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许多人下海创业的高潮时期,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职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干什么呢?他们研究后认为当时中国的通讯业十分落后,当时每千人才有一部电话。创业初期,华为公司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即自动电话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一片空白,通讯系统用的大都是人工接线的老式交换机,效率很低,那时往外地打一个电话,一般得等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当时买进口的程控交换机价格十分昂贵。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程控交换机的自有技术中。任正非看准了这个商机——华为研制出了C&C08程控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华为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但是,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大城市里,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深入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一些大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因此,在当年与华为一样代理他人产品的数千家公司以及随后也研制出了类似的程控交换机的中国新兴通信设备厂商纷纷倒闭的时候,华为在广大的农村市场的业务却十分旺盛。
任正非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企业家,当华为度过了风险极高的创业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时候,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华为的不足。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等一批着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国后就发动了一场持续五年的内部改革,华为开始了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一方面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
抓好售后服务是成功关键
任正非很早就认识到了服务问题,他很早就提醒说:“中国的技术人员重技术开发,轻技术服务,导致维护人才成长缓慢,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均衡成长,而外国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服务。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相对于欧洲老牌电信设备提供商来说,华为的快速反应是优势之一。华为负责海外市场的副总裁邓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欧洲企业普遍反应较慢,用户提出一个修改建议,他们往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才能改进。而中国企业,只要用户有需求,总是能加班加点,快速反应。一个要一年才改进,一个只要一个月就能改进,优势自然体现出来了。欧洲人福利待遇好,工作与生活分明工作以外的时间一般不再谈工作,更别提加班了,而华为作为成长型企业,更由于任正非一直提倡的拼搏精神,华为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区分的,为了一个单子可以不回家过年,有任务就立即顶上去已经成了华为人的工作习惯。
任正非曾经说:“以顾客为导向是公司的基本方针,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我们还会做出我们更大的努力。”早在1998年,华为就在全国建有33个办事处和33个服务中心,与22个省建有合资公司,在莫斯科设立了代表处,在东欧十多个国家安装了设备,为香港提供了商业网、智能网和接入网。对华为这样一个中国企业而言,竞争对手是全球各发达国家的世界级巨子,他们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研发体系,有雄厚的资金和全球着名的品牌,有深厚的市场地位、客户基础和运营经验,有覆盖全球客户的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面对如此的技术及市场壁垒,华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通过勤奋弥补。总结华为18年来的快速发展,任正非这样说:“18年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管人员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发生的问题。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人更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诚地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
2007年8月6日,华为发布2006年年报,其2006年销售额为672亿元人民币。当时,有研究机构预测,华为的销售额将在2007年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从两万元资金起步,到1000亿元销售额,华为仅用了18年时间。
脚踏实地勤恳做事——南存辉
南存辉,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浙江柳市上园人。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不凡的经历和业绩,使南存辉成为世人公认的“浙南模式”的积极探索者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新兴民企代言人,并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可能影响中国21世纪的中国青年人物”之一。
鞋匠出身
现在,南存辉已拥有几亿美元的资产,他的目标是要成为国际低压电气巨头,可是30多年前,他却是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小鞋匠。南存辉回忆说:
“那时我15岁,离毕业还有15天,我父亲因为意外腿部骨折,医生说,可能要休息一两年,而母亲身体一向虚弱,作为长子,照顾弟妹、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我的肩上。”于是初中没毕业,南存辉就当上了小鞋匠。南存辉回忆说:“三年修鞋虽没赚到什么钱,但它使我懂得了诚实做人的道理,有质量便有市场。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重视从一件件的平凡的小事做起,而且任何小事要做好都是不易的,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谁相信他能做好大事呢?”在修鞋的时候南存辉发现,柳市(浙江乐清市柳市镇有“中国电器之都”之称)很多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揽了很多低压电器业务,开起了许多前店后厂这样的小工场。南存辉说:“我发现这个行业发展非常快,能够赚钱,而且能够锻炼人,所以我就把修鞋停下来,转而搞起了电器行当。开始就是你几十块、他几百块钱地投入,钱并不是很多。我和朋友4个人合伙摆了一个柜台,第一个月赚了35块钱,别人都很沮丧,但我很高兴,第一个月就成功了,没有亏本。”南存辉说:“做大事的人不要妄想发横财,要靠心血和汗水来换取,要踏踏实实地做,不要走邪门歪道。”
艰难创业
1984年,南存辉发现,低压电器行业市场很大,但是自己资金太少,办不了多少事,光靠一个小门面更不行,他开始考虑如何发展。这个时候,他的同学胡成中找到了他,想跟他一起合伙办厂,于是南存辉与胡成中一起投资5万元,办起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这个求精开关厂就是现在的正泰和德力西电气的前身。胡成中就是现在的德力西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回忆说:“刚开始办厂其实很难,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技术不懂、质量不懂,市场在哪里又不知道,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资金,万事开头难,真让人伤透了脑筋。”当时技术上要靠上海,于是南存辉去请了几个工程师来指导。通过努力求精开关厂慢慢发展起来了。既然发展起来,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正泰,一个德力西呢?南存辉说,直到1990年,求精开关厂有两个车间,总资产200万元左右,产值做到1000多万,双方也各有亲戚、朋友进入管理层,南存辉与胡成中在一些经营决策问题上开始偶有争议,于是就分家了。分手后,南存辉与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家族企业,1991年,他又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与美商合资,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正泰”这一名称由此问世。成立中美合资公司以后,南存辉把弟弟妹妹等亲属共4人揽入正泰成为股东。此次合资及引入股东,对南存辉及正泰而言,战略意义已远大于融资的含义。到1993年,正泰的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南存辉意识到,正泰要想继续做大,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于是,南存辉充分利用正泰这张招牌,走联合的资本扩张之路。
分享财富
1994年,南存辉为了卖东西给美国人,就组织了企业联盟,有30家企业加盟。结果南存辉发现自己做了冤大头,抓管理整整抓了5年都没用,有的成员企业将不是指定的产品也贴上“正泰”标签以次充好,有的做假账骗利润,有的拒绝自己出钱做技术改进。怎么办?南存辉还是秉承最初的“借”字诀,向高人“借脑袋”。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周其仁建议把多级法人消灭在萌芽状态,南存辉把成员企业主拉到雁荡山开会,讨论“合好还是不合好”,最后决定统统合并,组成强大的领导核心,这样解决了管理问题。南存辉在摸索中渐渐发现,家族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
到1998年,南存辉突破阻力,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层(即低压电器主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让出来,并在集团内推行股权配送制度,将最优良的股份配送给企业内部最为优秀的人才。就这样,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南存辉的股份下降至20%,但是资产却膨胀了数十倍,同时诞生了数十位百万知识型富翁。对此,南存辉认为:“分享不是慷慨,对创业者来说,分享是一种明智。
企业的财富是大家创造的,不能少数人包揽,应该按贡献大小分享,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出国旅游巧遇机会——马云
着名企业家,浙江绍兴人,阿里巴巴主要创始人,曾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同时,马云还担任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等职务。
少年时就热爱英语
12岁时,马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马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不仅提高了他的英语水平,而且使马云得到了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开阔了全球化的视野。
1979年,马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马云陪他们玩了三天,相处得十分融洽,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经常书信来往。
1985年暑假,马云受邀到澳大利亚去玩了一个月。马云说:“在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澳大利亚当时的生活水平要比中国高许多。”
大学毕业当英语老师
马云在中学时除了英语成绩特别好以外,其他功课都平平,所以马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不是很好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在大学里,马云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这个工作大大地锻炼了马云的领导能力,也为他日后创业奠定了基础。马云说:
“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的圈子里。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120元,相当于12~15美元。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公司,这时马云去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是都没有成功。
首次上网发现商机
1995年的一天,马云接到浙江省交通厅的通知,要他作为一个代表团的翻译前往美国西雅图。在那里马云从一个朋友那儿首次接触了互联网。马云说:“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我借了2000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自己是“盲人骑瞎马”。后来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18.5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公司。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我们建议的每一件事他们都拒绝,这就像蚂蚁和大象博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于是,我决定辞职单干。”
下海实现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