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苏两国都很困难。……美国不论国内、国际到处都碰钉子,赫鲁晓夫也是这样。不要忘记这一点。还是《红楼梦》上冷子兴说的,“百脚之虫,死而不僵”。
《两个中间地带》(1963年9月,1964年1月、7月)。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343页。
又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出自三国时期魏国曹元首的《六代论》一文。原文是:“故语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扶之者众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百足之虫”指的是一种叫马陆的虫子,据说这种虫子由中间断开,首尾仍可各自行走。也有说即是蜈蚣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常用来指虽处垂死状态,但尚可苟延残喘之意。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围绕着我国同苏联和美国的相互关系发生的急剧变化,我国处于一个两面受敌的“最冷的冷战”时期。这促使中国领导人对国际格局和对外战略进行一番新的判断和努力。
进入60年代以来,中苏两党两国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日趋紧张之势。1960年6月,赫鲁晓夫借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晤”之机,对中共内政外交政策突然横加指责和攻击,并向参加会议的各国共产党和兄弟党散发中共的《通知书》,从而揭开了中苏两党正面冲突的帷幕。紧接着,苏联政府在7月间突然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与此同时,中苏边境不断发生由苏方挑起的冲突事件。1963年,美英苏签署关于部分停止核试验条约,试图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将中国排斥在核大国之外。这表明,中苏关系无可挽回地朝着最终破裂一步步走下去。
在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新的事态。60年代初的美国政府,依然固守其遏制中国的冷战思维,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集团中,中国是“最好战”的;“从长期来看,中国是最主要的敌人”。1962年,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试图趁中国大陆发生经济困难之机,要挟美国支持他反攻大陆。而当时的美国决策者认为,以蒋的力量去反攻大陆,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可笑的。因此美国通过华沙谈判告诉中国政府,在目前情况下,美国是不会支持蒋介石发动对中国大陆的进攻的。但这个事件还是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1962年下半年,毛泽东在会见越南国防部部长武元甲时说:过去几年,对帝国主义进攻的问题,我们想得不多,现在得想一想。
可见,这个时期的中国,是处在“美帝”与“苏修”的两面夹击之中。中国的对外战略,需要在两极之外寻找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的理论,是毛泽东早在1946年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的。不过那时毛泽东所说的“中间地带”,是指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的一块“极其辽阔的地带”,它包括亚非拉三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1957年,毛泽东又一次提到“中间地带”时说:帝国主义“特别放肆地干涉那些位于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中间地带各国的内部事务”。这个“中间地带”论,基本是着眼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着眼于两个阵营的对抗。
到了60年代,毛泽东关于“两个地带”的阐释,有了明显的变化。
就如同在《两个中间地带》一文中阐述的,毛泽东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主要是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殖民主义体系中获得独立和解放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这表明,毛泽东已经把利益矛盾放在了观察国际力量组合的首位,而明显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
基于这样的划分,毛泽东在《两个中间地带》这篇文章中,十分明确地将美苏两个大国同“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区分开来,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来形容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不论国内、国际到处都碰钉子”的大国,强调它们与“两个中间地带”的广大国家之间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个区分,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摆脱两面受敌的困境、寻找新的战略空间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