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扩大自己的未知区域
我们在社会上混,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万人迷,人人都喜欢我们,那么第一步怎么做呢?
这个理论通过“自己和他人,知道和不知道”两个维度,将我们自身的信息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四个部分,对个人而言,其认识世界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公开、盲点、隐私、隐藏潜能。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盲目区: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隐秘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未知区: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是潜意识、潜在需要。这是一个大小难以确定的潜在知识。
所谓开放区,包括我们的姓名、年龄、民族、性别、学历等等。
所谓盲目区,包括自己的一些小动作、小毛病,自己的一些不在意的优点,别人对自己的一些看法等等;所谓隐秘区,呵呵,就是自己知道,而又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比如自己的一些想法,喜欢哪个女孩、觊觎领导的位子、捡了钱没有交公、以前偷过邻家的酱油,等等;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实,称为未知区,也就是自己隐藏的潜能。很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开发总是太少,我们不相信自己真的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放弃了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学习“约哈利窗口理论”,不是要静止的知识,而是要动态地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改变约哈利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从而改变我们对外界世界的感知和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环境。
当我们把自己开放区和秘密区的事实放大了,那么我们的盲目区和未知区相对就变小了。通过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秘密、袒露自己的胸怀以获取对方的同情、理解与新发展,同时通过寻求反馈,了解对方的观点和需求,打开自己的盲目区,和别人一起探讨自己的未知区。这样,自己的朋友是否越来越多。转身看一下自己的身边,俗称“透明的人”,这样的人是否人缘很好,大家是否都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
对于盲目区、隐秘区这些制约和影响我们潜能发挥的根本性因素,必须依据互动式学习方法,理性而大胆地应用教练技巧中的反问、回应、分享等手段,不断冲破我们内心的本能阻力,使个人思维中的盲点越来越少,隐私充分披露,从而达到个人素质提升的根本改变。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合作与交流,需要将约哈里窗口中盲区域与隐藏区域减小,努力扩大双方的开放区域,尽量共同去探索求知区域。合作交流共享,是打开约哈利之窗的钥匙。比如,新员工要善于求助,新到部门不要碍于面子不敢求助,也不要怕打扰别人的工作而不使用求助。善于求助会使你更快地进步,要多向思想导师、项目经理、同事求助请教,互相交流才能彼此提高更快。
开放心态,真诚地接纳别人
我们都希望和别人交往,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和别人建立关系,甚至不能和别人打个招呼,原因是别人的态度、面部表情告诉我们,他不喜欢我们,不愿意和我们交往。但是他们真的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吗?
我们想想自己,是否渴望和别人交往,为什么也没有人主动和我们交往呢?
原因是我们的表情也给了别人不好的反馈,所以别人也不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的,我们的第一步是给别人一个好的面部表情。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在30岁以前的面相丑陋,这主要是父母的原因,如果30岁以后还是面相丑陋的,那自己也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周到?
那要怎么才能改善自己的面部表情呢?
保持微笑,积极向上的神情,时刻保持着,这是一种状态。通过我们一天、一个月、一年的连续不断的实践,终于给别人留下了一个友善、开朗、积极的印象了,你就成功了。一开始做的时候,的确是别扭,可是你只要坚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在神奇的二十一天以后,你就能笑靥如花了,一脸的佛相。
可能还有问题,因为你的身边总有讨厌的人,总有讨厌的事情,你终究摆脱不了,于是你就眉头紧锁,这样效果就差很多。我也没有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好办法,只有多提醒,多坚持!
在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候没有办法,但是我们有能控制的时候啊!
比如我们每天入睡前,先把面部表情调整好,然后保持微笑入睡,这样就能让自己的面部表情充满喜悦。
在人前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自己,那么在人后呢?
我以前有一个下属,说话嘴里零碎比较多,我提醒过很多回,他就是不听。他的理由是:“在与客人交流沟通的时候,自然注意,生活中还是随意的好!”终于有一天出事情了,一次在和客人交流之后,还没有及时挂好电话就和周围的人说起国骂。那边客人听见了,大声呼喊“为什么”,后面花了好大的代价才搞定这个客人,你能说这个下属无辜吗?
我说,一点都不无辜。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即使再幸运也就是事情发生的时间晚一点,发生是一定的,发生时间是随机的。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所谓“君子慎独”,在有人的时候是这样,没有人的时候也是这个样,这样才是真正的修为,人生才能圆满。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在公司也做到了高管层,很牛气。不管什么时候,和所有的人见面,她都是一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样子,我们都以为她原本就是这样的人。不幸的是,一天我在一个咖啡馆遇到她了,一个人坐在那里,眉毛耷拉着,一脸狰狞,特别可怕,我都不敢上前打招呼,太可怕了。很显然,她整天的愉悦都是装出来的!
所以,看一个人的面相,不是要看他想让你看的样子,而是看他真实的样子,就是他一个人卸下伪装后的样子,这才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有一个名词,叫“公交脸”,就是在公共汽车上人们的面孔、表情,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反射。人们在相熟的人的面前,在利益相关的人的面前,都是一副伪装的表情,不真实的。
读懂一个人,要读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做一个测试:观察你身边的亲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早晨,在他睁开眼的一瞬间,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自信?积极?疲倦?还是疑惑?无聊?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刻,人体的表现才真正接近实际的水平,最接近真实的状态。有空看一下,你最亲爱的几个人,他们生活中真的很快乐吗?
不对吧,相由心生,靠这些个小技巧就能实现改变,这个世界不早大同了?你说得对,相由心生,修好心了,相自然也就有了!可是我现在要你去打坐,去读书,你会去吗?你不会,要去你早去了,在我之前就有N多的牛人,和你很亲近的人告诉过你了,为什么?因为不见效果。不是真的不见效果,是暂时不见效果,那我们为什么要做,眼前的事情都搞不定了,以后的事情再说了。这样一来,不是就没有效果了吗?我们追求的东西不是没有了吗?
既然这条路我们行不通,我们换一条路啊,迂回战术!
当我们通过外在的改变、刻意的改变,开始微笑,于是我们周围的风水改变了,环境友好起来。我们是能够感知到的,我们冰封的心壳逐步融化,我们开始接纳别人了,我们的内心开始改变,同时会促进外在的改变。于是,良性循环形成了,内外兼修,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利益驱动,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只要你能操作好。
东西方文化差异给我们的影响
如果你的钱包放在自己办公室抽屉里被人偷钱了,而且钱还没全拿走,只拿了500块,你的钱包一共2000块,现在只有1500块了。你可以确认自己没有记错,因为你一早刚从银行取出来的,中午要用的。
全办公室加你一共四个人,这时候你想这肯定是内鬼干的,否则还不全拿走了啊?
那么,你准备怎么办才能搞清楚是谁偷了你的钱,即使不要回来,自己心里也能敞亮些啊,否则这三个人都怀疑,自己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首先你想到的,肯定是一个个地筛选一下,谁和自己的关系不好,谁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谁最容易接近,谁最近缺钱花,等等,这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人的思维。如果你的眼光够好,信息量够大,那么你也能判断出是谁偷了你的钱。
那么,如果一个西方人碰上这样的事情,他会怎么做达成他的目的——找到谁是偷钱的人?
在确定了小偷就是这三个人里的其中一位的话,那么他将那三人设为A、B、C,去和他们分别讲同一件事:“我怀疑X偷了我500块钱!”顺序是和A讲B,和B讲C,和C讲A,正常状态下3个人听了瞳孔都会放大,但最先缩小的那个就是小偷。
如果西方人对自己观察能力没有太多自信的话,那么那句话就可以这么说:“我怀疑X偷了我1000块钱!”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谁的表情最丰富那小偷就是谁。
前者比较隐蔽、低调,不会出现很尴尬的场面,以后自己注意就是了,但是要做很多的调查工作和细致的分析,准确度还不能达到100%。而后者直截了当,省时省力,很有可能一吓唬,还能让人给送回来,准确度还高,就是要搞得沸沸扬扬的,既失了自己的风度,也破坏了办公室的氛围。前者一旦做好了,以后的应用于其他地方也是一准见效,比如怎么和别人相处,什么人值得信赖,而后者在碰到其他问题的时候,就要再想一个好的办法了。
没有好坏,只有不同,没有对错,都是有效的,在方法上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只是大家文化不同而已。
这些是外在的改变,大家要完全都理解估计有点困难,我再详细分析一下原因,这里涉及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现在对东西方的书籍都阅读了很多,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西方的书籍只告诉你怎么做事情,把事情做好了以后,再总结出什么道理,侧重于如何做;而东方的经典,主要的是中国的经典,都是先讲道理,做事要有什么条件,侧重于为什么。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的管理思想汹涌而入,我们一看,哇,好啊!好用啊,有效啊!于是奉为经典。但是随着研习的深入,发现这些方法理论在总结升华后,在讲到为什么以后,和我们原来的知识、方法、思维是一个样子的。当你在读西方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和彼得·圣吉的后期的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思想和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归于一致,原来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啊!
简单做个总结:中国的文化,在你没有做事情之前就告诉你,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西方的文化,要你针对一个事情,如何应用工具把它做好!我们中国人更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的认知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相信神奇的意念转圜;而西方人更讲究过程,相信工具,超人如果没有了红裤衩,他就飞不起来了!
再做一个相区别的比较:中国文化,在你懂了研透了以后,出来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轻松上手了,是通才,但是要做到读懂研透是很慢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领悟的。而西方文化是学习单项的技能,很快就能上手,但是不能举一反三,要掌握其他技能还得再学习实践,最终总结还是到“为什么”这个境界,也只有到这个境界后才能融会贯通。
我们东方人,主要也就是中国人,小时候在受教育的时候,老师不会告诉你如何动手做什么事情,只会背一些成语、名言、圣训、教条。简单地说,就是什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如何做,却没有说。而那些学得好的人呢,以后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因为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到什么地方都可以。
我们中国人崇尚神奇,如果事情不神奇了,没有了神秘感,就显得没有技术含量。于是,掌握知识的人就故作姿态,以防止那最后一点神秘没有了,自己的地位就没有了。要知道,在我们中国,掌握知识的人一直是上流阶层,他们属于既得利益者,从来没有想过要和谁平等交流。
这个现象到了清末民初,跟随曾国藩出来剿匪的那些三湘子弟,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成了官匪以后抢了成船的金银珠宝回到家乡,想学一些文气,又没有祖上的教条,于是出来了一个新基因成果叫“经世致用”。这应该对“文化下乡”是有一些好处的,可是适逢乱世,原本好好的经没有人好好地念,“经世致用”愣是被后人整成了继阴阳学、厚黑学以后一个新的“魔教”,不为正统所容。
不过没有关系,这门学派有一个好处,就是掌握实力,有实力好说话,势头还是挺猛的。精通此学的猛人辈出,许多人的开蒙是正统的孔孟,中途要不自学成才,要不改投师门,纷纷投入新派门下,也算是一派文化革新的气象。假以时日,或许承正统衣钵,或另起一派也未可知。
可是就在这时,中国解放了,新的思想来了,以前的所有思想都被说成封建残余,都被打得残缺不全所剩无几。又过了三十年,中国人生活慢慢地好了起来,文化这个东西又开始值钱了,于是各自的门徒又纷纷粉墨登场,宣扬各自的信仰各自的理念,纷纷极力地显示自己才是正统。
个人看法,这个“经世致用”是在晚清时期,在张之洞提出了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所谓的儒家做的一个革新的倾向,就是倾向于功利主义了,以至于现在的学者疾呼:“中国现在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学术研究!”
研究技巧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大家的路径不同而已。在西方,人们学习一件事物,首先是动手。你看西方人都是动手能力强的,对于机械的掌握控制,总是比我们强一些,不是妄自菲薄,是实事求是。
西方的文化是要求先做,然后怎么做好,怎么做到更好,做好了,也就结束了。对于另外一件事情,也是一样,先做,然后怎么做好,怎么做到更好,好了,结束了。下一件事,再重复,循环往复,不停止!
不能对人家要求太高,人家的历史本来不长,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吃宫廷大餐的时候,人家还在啃玉米棒子呢!简单说,就是我们中国人研究问题,喜欢从核心出发,一旦研究明白了,所有的分枝杈叶也就都很容易明白的,但是起点比较辛苦,需要一定的过程,甚至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握根本的。而西方人直接上手,从外围上手,从枝叶开始,开始容易,一学就会,而且所有的人都会,见效快,收益明显,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换了一件事情,需要从头再来。
再简单一点,就拿礼仪来说,西方人会告诉你坐车分A、B、C、D、E,各有各位,分得很清楚,清晰简单,谁都会,而上电梯呢,你要重新学。而中国人呢,告诉你,主次尊卑,有礼有仪,你不一定能明白,需要记忆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然后就什么都明白了,上车还是吃饭,进电梯还是上楼梯,你都没有问题了!
不用担心,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佛性的人,我们一定能够悟道的,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达摩祖师说的!
所以在近几年,由于中国的开放,西方人士也纷纷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一些所谓的西方管理大师忽然发现,原来他们苦苦追寻的终极智慧在中国,三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最典型的就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经典巨著《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数次拜会国学大师南怀瑾,交流感慨之余,要做南师门下走狗,南师不允。
我觉得,虽然看法上有个人倾向和喜好,但是不存在有谁高谁低的意思,各有优势嘛,各有所长嘛!在学习应用的时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自己当时的环境的,就好了!
因为我们两种方法的学习进程是不一样的,我们东方人是态度决定行为的,而西方人是行为决定习惯,从而改变命运!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件事情做不好,总是归结为我们的态度不好,而西方人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总是归结于技能技巧不够,大家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
学习东方的文化,不仅仅是要明白道理,而是要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如果只学对了一半,所谓的半瓶子醋,那么问题就大了。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说起来滔滔不绝,做起来就一事无成,我们身边是不是这样的人很多,你有发现过吧?中国文化的精髓是讲究圆融,将道理融入自己的血液,以后指导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规,从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无往而不利。这需要一个过程,绝对不是读两本书、明白几个道理就可以了的。
而西方的文化讲究标准,是先做,做了再说,因为做了就有改变,成效显而易见的。达到了一个标准之后,就是成功,里面最核心的道理以后再说,有成绩就行了。
简单地说,中国的文化是先明白道理,然后实践,最后内圣外王。西方的文化就是先做,先实践,行为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态度,态度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同样对于刷盘子,我们要求是刷干净了,而西方人的要求是刷五遍,中国人讲道理,没有错儿,西方人讲标准,值得信赖啊!
但是我们的问题是,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所以我们出来的盘子,有的是非常干净,有的是一般干净,出来的方向是一定的,能达到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而西方刷五遍,也就是说,基本都干净了,但可能会浪费水和人力,甚至偏离事物的本身!
雕琢过甚,必损其质,经营过盛,必伤其本!一个纯粹为了效率的过程导致的结果也是可怕的,就像当下的一波波的金融炒作,一浪浪的房市泡沫,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物极必反,只知道效率,但忘却了事物原本的发展规律。
以上推荐的方法就是结合东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实际应用的一个范本。我不评论东西方文化的好与坏、优与劣,我没有这个资格,只是简要地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给大家做一个参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冲突,更好地将两种文化为我所用。
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在我们的观念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对吧?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总是开口闭口说不喜欢这个溜须拍马,那个阿谀奉承的,可是他们实际生活中往往都被这些所影响,还是老土话实在:“礼多人不怪!”
还有就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想别人也学会他们的招数,以便将来和他分饼,所以就说这个不好,然后就他们自己掌握这么一项技能,我们也就永远竞争不过他们了,他们的利益就有了保证了。我见过很多大声说不喜欢撒谎的人,3分钟后不承认自己所说的话;诚实挂在嘴边的人,转脸就假传圣旨;说要努力奋斗的人,下班就陪上司睡觉。
再有就是一些喜欢标榜自己的卫道士,总是将这些不需要花钱就能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的事情挂在自己的口边,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或许就一个原因,是他们自己心虚,需要这些来帮助他们掩盖吧!
总之,赞美是你搞好人际关系的第二步!改变永远从自身开始,现在就赞美你身边的人,对,就现在!具体方法我就不赘述了,你可以查出来很多很多,比我的记忆全面。
别告诉我你身边的人没有优点,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别人是有优点的,你也一定能够发现。
如果要我们赞美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的思想需要经过多大的转变啊?怎么办?
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还是以“好坏、对错、黑白、喜欢不喜欢”来判断这个世界,这就是你狭隘了。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一个好人,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你,包括你的亲人;有没有一个坏人,有意无意地帮助了你,有没有?
前面的内容已经清晰说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互相依赖、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互相支撑的。别人动一动就会影响到你,别人动,对他来说,一定是对的,但是对你,可能是负面的影响,也可能是正面的影响。同样,一个坏人,他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你,可能是一件坏事,但是对你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有可能吧?
那么,我们现在开始适应不再以“好坏、对错、黑白、喜欢不喜欢”来区分这个世界,我们以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小来区分这个世界,短期的、长远的,都要考虑,这样就一切OK了。如果我们是领导,不管下属是什么人,不要做好坏的区分,而做有用和没有用的区分,能为我们所用,就是好下属,不能为我们所用,就不是好下属,就这么简单。下属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用他,还是他用我!
如果这样,你再赞美别人,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吧?可是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两条腿走路。
你有没有碰到过一件事情你很清楚应该怎么做,甚至做过预演,可是一上手就是错的?在很多事情上你对自己的第一反应总是不能满意,你做出来的和你心里想的不是一回事?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道理啊规矩啊什么的,我们真正接受的有多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都是知识,我们听后也只是成了我们大脑的一份储存。而我们的实际行为表现的驱使动力是我们的感知,是存在于我们整个身体中的。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或者场景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我们的身体反应,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本能,而不是我们一直都相信和依赖的大脑思维的反应。
我们的大脑思维只有在接收了信息以后,经过分析处理,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发出指令,身体开始执行,可是很多时候都已经晚了。
比如操作技能方面,所谓的熟练工种,都是要不断地训练出来的,飞机驾驶员对临时情况的处理,汽车驾驶员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等等都是。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身体感知和思维逻辑在很多的时候是不统一的,不能第一时间匹配一致。
那么,我们的身体感知值得信赖吗?需要怎么样给予一定训练和提升呢?
我们的身体感知系统和我们的大脑思维系统一样,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形成经验,最后成为一个反应系统的。只是我们的身体感知系统在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积累了,从而形成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些技能,也叫潜能。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的身体感知应该是领先于我们的大脑思维的。
我们的大脑在被过度地开发,不管你需要不需要,而我们的身体感知却依然停滞在一个随时恐惧的水平,如同刚出生的婴儿。这导致了我们不能面对冲突,一旦受到攻击,或者潜在的攻击,我们就会迅速地做出攻击性的动作,以获得安全的感觉,比如:马加爵、药家鑫。部分人成年以后,严重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继而由于胆怯封闭自己,形成了今天宅男宅女的一片广大群体。
我们的身体感知系统在真实地主导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只能接受它,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完善它,而不是忽视它。
很多网友都向我咨询这个问题:如何让自己走出人际交往的恐惧,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我也不想讲道理,就说两点。一是尝试调换自己的生活圈子,比如看书,换一个类型的;上网关注一下平时不注意的另外一些话题;上班换一条路线或交通工具;添置一些风格不同的衣物;和普通的同事试着说上几句话;做几件以前没有做过的估计以后也不会做的小事,等等。二是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很好的公益组织的,你就去报名,自己带午饭,干什么不要紧,只要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和名誉就行了,看看自己的反应,就应该知道是否有进步了。
前者是着手改变前的准备和适应,后者才是一个身体感知的积累过程,所以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在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有一些收获,然后再想怎么做得更好吧。
总结一句,我们要迈两条腿走路,如果只迈一条腿,即使你使再大的力气,跨再大的步子,也依然离自己的目标很远,很远!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赞美是一种行为,有想法就要表达出来
那么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人呢?有一句类似暧昧的话:爱是表达出来的!我颇认可。
的确,如果我们只是把爱放在心底,谁知道?别人也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清楚啊,别人也不会感觉到的,所以那不叫爱。
做出来的才叫爱,做不出来的叫想法!
注意一点,就是赞美要注意有礼有仪,不能出现有礼无仪,或者有仪无礼,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赞美不用特别的肉麻的,有时候提高一下声调,一个积极的眼神,一个欠身的动作,效果更好。尤其是对有阅历的人,直接的赞美可能引起别人的警觉,我们是在中国,没有办法的,而一个类似身体本能的反应,更能够说明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赞美的防备程度也在降低,我们施展的空间更大了!
在1970年,一个男孩在长安大街上,看到一个年轻女孩,于是走上前去说:“你好漂亮啊!”结局是被扭送公安机关。1980年,同样的事情发生了,结局是,女孩会以“流氓”加巴掌回敬。1990年,同样的事情发生了,结局是女孩脸红扭头走开。2000年,同样的事情发生了,结局是,女孩回应:“谢谢。”2010年,同样的事情,女孩回应“你也很帅啊”,并回了一个媚眼。
现在就开始你的赞美之旅吧,不会有什么错了!如果你是一个组织的领导,你的赞美会有更大的效力。一个组长、班长、主管、经理在众人面前给下属一个赞美,那么激励的效果好大发了,省钱好用,还可以重复使用,棒极了!
赞美是分层次的,当然,你说拍马屁我也没有意见!
初级的,见面夸个衣服、发型、饰物什么的。中级呢,作品、技能、业绩什么的。高级呢,人品、追求、境界什么的。顶级的是发现别人心里的秘密,好好赞美一下。这个顶级不在于有多么高明,而在于你能否发现,这需要机缘!
心坎上、内在需求人品、追求、境界作品、技能、业绩衣服、发型、饰物:赞美的层次有一些是通用的方法。夸奖别人的孩子,家长一定高兴。夸奖别人的家装,主人一定满意。夸奖部门的业绩,领导一定高兴。
需要注意的就是一些别人见不得光的,周围环境不宜的,比如你到领导家里,一个劲儿地夸领导有魅力,很招年轻女孩喜欢,那么领导的老婆很不爽,领导不高兴,后果很严重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自己,就是赞美你身边的人!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说的话。校长李培根讲话时,7000余名学子多次现场高呼“根叔、根叔……”,这表明这句话说到了人们心里面,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对啊,总有那么一些地方,我们自己曾经很不满意,可是别人一旦说它不好,我们立马和他翻脸争辩:“哪儿不好了……比你们家好多了……”这个地方比母校更有深度,那就是我们的家乡!
谁不说俺家乡好,为什么呢?
不知道,那我们就逆向思维。如果说我们的家乡不好,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认为自己的家乡不好的时候,我们也就认同了自己来自一个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对于自己的自信就是一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个不小的伤害。
再者,别人认为你来自一个不好的地方,别人的思维也就开始陷入一个定式了。“这个人不怎么样!”你没有看见北京说“外地人”,上海人说“乡下人”,广东人说“打工仔”时,那眼神转变得竟是那么快和那么明显。
家乡的好是一定有的,你可以发掘嘛,从名胜古迹到知名人士,从经济发展到土特产品,要都没有拿得出手的,那就找原生态的老房子,还没有就找一马平川和山花烂漫,要是实在什么都没有,刚被原子弹炸过,那就说这个事件,总是有说的,超过别人的嘛,如果还没有,那就……那就编个神话故事吧!
家乡还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成长有莫大的影响。
当我们“哇哇”大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
即使现在有些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在未出生之前就是有记忆的,那这个记忆也是在娘胎里才有的,也是受亲人影响的啊!所以,亲人好,我们才可能好!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和同事、朋友交流的时候,都要尽可能说他们的好话。不是要说假话,而是尽量发掘别人的优点。说别人的好话,这样就等于给自己戴了一束光环,能起到炫目的效果,帮助自己获得更多人的尊重。
如果我们不说他们的好话,而是说他们的坏话,这样听到的人就会有一个感觉:“和一群不好的人在一起混的人,自己能好到哪里去?”再深一个层次:“为什么你周围的人对你不好,是不是你先对他们不好的?”再深一个层次:“这个人喜欢传播别人是非,以后有什么事情不能告诉他,免得以后被他卖了!”
还有,地球是圆的,你今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传到相关当事人的耳朵里,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到时候你怎么办?你可就把一个人实实在在地给得罪了!说别人的好话,是我们人际关系不可忘记的规则之一。简单总结一下,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就先对别人好,这个世界没有人欠你的。
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人家。高一个层次,别人想你怎么对他,你就怎么对他,这是获得人际关系的法宝。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注意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且它们是可以互换的。
礼者理也,人际关系的圆融表达
送礼是王道,和前面的赞美一个道理,事情要做出来,否则别人不知道的,你去看望什么人,一定不能空手的,礼物是必要的。送礼的理由可以很多,新年,节日,都可以送。可以送的东西也很多,家里特产,自己的手艺。总之,想送就送,不要为环境和思维所局限。
抬手不打笑脸人,送礼总不会错,那么接下来,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你办什么事情都顺利得多了!
你不要以为大家都是按照你的思维做事情的,就在你身边。有很多的事情,是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的,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尤其是你自己想象的界限。那么人家为什么要做,又应该怎么做?就都要看你们的交情了。交情怎么来,先要交再有情,怎么去交,只有主动结交,那么礼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传递物和道具。
什么东西都需要载体的,交情也一样!你什么时候看见交情了,什么模样?几斤几两?其实交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它需要附着到一些具体的物体上才有价值。这时候礼物就有了意义,所以送礼是让文化落地,懂吧?
在可送可不送的时候,以送为先;在可多可少的时候,宁可多送不能少送;有很多的时候,你还不能确认的时候,你就先送出去再说。在礼品的选择上,你要尽可能让它有意义,这样附加的价值就高很多了!比如,你亲手做的,家里珍藏的,一起分享的,等等!
当然,你是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你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可是对方是君子吗?你是处在一个君子生存的世界吗?不是啊!我们生活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
在一个很现实的环境,我们要遵从的是现实的游戏规则,否则你就生存不下去。生存是人的第一权利。
那我们来个高层次的: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境界够高了吧,其实道理都是一样,遵从现实的游戏规则!
需要申明一下,这里阐述的是送礼的文化。我所说的礼,是礼貌的意思,在为了礼貌的诉求下,需要一定的载体,仅此而已。如果你为了别的什么目的,那是你的选择。彰显一个人自我的,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的选择。
礼物不用太重,否则我们吃不消的,我们的收入也是有限,只能尽力而为了!一个月了,给自己身边的同事买一次水果,可以限定在你身边的部门,你能承受的吧!关键的几个同事,一起吃顿饭,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一个季度给孩子一件礼物,给老婆一件礼物,一年给父母几次礼物,这些基本的都能够照顾得到吧!
人际关系最高层次,创造利益共同体
天底下什么都在变,只有创造利益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为了我们的关系不变,维护共同的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你说话别人为什么会听?
我在课堂上经常举一个例子。当我说,请大家把钱包里的钱都拿给我,大家左看右看、疑义、哄笑,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动手掏钱。而当我说现在休息,后面有给大家备的水果茶点,大家可以享用,大家都立即前往,放开了享用丰盛的茶点。
我还是我,没有变化,为什么前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两个极端,我说的话好使,或者不好使!
所谓“一呼百应”,有两个要素:一是符合大家的利益,才有人追随;二是“鼓与呼”的人要有公信力、号召力,能获得大家的信任。在实际情况中,满足第一点更重要,原因是在所有的人当中有公信力、号召力的人太少了!所谓关系,一定是双方的。仅有一方的只能叫想法,不能叫关系。关系的建立一定需要双方都投入的,那么,所得到的利益也要是双方都能够拥有的,就是利益相关。当我们和别人一起做一件事情,只有我们有好处,别人没有好处,那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或者是透支了彼此之间的信用!
需要强调一下,这里的利益,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可以互换,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可以互换。利益终究是要互换的,就如同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路径。
那如何维护好关系呢?
普通的上班族,可能有创业的想法,但现在还为时尚早,对于现在认识的那些人,有老板、公司高管、行业领头企业的经理人、政府公务员,我们可能并没有刻意去找这些人,只是碰巧遇上了,能谈得来,可能做什么行业的都有。而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自己还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这些现在认识的人变成以后的人脉?又要怎样维护好呢?
实际上维护关系比建立关系要复杂得多,因为建立关系是一个点,而维护关系是一条线,需要不断地跟进。当我们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效果会更好,有时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具体的方法有很多,需要选择因人而异的对待方式。比如说对方是一个善谈的人,那我们最好就是当一个感兴趣的聆听者。又比如说对方是个善谈的男人,那我们聆听的同时最好能不时做出点崇拜的样子来。再比如说对方是个善谈的中老年男人,那我们最好还要再加上一点天真活泼。还比如说对方是个善谈又吝啬的中老年男人,那我们最好还要无限放大他给你买的那根冰棍的大方、感动……
总之,我们要给予一定的回馈,物质的我们没有,那就给予精神上的回馈。调动关键资源,懂得如何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