呼,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路边不动。小孩们招呼他说“快来采嘛,可多啦!”王戎说“我不吃,这棵树长在大路旁,熟透了还有那么多果子,一定是苦的。”小孩儿们尝了几口,连忙呸呸地吐了出来,果然又酸又苦。
王戎后来成了西晋有名的清谈家——“竹林七贤”之一。在这个故事里,不要看王戎年纪小,他思考问题倒是很合逻辑的,迅速得出了正确的判断,表现出特异于群儿的聪明。这就是:如果长在大路边的无主李子无人吃,那它必定是苦的,这是大前提;这棵无主李树长在大路边又没人吃它的果实,这是小前提;因此李子必定是苦的,这是结论。形式逻辑研究的是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要使自己思考问题时少犯错误,就必须遵循它;当然,要获得正确的结论,还必须具有关于前提的科学知识。
走到哪儿醉到哪儿
刘伶,魏晋时沛国人。他相貌奇丑,行为奇特,有名士神韵,因其对玄学有超出常人的领悟,故当时人将他与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合称为“竹林七贤”。
据说,刘伶常常驾着鹿车,在荒郊旷野漫无目的地行走,鹿车上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个盛满酒的大坛子。车后跟着一个扛着锸的僮仆,他时常对僮仆说:“我走到哪儿,就醉到哪儿,醉死在哪儿,你就挖个坑把我埋在哪儿。”还有的时候,刘伶在家里喝醉了,就脱光全身的衣服,在屋内跑来跑去,边跑边大声念诗。有人看见了,讥笑他不遵礼法,毫无廉耻之心。刘伶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居室当作衣裤,各位为什么钻到我的裤子中呢!”
刘伶的这种嗜酒放旷是他应对“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社会现实的权宜之策,也是他与礼法名教抗争的一种方式。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刘伶有理想、有抱负,他渴望思想与形体都得到解放。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刘伶的这种放浪形骸也对后世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所谓的放旷又在西晋胡毋辅诸人身上重现,可以说,刘伶的放达,开一代颓风。
“凤”为凡鸟也
西晋名士吕安,字仲悌,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有济世之志。与嵇康友善,每当想念时,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前来探望。一次,吕安前来拜访嵇康,不巧嵇康不在,出来迎接他的是嵇康的哥哥嵇喜。吕安没有进屋,只在门上题了一个“凤”(凰)字便走了。嵇喜未解其意,以为“凤”是百鸟之王,心中还很高兴。嵇康回来见到门上的“凤”字,对哥哥嵇喜说:“凤字,凡鸟也。他是在嘲讽你呢!”嵇喜这才恍然大悟。“凡鸟”,系“凰”的拆字。
一个“凤”字,表现了吕安的孤傲、嵇康的聪慧和嵇喜的憨厚。
枕流漱石
西晋名士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才藻卓绝,爽迈不群。以佐著作郎,参石苞军事。自负才气,对苞多有侮慢,人见不拜,仅长揖而已,并说:“天子命我参卿军事。”石苞因此衔恨,参奏孙楚讪谤时政,将孙楚免官多年。后扶风王骏起用为参军,转梁州令。惠帝初年为冯翊太守。孙楚年少时,曾欲入山中隐居于泉石间,曾对王济谈及此事,并将“枕石漱流”误说成“枕流漱石”。王济调侃说:“流非可枕,石非可漱。”孙楚巧辩说:“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人生历练日多,其机敏过人也多。
飞来峰歹弓对
惠理,本天竺(印度)国人,东晋咸和初年来到中国。他在杭州,看见山岩秀丽,便说:“这是我们天竺国灵鹫山的一个小山峰,不知什么时候飞到这里来了?”这就是杭州“飞来峰”名字的由来。
“飞来峰”下面有“冷泉亭”,明末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董其昌为其写了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因这副对联上、下联都是问句,后来便有些人作对联回答这两个问句。石洽棠的答联是: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清朝左宗棠的答联是: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人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清朝俞樾的答联是: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最妙的是俞樾的女儿绣孙的答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问女儿:“大禹治水,说‘泉自禹时冷起’,可以理解。‘峰从项处飞来’有何出处呢?”女儿绣孙答道:“项羽唱‘力拔山兮气盖世’,不是项羽拔山,峰怎么会飞来?”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元年生。以进士官编修,提督河南学政。
自少至老,著述不倦,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诗人。他的女儿绣孙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所以能写出这样有学识、见才华的巧对。
刘公荣饮酒
西晋人刘公荣,性嘈酒,无论什么人都能与之共饮。为此,常受到人们的讥笑。他却说:“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因此,每日皆与人共饮而醉。当时,王戎年方弱冠,来拜访阮籍,正值刘公荣在座。阮籍对王戎说:“我这里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故意不让刘公荣饮。而言语谈笑,则三人无异。有人问阮籍,为什么不请刘公荣饮。阮籍回答说:“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不得不与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刘公荣善饮,阮籍偏不与他饮,并用刘公荣的话来做解释,幽默诙谐中不愧名士风范。
不读谢诗觉口臭
南朝梁武帝高祖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善音乐诗赋。未称帝时,曾与沈约、谢胱、王融、萧琛、范云、任肪、陆佳同为齐竞陵王萧子良的门客,号称“竟陵八友”,为“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其中,以谢眺诗的成就为最高。梁武帝十分喜爱谢眺的诗,常说:“不读谢诗三日,便觉口臭!”
谢胱,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时称小谢。因做过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存诗二百余首,风格清新秀丽,长于写景,颇多佳句。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中“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风云有鸟道,江汉限无梁”,《自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很推崇谢胱的诗。梁武帝的这句话,既说出了他对谢诗的喜爱,又巧妙地反映了谢诗清新冷俊的特色。
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梁武帝诗多有佳作,如(《逸民》、《西洲曲》、《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等,其中的佳句有“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等。但他过于注重声律、讲究辞藻,据说对于双声、叠韵字的运用,即自梁武帝始。有一次,他和群臣各作五字叠韵。
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刘孝绰:“梁王长康强”;沈约:“偏眠船舷边”;庾肩吾:“载碓每碍埭”;徐搞:“臣昨祭禹庙,残斛熟鹿肉”;何逊用曹阿瞒的掌故:“暮苏姑枯卢”。只有吴均,终未能想出五字叠韵的句子。
梁武帝说:“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吴均因无诗,被责怪为“不均”;何逊因用魏武帝的掌故,而被说成是“不逊”。梁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在他如此倡导下,更加助长了那种过于讲究声律和词藻、内容空泛的“齐梁体”诗凤。
关西安在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诗人。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刺史,吴均为郡主簿,二人日相赋诗。时人称他们的诗为“吴均体”,多有仿效者。他的代表作有《答柳恽》、《酬别江主簿屯骑》、《春咏》、《山中杂诗》等。吴均的诗,有时用语过重,好作惊人之笔,如他的《剑骑》诗中“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等诗句。后来,他做了朝廷的奉朝请,经常与天子梁武帝见面。梁武帝和他开玩笑说:“天子今见,关西安在焉?”吴均无言以对。他的诗中还有“秋风识白水,雁足印黄河”句子,他的诗友沈约曾当面批评他:“‘印黄河’用语太实、太险了。”沈约的《早发定山》诗中有“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句子,吴均不服气地说:“你的‘山樱发欲然’,不是也说得很实、很险吗?”沈约说:“我只是‘欲然’,可你已经‘印’了!”
梁武帝的玩笑和沈约的批评,都是受着诗应“温柔敦厚”的传统观点的影响。但诗的用语也不宜太实、太险,否则会破坏诗的意境和韵味的。
惟余“竞”、“病”二字
曹景宗,字子震,南朝梁人,屡有战功。天监初年,破魏将杨大眼于淮水,振旅凯旋。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为他庆贺。席间,武帝与群臣联句吟诗,令右仆射沈约限韵,沈约限定为“敬”韵。因曹景宗素为武将,没有请他赋诗,他颇有不平之意,祈求联句。梁武帝笑着说:“卿人才英拔,技能甚多,何必计较作诗这一件事呢?”当时,曹景宗已有醉意,执意请求赋诗。“敬”韵字不多,这是个险韵,而可用的韵几乎都让大家用上了,惟余“竞”、“病”二字未用。显然,这是两个十分难用的韵脚字。
无奈,武帝只好让赋此二字。曹景宗操笔立成:“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看了这四句诗,欣喜不已。于是晋爵为公,拜侍中中卫将军。
曹景宗这四句诗,真实、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出征将领凯旋而归的心情和状况。霍去病为西汉时名将,六次出征匈奴。这个典故用得既贴切又巧妙,否则,这个“病”字是很难用上的。
陈伯之归梁
丘迟,字希范,南朝梁诗人。他的诗词采丽逸,代表作有(《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旦发渔浦潭》等。《与张伯之书》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劝陈伯之归梁的一封信,这是一篇骈文名作,文词清丽,情意缠绵,说理严正,凄恻感人。陈伯之本为南人,因受部下邓缮、朱龙符等的挑唆与欺骗而反梁,兵败奔北魏。魏任其为平南将军。(与陈伯之书》即梁武帝派临川王宏讨伐北魏时,令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信。当陈伯之读到信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句时,一股乡愁油然而生,于是,复又率众归梁,武帝任其为通直散骑常侍。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实为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这个掌故,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强大的。
悲平城与悲彭城
南北朝后魏大臣祖莹,字元珍,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儿时即好学耽书,时号“圣小儿”。及长,以文学见重。曾对人说:“文章须自出机杼,自成一家风骨,何能同人共生活也。”累迁车骑大将军,封文安县伯。
次,王肃于省中咏《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王勰听后深为赞叹,想请王肃再作一首咏平城诗。因王勰系彭城人,失口将平城说成彭城,为王肃所见笑。当时祖莹在座,随即应声说:“悲彭城,诸位没有听到过吗?”王肃与王勰请祖莹朗诵,祖莹吟道:
“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淮水中。”王肃与王勰叹服不已。
这则掌故中,悲彭城诗,是祖莹将错就错,即兴吟出来的,可见其才思敏捷。
“北方文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