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上,竺国强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尤其是前寒武纪变质岩构造,板块构造、地体与韧性剪切带,富铜富铁成矿规律与铜镍矿矿田构造,旅游地学资源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如1974年参加地矿部重点科研项目“西昌-元谋地区富铁富铜矿基础地质研究”,“七五”“八五”期间参加新疆305国家重点课题“新疆黄山铜镍成矿带矿田构造及成矿模式研究”外,1994年又承担了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江绍断裂带两侧构造演化对比及成矿控矿意义”课题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四等奖两项。先后与人合译《构造地质学原理》(E·希尔斯着),合作编着《新疆哈密黄山铜镍成矿带浅富矿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等着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地学科普文章100余篇,其中多有创见:如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变质岩地区地层研究的“构造地层学方法”与多次构造变形形成的叠加褶皱,并由此恢复构造演化历史;应用构造地层学和叠加褶皱原理,对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伯顺岬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与构造提出“不是正常水平岩层,而是大规模走滑引起的强烈平卧褶”的新观点;应用板块-地体学说,首次对东疆地区的构造单元进行初步划分,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后,提出大陆地壳增生的环太平洋型和天山型两种模式;近10多年来倡导科学旅游,应用地学原理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使游客不仅欣赏自然旅游景观的美学,而且深入了解景观形成的机理,使旅游成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生动形式。
长期以来,竺国强坚持严谨踏实、求是创新的工作作风,令人钦佩。虽然研究生课只有几个学生,他照样一丝不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在研究工作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注重野外资料和室内工作的结合,常带领学生跋山涉水,枵肠辘辘收集资料。在课余,却十分平易近人,圆圆的脸上常挂着笑容,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
多少年来,竺国强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他怀有无限感恩祖国的心,深知祖国培养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心系祖国,一心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才华。他像一棵参天的果树,至今花果盈枝,给后学留下许多生动而甜蜜的果实与故事,其中有三个故事特别令人难忘——故事一:出国进修,身带“精忠报国”的丝织品。
1981年6月,竺国强获得了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出国前,他特意去买了一块绣有岳飞坐像及“精忠报国”字样的丝织品。他说:“我去国外是为了开阔视野和思路,看看外国人是怎么搞地质的,看看北美洲的地质特征,并不是为了想在美国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国外。
是祖国培养了我,我想通过学习,回国后更好地为国家地质事业做贡献。”“进修报国”的想法可见一斑。而今,他仍将这块丝巾存放在书房中,以便常常看看,激励自己多为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故事二:创造性地修正前人的学术结论。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两年中,竺国强的导师克拉达克教授是国际着名极地专家,曾任美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席。自1977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带研究生去北极考察。在挪威北极研究所、中国有关部门及克拉达克教授的支持下,1982年7月17日,竺国强如愿以偿参加克拉达克教授带领的由两名美国研究生和一名来自台湾的女硕士生郑一梅以及他组成的威斯康星大学北极考察队,终于登上了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伯顺岬地区,成为第一批进入北极地质科考的中国人。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西海岸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史比较复杂,竺国强根据自己在国内对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研究的实践经验以及在现场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对先前学者们认为“伯顺岬地区前寒武纪海克拉霍克岩系台菜群浅变质岩系是一套正常层序的水平岩层,地理位置越低,地层层位越下,即上为新,下为老”的结论提出质疑。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竺国强开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他几乎天天都要在地质条件恶劣的野外进行考察,随时伴有危险。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减少体力消耗,观察更多的地质现象,竺国强选择危险度极大的“近路”。他说,这个捷径是靠自己的勇气和胆量摸索出来的,有时脚下一片碎石不断下滑,其下便是陡崖,事后想想会让人感到后怕,不过竺国强凭借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寻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实证。
50天的北极考察,竺国强收获颇丰。他认为,伯顺岬地区的岩层化石少、变质浅,沉积构造特征保存较明显,如递变层理、变形层理、舟状斜层理、底冲刷等,表明呈水平产出的岩层中部分地层是正常层序,部分则是倒转的,还存在层理变曲形成的褶皱转折端,证明其中存在的轴面平行于层理面的紧闭平卧褶皱,从而否定了前人所持的地层位置“越下越老,越上越新”的观点,修正了过去地层划分和构造演化的历史。1982年12月,克拉达克教授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汇报该年度北极考察成果时指出,伯顺岬地区地层总体处于倒转状态,可能是早期一个大型平卧褶皱的倒转翼。这个观点正是竺国强考察和修正的结论。
故事三:热心于科学普及工作。
竺国强十分注意地球科学的普及工作,除开设全校性选修课之外,曾多次举办地学方面的讲座,尤其精彩的是作了100多场“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深受同学及听众的好评。为满足学校师生及广大中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要求,在他的倡导下,浙大地质系地质标本陈列室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本校师生和中学生数百人次,只要竺老师在学校,他都亲自讲解,对参观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多年来,竺国强在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不忘科普文章的创作,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科普文章,作为副主编和作者先后出版了《浙江山水览胜》(1998)和《山水探秘》(2006)。2004年10月,他加入了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成为少数几个博士生导师会员之一,实现了长期想当一个“作家”的理想。在科普作家协会里,他积极协助科学文艺创作委员会组织科学旅游,并亲自讲解景观的科学知识。竺国强又是全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旅游专委会主任。他将地质科学引入到旅游中,用地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旅游景点的形成原理,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他说,所有自然景观都是地质作用形成的,但旅游部门在宣传时,往往只停留在象形的表面,缺少了科学内涵,有的甚至掺杂光怪陆离的色彩。他认为,只有让导游懂得一些地学知识,才能给游客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给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工厂是大家,自家是小家——黄开惠
黄开惠,是福州第二阀门厂的厂长。他担任阀门厂领导职务多年,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先后获得市、省、部级劳模。他深有体会地说:“火车看车头,工厂兴衰看头头;企业要过关,领导班子第一关;事业要当鱼,领导干部做表率。”
“厂长关键抓二场——对外抓市场,对内抓现场”
1995年,第二阀门厂面临市场疲软、竞争激烈、资金短缺等问题。在企业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黄开惠提出企业要找市场,找出路。他认为,大市场大老板,小市场小老板,无市场死老板。他说:“厂长关键抓二场——对外抓市场,对内抓现场。”
对外抓市场方面,黄开惠采取了三项措施:一、全厂为一线服务,一线为经营服务;二、企业可以让利,不可让市场;三、狠抓质量,产品要比外观、赛内质、改包装。在他的努力下,工厂的产品荣获全省低压阀门评比第一名,行销到全国17个城市。
对内抓现场方面,就是抓好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黄开惠甩出三板斧:第一板斧是厂干部由任命改为聘任,实行精兵简政,改变过去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充实生产第一线。第二板斧是打破铁饭碗,工人由固定工改为合同制,班组实行优化组合,一律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取酬。这种做法大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扭转了以往“工资按八级、半做半休息”的状况。第三板斧是在经营上由过去计划生产改为按市场需求生产,通过大小18项技术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年产小阀由2万台增加到10万台。黄开惠坚持改革抓管理,认为改革无止境,创业也无止境。因为就国家和工厂发展历程来看,是大改革大变样、小改革小变样、不改革老一样。他使工厂顶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工厂没有一人下岗,上交税利分文不短,职工工资分毫不少,原辅材料款一元不欠,工厂进入省市先进企业行列。
一切为公,一心为集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风险大,要求高,企业领导不仅要瞄准市场,勇于创新,还要带头无私奉献,当好表率,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黄开惠牢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牢记办厂的目的是富国利民,为人民服务。他说:“决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那些依靠挖集体墙脚,富了自己的人我不佩服,我敢与他们比谁对社会贡献大。”他自觉提出“三多”“三少”的要求:“多去现场,少坐会场;多到市场,少走舞场;多走书店,少走饭店。”因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自艰苦创业。单单1995年至1996年两年中,他带领职工试产电动阀门、碟阀、斜式直流阀3种产品获得成功,增加产值200多万元,又回收铜粉13.5吨,废铸铁70多吨,节约开支28万元,确保工厂效益稳中有升。
在承包工厂期间,黄开惠做到一切为公,不留自由地,不办厂外厂,一心为集体。他认为,承包目的“是为国分忧,为厂多积累,为民得增收”。农民企业家不等于资本家,因为企业家是在于奉献,资本家是在于索取。25年来,他坚持大年三十晚上与工人一起吃年夜饭。特别是这几年来,外来工人多了,逢年过节更加需要领导关怀。他家属埋怨他说:“你今年63岁了,怎么还不回家过年?”
他说:“工厂是大家,自家是小家,工人连家属1000多人依靠工厂生活,当然比小家重要。”不少外来工感动地说:“走遍许多工厂,没见过厂长年年陪工人吃年夜饭。”因此,工厂外来工不但没离开,有些还动员亲戚朋友来厂工作。1998年6月23日特大洪水中,工厂系重灾区,黄开惠当好表率,带领全厂职工在断粮、断电、断水的情况下决心不后退一步,奋战3昼夜,建好4道防线,保住了集体财产1000万元不受损失,受到省委领导的表扬嘉奖。
关心爱护工人
黄开惠担任厂长以来,始终坚持生产、思想一起抓,做到两手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把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点。他认为,不管体制怎么变,工人当家做主这点千万不能变。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做工人的思想工作不能说大话,要讲实际,办实事。他提出:“职工困难厂长帮,厂长困难支部帮,支部困难党员帮。”1995年,由于区划调整原因,国税局要求3天一次性缴清15万元国税。厂里召开党员大会,大家提出党员要带头为厂分忧。第二天上午,全厂28个党员集资16万元,及时完整地纳了税。国税局同志十分感动,将第二阀门厂评为光荣纳税大户。
黄开惠关心工人、干部的友爱之心有口皆碑。供销科严拱熙原先是临时工,有一年正月十五要出差郑州接业务,正好碰到爱人精神病发作,黄开惠立刻派人将他爱人送到医院,并派专人负责看护。严拱熙不负重托,一次接回了40万元业务。黄开惠和全体工人夹道欢迎他回厂,他因此十分感动地说:“领导看重,职工爱护,再大困难我都要克服。”从此,严拱熙以厂为家,为业务四处奔波,被工人称为“沙漠骆驼”。工厂每年所接上千万元业务中,他一个就占了500万元。工人梁小飞倒铁水时被烫伤,住到110医院。黄开惠出差回来听到这件事,未进家门先到医院探望。医生认为伤势严重,建议截肢。黄开惠与厂党委考虑到工人残疾的严重后果,就与110医院商量:这是工厂骨干工人,请你们用最好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不管花费多少,也要保住他的腿。还提出先押10万元支票给院方。院方很感动,表示要尽最大努力。经过半年精心治疗,梁小飞避免截肢,康复回厂上班,以后成为工厂铸工骨干。近几年,由于工厂效益稳步上升,95%的工人自盖了房屋,厂里为每位盖房的工人都提供了一吨钢筋。
厂长爱工人,因而威信也不断提高。有一次,厂区附近歹徒来厂捣乱,侮辱女工,并且殴打老工人。黄开惠和工人一起将歹徒扭送派出所。第二天,歹徒同伙来讨人,扬言要炸平二阀厂。在电话线被剪断的情况下,黄开惠主持召开职工大会,认为不能让集体财产受损失,不能让邪气压倒正气,提出要自卫还击。工人们拿起家伙,打开大门,结果歹徒吓得四散奔逃,再也不敢来捣乱。正如黄开惠时常宣传:企业家好比一朵花,共产党好比是太阳,工人好比是土壤;厂长跟工人结成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人心齐,泰山移。黄开惠关心爱护工人,也得到工人的真心回报。有一次车间乙炔着火,当时车间还有19个氧气瓶,这相当于19枚炸弹,40多个干部、工人不等厂部下令,不顾个人安危冲入车间,3分钟之内将19个氧气瓶全部撤出,转危为安。1996年,在机械行业普遍滑坡之际,工厂仍稳中前进,完成利税70万元,完成国家税收任务,上缴镇政府利润100%完成,职工年终奖金分毫不差。
黄开惠当厂长几十年,替国家替工人做了有益的事,党和国家也给了他很高荣誉,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在荣誉面前,他谦虚地说:“我感到我做得还不够,我要再立新功、再做奉献,答谢党的关怀,回报社会。”
30年不变的是:还是这里的医生——李伶
李伶大学毕业时,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为了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的号召,本可留校的她却回到县医院当医生。
在其后的30年,她一直就在县城北郊的医院工作。直到2008年,县城因为三峡工程建设,成为库区,面临淹没,李伶随着医院和整个县城搬迁至新城。
要当一名好医生,只能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