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
《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1960年6月18日),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97页。
“高屋建瓴”一语,出自《史记·高祖记》:“秦,形势之国,……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意思是说:秦国占据着天时地利的优势,它对其他诸侯国出兵,就好像站在高高的屋子上往下倒水。建:倾倒;瓴:屋檐泻水的沟槽。“高屋建瓴”常用来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势如破竹”一语,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以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意思是说,现在军威大振,打起仗来就如同用刀劈竹子,破开开头的几节之后,余下的部分也都迎刃而解了。比喻节节胜利,势不可挡。
庐山会议之后,在“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国民经济的大跃进”的口号下,不久前已被认识到的问题,仿佛又不成为问题了。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被认为是协调、正常的;得不偿失的大炼钢铁,被认为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9年上半年降低一些过高指标的做法,则被指责为“由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兴风作浪”而制造的一个“小小马鞍形”,于是各地区、各部门又将原来已降低的指标重新升高。1960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在连续两年“大跃进”的基础上,1960年应继续跃进。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中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指标比上年增长30%以上。更为严重的是,中共中央还随后下达了指标更高的钢、铁、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等的第二本账,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以此为准来安排和检查工作。
与此同时,农村也再次刮起了“共产风”,为急于实现从基本队有制向基本社有制的过渡,许多地方无偿地从大队和生产队抽调劳力、资金和财物用来大办社有经济。为了扶持穷队赶上富队,不但让富队与穷队实行所谓“共产主义大协作”,有的甚至直接把穷队和富队合并到一起,实行统一核算。再一次严重侵犯了许多生产大队、小队和农民群众的利益,对农村生产力造成了新的破坏。
在严峻的事实面前,中央领导层开始酝酿国民经济的调整计划。1960年6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要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后3年(1960—1962年)的补充计划和国际形势。在会上,毛泽东作了《十年总结》的报告。在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一些重要的思想,对一个时期工作中的失误进行了自我批评,这对于认识和纠正“大跃进”以来实际工作的错误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谈到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问题时,一向善于从哲学高度概括问题的毛泽东指出:“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他向全党指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同时,他反复强调订计划要留有余地,要求在1960年下半年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把数量放在第二位,对1960年的计划指标还要加以调整。
毛泽东的讲话为制定国民经济的调整计划开启了思路。接着,中共中央于7月在北戴河举行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压缩基本战线,保证钢铁生产;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粮食生产。并决定以后计划指标不再搞两本账,只搞一本账;重申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正式决定从1961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此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即进入了调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