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的敬老院里,有一个叫琼宗的老人,到现在还保存着孔繁森送给她的一双棉鞋。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孔繁森冒着严寒来到敬老院。他发现老人的鞋破了,脚冻得发红发肿,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细心地呵护着。
第二天,他就送给了老人一双新棉鞋。不久,他又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半导体收音机。接过孔繁森自己掏钱买的收音机,老人们都非常感动。其中的一位老人激动地对孔繁森说:“还是新社会好哇!要是在解放前,我们根本就见不到像您这样的崩布拉(当官的)!”
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萨市林周县阿郎乡的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当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因烫伤而溃烂发炎时,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为老人擦洗涂药。然后,他又用纱布将老人的脚裹好,还把自己穿的灰色风衣送给了老人。
临走时,他掏出身上仅有的30多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得边流眼泪边说:“孔书记真是比亲儿子还要亲!”
“你真是我们的活菩萨!”
后来,孔繁森要到阿里工作。有人劝他说:“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孔繁森听后,神情顿时严肃起来,他说:“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为了深入了解阿里的情况,孔繁森挨个县、区、乡不断地跑。整个阿里地区总共106个乡,他的足迹遍布其中的98个乡,行程8万多公里。
阿里地广人稀,只有6万多人。有时,他开着越野车在空旷的荒野奔波一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饿了,他就吃一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他就喝一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由于过度劳累,他的直肠纤维瘤复发,疼痛难忍,可他一直瞒着别人。
有一天,孔繁森到噶尔县门士区检查工作,看到前面有几间土坯房,听说那儿住着两位孤寡老人。他走进房间,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有气无力地靠在墙上。
“阿妈,党派我来看您老人家了!”说着,他用手摸了摸放在地上的袋子,糍粑不多了。他又摇了摇一旁的酥油茶壶,也快空了。原来,政府给老人的生活费不够用。孔繁森马上掏出200元钱给随行的同志,说道:“去给老人买些茶叶、食盐、酥油和大米吧。”然后他又转身走进另一位孤寡老人的家。老人病了,正躺在一张破羊皮上。孔繁森心情沉重地对区里的干部说:“马上请医生来给老人看病,另外再买张床垫来,要厚,要暖和。”
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去噶尔县,孔繁森必定要托他们给这两位孤寡老人带些钱、粮食和衣物。
1994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建设阿里而努力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整个阿里高原。漫天的风雪,给阿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披在风雪中哀号的小羊羔身上,自己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捂住脸,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穿的一套毛衣毛裤,下车后递给了那位老阿妈。
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还带着体温的毛衣毛裤,嘴唇颤抖着说:“你真是我们的活菩萨!”
“我在哪里遭遇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每次下乡,孔繁森都要随身携带一个小药箱。他冒着风雪,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的群众,给他们看病。他以前在部队的医院里工作过,所以略懂医术。来西藏后,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困难,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每次下乡前,他都要买几百块钱的药随身带着,以便为农牧民们看病治病。
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经过孔繁森的及时抢救,老人最终转危为安。然而,由于高原反应强烈,再加上持续不断地超负荷工作,孔繁森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他有时会感到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停地冒虚汗,但他还是坚持给冻伤的牧民做检查。
有一天,孔繁森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多才躺下休息。狂风仍在不停地咆哮,他头通得睡不着。凌晨3点左右,他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向自己逼近。他勉强支撑起虚弱的身体,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小梁,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头痛得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遭遇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家人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里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遭遇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幸运的是,这一夜,孔繁森坚强地挺了过来。
一腔热血洒高原
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地区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
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为了制定更有利于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孔繁森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痛的遗物:一是他仅剩的8.6元钱;二是他的“绝笔信”,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孔繁森去世的消息令无数的人悲痛不已。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那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人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将宝贵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许诺。
两弹一星,高科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回到祖国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有感于当时国内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状况,萌生了赴美留学、学业有成后为国奉献的念头。到美国后,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年后决定追随当时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超音速时代之父”冯·卡门教授。在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他的勤奋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着述甚丰,成果显赫。二战临近结束时,钱学森已经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宝贵的科研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和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对二战期间美国的火箭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1943年,受美国军方委托,钱学森与同事们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份题为《远程火箭的评论和部分分析》的重要研究报告,为美国在40年代研制成功第一批地对地导弹奠定了理论基础。1945年,他成为美国空军顾问组专家。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赞扬钱学森对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战后,钱学森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中心的主任。
他的贡献和价值,多次得到美国军方和官方的赞扬和确认,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成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正当钱学森加紧回国准备,以便实现他多年的报效祖国的夙愿时,美国全国掀起了一股反共狂潮。1950年,美国情报机关指控他是共产党分子,取消了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钱学森义愤填膺,他面见美国海军次长丹尼儿·金克尔,宣布返回祖国的决定。钱学森的郑重申明让金克尔大为光火。
等钱学森走出他的办公室,他几乎吼起来:“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于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此后,美国政府将钱学森软禁在美国加州的特米那岛上长达五年之久,他的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
钱学森的遭遇很快传到国内,一直十分关注钱学森处境的中国政府,为他的回国问题进行了多方斡旋。当时,中美之间正在日内瓦举行马拉松式的大使级会谈,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也成为这次会谈的内容之一。经过不懈努力,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说他可以离开美国了。饱尝不公正待遇的辛酸后,钱学森收拾行装,返回祖国。据王炳南回忆,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非常满意地对大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长期没有取得积极的结果,但是,要回来一个钱学森,就是这一件事情,会谈也是值得的,会谈是有价值的。”
金克尔对于钱学森的评价无疑并不充分,钱学森绝不仅仅值五个师,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他参与部署并成功地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的制造和飞行试验,以及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飞行试验;他在中国最早研究了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行性,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他还在更广阔的学术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对运筹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理论、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等,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91年10月,金秋的北京繁花似锦,江泽民、李鹏同志签署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当之无愧!
科大情结
说起来,钱学森与中国科技大学可谓有缘。1958年春天,中国科学院京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倡议利用科学院的力量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当时,钱学森就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科大创办时,他是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这个筹备委员会是经过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由10人组成,其中有中科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学部主任,而以研究所所长身份参与其中的唯有钱学森一人。当时,他是中科院力学所的所长。他与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等着名科学家积极筹建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并确定了该系设立高速空气动力学、高温固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土及岩石力学4个专业。此后,钱学森担任科大力学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