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知道后非常重视,同意先采取临时借房的办法以解燃眉之急,陈家祺这才放下心来。后来国家的房改政策出台,像杜教授这样的出国人员也应该分房。此时陈家祺已是院长,他在学院分房小组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来杜教授和另一位情况相同的医生都按政策分到了新房。
另一次发火,着实让旁人在捏了一把汗的同时,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2004年,一封患者的投诉信,把陈家祺和学生们共同研制的新型免疫抑制剂FK—506滴眼液,告到了广东省药监局。信中不顾数年来成千上万患者使用这种药得到的最佳疗效,片面地说它没批文、没效果。
省药监局派人到眼科中心调查,并发出了停止使用该药的通知。
这意味着许多病人手术后,将失去最见效的抗排斥药,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这样一来,最大的受害者将是病人!而这种院内自制药剂如果疗效好,又不赢利,按规定是可以在医院内使用的。陈家祺是FK—506滴眼液的主要研制者,但他没得过一分钱,医院也没有以此谋利,之所以要无利润生产,完全是为病人着想。
陈家祺这下真上火了。面对省药监局的官员,他拍案而起:“我告诉你,你是公务员,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你了解、分析一下,我们生产、使用这种药到底是为了什么。你也叫那个告状的人到病房去看看,听听那么多病人是怎么说的……”
旁边的人吓了一跳,一是从未见陈教授发过这么大的火,二是上边派人来调查,你这样的态度别人会怎么想,弄不好“罪加一等”,咱们的药恐怕别指望用了。虽说都认为陈教授说得对,可谁知道人家当官的怎么想呢。
说完那番话陈家祺渐渐平静下来,他详尽地向来人介绍了FK—506的研制过程、临床使用和有效程度,一席话让省药监局的官员为之动容。调查结束后,关于这种药可以继续在院内使用的文件很快发了下来。
无私才能无畏。陈家祺发火给人的震撼,就在于他的无私。
在陈家祺身上,你看不到小肚鸡肠、小家子气,刚刚接触他时,或许他给人的感觉还只是随和慈善、平淡无奇,但当你长时间走近他的身边,走进他的心里时,你就会不可抗拒地为他所吸引、所感染,感受到他的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大智若愚、大师风范。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胸怀
或许因为陈家祺的心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工作、事业、学生、患者,还有亲人、朋友,所以早就腾不出一点地方来放嫉妒、是非和争名夺利一类的东西,更不会有什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手段,他的心坦荡、纯净,宽广包容。
和陈家祺共事多年的人都说:从来没听过陈家祺在背后议论他人的不是,挑拨是非的人到了他那儿只能止步,否则就是白费工夫。
相反,陈家祺的眼睛总能看到比别人更多的光明,他常用赞赏的口吻提及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说这位医生医术很好,看病认真负责;说那个教授学术上很有建树,出了不少专著;他夸学生甲基础好、爱学习,为人正直;学生乙刻苦用功,对病人耐心,有服务的精神;学生丙更是出色,现在挑了大梁,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他赞车队队长技术拔尖,是部队培养的好同志,又介绍手术室的护士长几十年兢兢业业工作,年轻的护士们后来居上,爱学习蔚然成风……他还常常提起他的东莞乡亲的朴实、厚道,他也常常想起当年在农村巡回医疗时认识的农民房东,至今他和乡亲们还有来往。
在陈教授眼里,病人是个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来自贫困地区和生产第一线的眼疾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关心、爱护、治疗。他多次跟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说,有些病人在边远地区长大,家里穷,没什么机会读书,甚至连起码的卫生保健常识都缺乏,但我们不能因此瞧不起他们,也不能怪他们不努力,如果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家里经济条件好,可以到环境很好的学校读书,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读到高中、大学,很可能比我们更有出息。机会比较多的人,要学会感恩。
不争名利,不计报酬,陈家祺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比别人干得多;生活上却从没有高要求,总比别人享受少,但他觉得开心,他甚至常常给别人机会,让他们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2004年,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武汉召开,陈家祺带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参加。会议结束后,年轻人想趁周末在附近的风景区游览一下,迟几天回广州,又担心病区工作多,临床小组人手紧张。陈家祺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吃饭时特意交代:“平时工作很忙,你们年轻人难得出来一趟,可以在附近玩一下,我按时回去就行了,只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几个年轻人留下了,陈家祺回到医院后,偏偏病人特别多,他在门诊和手术的间隙时间里,还要亲自给病人写病历,开医嘱,比往日更忙。其他的医生见了想打电话叫那几个年轻人马上回来,被陈家祺阻止了:“他们好不容易有几天放松一下,催他们回来就不尽兴了。如果正在爬山,急急忙忙往回赶,也不安全。这些具体事我来做就可以了。”后来这些话传到了几个年轻人的耳朵里,如暖流如春风,他们干起工作来更有干劲了。
最令大家动容的,是陈家祺在完全有可能评为院士的情况下,不为所动,放弃了两次最佳时机。
其中一次是2001年,当时眼科中心的李院士病重住院,将不久于人世。而陈家祺在人们的眼里,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早应该是院士了。如果陈家祺此时申报,估计很有把握,但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陈家祺却不愿意,他说李院士是我的师姐,又正在病中,最需要安慰,不能受任何刺激,我在这时候申报不合适,以后再说吧。
这一等,就错过了好时机。陈家祺至今不是院士,这在许多人包括同行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大遗憾。何况,评上院士是多么难得又多么有光彩的事啊。但陈家祺不这么看,他说自己得到的已经很多,他做的却还是微不足道。他总要向人们介绍下面的一组数字:据保守估计,我国因为角膜病致盲者(单眼)大约有400万,其中广东有近10万,他们中70%的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脱盲,但目前因为角膜的缺乏和其他一些原因,使许多患者无法施行手术而失去了复明的机会。他最希望的是能让这些病人重见光明,为此他和他的同行们任重道远,其余的就不那么重要了。
春去春来总是忙
对于许多领导干部来说,退休都是个不大不小的坎。原本是自然规律使然,很正常的一件事,但要是习惯了前呼后拥、发号施令,那么一旦退下来,不知所措、找不着北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陈家祺轻轻松松就过了这一关。
前面已经说过了,他从来没想过要做官,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个副厅级干部,对于他来说,只要可以为病人治病,他就心满意足。
1999年4月,陈家祺从院长和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医生的岗位还在,导师的岗位还在,他一点儿不比过去清闲。相反,他觉得从此可以集中精力看病人、带学生,是很让人高兴的事。
几年来,陈家祺甚至更忙了。
周一到周五,除了三个半天出门诊,他天天一早到病区查房,还要做手术,常常是早晨最早上班,晚上最迟回家。周六他一早去东莞光明眼科医院(中山眼科中心分院)全天门诊,只有星期天可以缓口气,却也要先回病区查房。剩下半天时间,最奢侈的是睡上一觉,解解一周的辛劳,然后还要看书、写论文。现在,他正在抽空写一部《眼表及角膜手术学》,书的结构、例子、理论都在心里装着,他要把自己40多年的理论总结和临床经验写出来,可惜时间太紧,总要挤了又挤,才能动笔。这本学术巨著,该凝结着陈教授多少心血,又将给多少同行带来教益、启示和指导啊。
一年三个黄金周长假,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安排各种节目,可在陈家祺看来成了黄金工作日。2004年国庆假期,他回医院做了五天手术,去东莞出了两天门诊,比平时上班还紧张。本来10月3日那天,说好了查完房就回家,夫妻双双出去吃饭。可是查房时发现有个病人角膜穿孔,必须马上手术。病区的值班医生年轻,经验不多,他担心手术过程遇到突然情况时处理起来有困难,当即决定留下来,和值班医生一起上手术台。手术顺利完成了,值班医生又感动又高兴,陈教授的妻子却空欢喜一场,幸亏这么多年早习惯了。
但有些事,陈家祺总能抽出时间去做:病区一位医生得了绝症,陈家祺去看望了好几回,实在没有时间去看的时候,他就嘱咐护士长代劳。他还拿出一万元积蓄给那位医生,让他安心养病。
医院有两位老护士长要退休了,大家准备一起吃顿饭表示欢送。老护士长很想请老领导陈家祺参加,但担心他太忙,这点小事哪有空呢,一直没好意思开口。陈家祺听说后当即说,我去,这么多年的同事,应该去。
他高高兴兴地去了,两位老护士长非常开心。
可他自己的事,能省就省。2005年的体检,在大家的催促下去了,却有两项检查没时间做,现在都2006年了,还没有去补做。
不当院长了,陈家祺还是角膜病区的领导。全病区近40个医护人员,谁不欢迎陈家祺回来!大家想给陈家祺安排一间办公室,但病区面积实在太小,护士长刘雪花好不容易在摄影检查室的进门处腾出一小块地方,安放了一张100公分长、50公分宽的旧桌子,一张旧椅子,然后告诉陈教授:这是您的办公桌。
陈家祺看了很高兴,说好啊,好啊!
——别的病区负责人都有单独的一间办公室,陈家祺没有,也毫不在乎。就连这套旧桌椅,他也没空落座。他的工作地点,在病区检查室,在每一间病房,在门诊室里,在手术台前……
陈家祺是快乐的,他得到的最大回报是数万患者留住光明的喜悦,是他和患者之间那种友好亲密的关系。他曾经动情地说过这么一件事:一天早上,他去东莞给一个急诊病人做手术,完成后随便吃了点东西,就立即去坐大巴赶回广州,因为下午他要出门诊。如果顺利,他有足够的时间在上班前回到医院。
但那天陈家祺遇到了大塞车。
半个小时过去了,车龙纹丝不动;一个小时过去了,车龙依旧歇着。陈家祺心急如焚,但没有用。塞车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算有动静了,车龙却只能缓缓前行。他电话通知了医院门诊部,他说只要病人愿意等,他回去后不管多晚,都照样出门诊,看完所有的病人。
陈家祺很快得到了回答:患者一个没走,都等着他。
汽车在期盼中终于开到了广州,陈家祺于下午五时赶回了门诊大楼。
诊室门口的候诊区秩序井然地坐着几十位病人和他们的亲人,陈家祺一出现,热烈的掌声就响起来了。他抱歉地向大家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病人们纷纷回答:“陈教授,你是好医生,我们愿意等你”;“陈院长,你辛苦了”……
多好的病人啊,陈家祺在心里念叨。那一天,他又工作到夜幕降临。
有人说,陈家祺过的是苦行僧的日子,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有人说,陈家祺好固然好,但高山仰止,学不了……但更多的人说,他是平凡中见伟大的典范,他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的楷模,或许我们一辈子都做不了他那么好,但从点滴做起,从今天做起,谁能说自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