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多现代人对礼貌问题不以为然,礼节仍相当重要。教导孩子彬彬有礼,有助于孩子成为举止得体、有责任心、有贡献的社会成员。培养孩子知书达礼、告诉孩子对人友好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越小,便越能理解、吸收和掌握。说到底,你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不要学会粗鲁。
1.讲“礼”从会说开始
礼节表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因此,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最重要的是要对他进行道德修养教育,使孩子将来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精神文明相和谐。
王佳志今年6岁了,他是个既好动又喜欢说话的男孩,按理说他生性活泼,应该讲究礼节,可是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阿姨,他见了阿姨不仅没打招呼,在吃饭时他还一边吃饭,一边口沫横飞地跟大人说话,并在阿姨与家人说话时,插嘴打岔。
孩子不讲礼貌大多与家长本身行为的不良有关。作为父母,你应该成为你小孩的礼仪老师,这必须从孩子刚刚懂事就开始注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礼仪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和“润滑油”。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就是教孩子学习怎样待人,怎样跟人相处,包括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守时守信、讲卫生、遵守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此,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孩子一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
培养你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并不难,如能按下面的要求去做,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具体的场景,教育孩子要举止文明
教孩子“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这十个字,并让这十个字形成孩子的习惯。因为这十个字虽然简单,却集中了礼貌用语要表达的全部含义,即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谦让。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训练自己的孩子经常、主动地使用这些词,并且让这些成为他们的语言习惯。
要使孩子们不仅在他们熟悉的家里、幼儿园里,在熟悉的人面前,而且在异地、街头、公共汽车上、商店和电话里,在与他人交谈、寻求帮助时,这些字都能脱口而出。在教孩子礼貌用语时应该简单实用、容易上口。
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质,还要有良好的举止,平常我们总是让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际上就是说,人在举手投足之间会表现出他的修养。一些人很少说话,但通过他的举止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修养、他的力量。从某个角度看,训练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这不只是健康教育,同时也是行为教育、形象教育。
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举止端庄、大方、文雅,希望他们有展现自己个性的音容笑貌和举止。我们自然不是让他们去继承那种“笑不露齿、足不出裙”的陈腐礼教,也不是要他们学得老成持重。孩子文明举止的养成,那只是一方面,更难的一方面在于矫正。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在举止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要随时注意矫正。例如,一些孩子乱吐口水,当众挖鼻孔;走路左摇右摆,横冲直撞;跟人说话时总四处张望、乱动等等。这些行为,一开始都只是偶然的,但要是我们做父母的不予注意,不引起重视,这些偶然的行为就会积淀下来成为习惯,而孩子本人却处在不知不觉之中,以后觉察了也难以克服。可见要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教孩子养成礼貌习惯,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规矩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放任孩子,让他坏了规矩。比如,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要这要那,不能乱翻人家东西;大人在做事时,不要在周围乱喊乱叫;有客来时,要请客人坐,给客人端茶;吃饭时,不能因为某一道菜自己喜欢,就强霸着;不随便骂人说脏话等。让孩子们言行举止不越轨,主要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规范意识,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遵规守纪。否则,他们将惹人不快,令人讨厌,终会被挡在友谊大门之外,日益孤独。
一天饭后,爷爷拿出三个苹果放在桌子上,面对奶奶和小孙子说:
“今天吃苹果,谁大应该吃大的,谁小应该吃小的。”奶奶和小孙子都看看苹果,没有说话。爷爷又问:“小辉,大苹果给谁吃?”3岁的小辉已能辨认出苹果的大小了,他拿起大苹果到奶奶面前,放到奶奶手中。奶奶亲亲小辉,爷爷拍手笑着说:“小辉真乖,懂得爱奶奶。”
第二天饭后,爷爷又拿出大中小苹果三个,放在桌子上。爷爷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小辉说:“小辉,你分苹果吧!一人一个。”小辉马上把两个稍大一点的苹果送给爷爷和奶奶,自己拿了一个小的。爷爷说:“小辉是个好宝宝,知道尊敬老人。”从此,每天饭后吃水果,小辉都知道把大的送给爷爷奶奶。
2.穿着整洁就是尊重身边的人
告诉孩子:“你每天都要穿着得体的衣服,不要花枝招展,也不要另类古怪”。
从古至今,人类就有爱美之心。人不可貌相,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一个谚语,但事实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以貌取人的倾向。在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还不是很了解一个人时,我们常常会根据对方的衣着、服饰来判断他的身份、地位。当一位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人向你问路时,你一定会客客气气,且热心地向他指路。反之,当一个衣着邋遢、不修边幅的人来向你问路时,我想你很可能会觉得此人极为可疑,甚至心中有一丝害怕。
有的人或许还会为此责怪自己敏感,但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往往都是先以你的形象来认可你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拥有良好的形象,穿戴整齐。
良好的形象有两个重要含义:衣着的美观和身体的清洁。一个衣着得体的人,肯定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相反不修边幅或搭配不当只会让人心里不舒服。当然,这决不是说你就应该以貌取人。但在多数社交场合,衣着得体确实是很重要的。身体是很重要的自我表现形式。外表被认为是内在的反映。高尚的理想、活泼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本身与个人的整洁是分不开的。一个强健、清洁、优美的身体与一个强健、清洁、优美的个性息息相关。一个人如果在哪一方面放任自己粗枝大叶,那么他会身不由己地在哪一方面堕落。
得体的衣着打扮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希望以此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它也是你对他人表示敬意的一种形式。让你的衣着得体,并不要你花很多钱。你只要尽力地让自己在别人眼里看着整齐干净就行了。不管多穷,你都可以穿得很得体,应该有意识地尽量拿出最好的仪表,注意干净整洁,同时,你要竭力保持真诚和自尊,这样才能帮你渡过重重难关,带给你尊严、力量和魅力,让你赢得别人的尊敬和钦佩。
每一个谨慎自重,向往获得成功的人都会重视自己的衣着。什么样的衣着决定什么样的性格。穿戴整洁往往使你看起来优雅从容,而衣衫褴褛、衣冠不整使人感觉局促不安,缺乏尊严和庄重感。我们的衣着会影响我们的自信,任何有这种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穿着整洁合身的衣服,让人精神焕发、春光满面,而别扭肮脏的衣服有损人的精神状态和风度。
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着装,要让他们懂得:
“孩子,你如果想使别人能看到你的优点,就应该创造出完美的形象,穿上整洁合身的衣服,那样,别人才可能进一步注意你的思想和行动。总之,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就首先要从形象开始。”
3.听别人把话说完
听别人把话讲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耐心,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交际艺术。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太娇惯,往往比较任性,缺乏耐心。刚听到反对意见就会把人打断,这样在人群中就会显得没有礼貌。所以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礼貌问题时要在意这一点,要让孩子明白:让别人把话讲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耐心,也是一种尊重。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不随便打断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开口之前,能让别人把话说完(哪怕你不赞同他的意见),体现的是风度,表现的是你对别人和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宽容。因此,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收获好人缘,就得善待别人说话的权利,学会适时闭嘴。
听别人把话说完,要学会平心静气。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肯定有许多东西是我们个人所无法了解的,通过倾听别人的谈话我们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其实只要用心去听,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听,把别人说的话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你就会发现别人的某些闪光点,就会从别人的某个词、某个句、某段话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当别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而一时又插不上言,或者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对方时,那么就闭口倾听,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
听别人把话说完,才有可能发现事实的真相,要学会去伪存真。让人把话讲完,实质上就是一个调查过程。要学会辨别说话人的动机,仔细考虑他说的话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而不是看人家的话是否中听。要学会听出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只有让人把话讲完,才有可能了解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最美丽的真相。
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记有关于冯道的一件事。后唐时,冯道、何凝同在中书省为官。何凝前一天让从吏为自己花了一千六百文买了一双新靴,次日见冯道脚上也穿了一双和自己同样的新靴,便问冯道:“汝靴价值几何?”冯道伸出左脚说:“此靴价八百文……”何凝一听立刻回头责问从吏:“吾靴何用一千六?”不由分说把从吏斥骂一顿。这时冯道一旁又慢慢伸出右脚说:“此靴价亦八百文。”众人听了不禁哄然大笑。
历史上,人称冯道为五朝元老,看来他不但会做官,也会说话。只怪那不会听话的何凝,平白无故地把从吏骂了一顿。这事虽然像笑话,但也告诉人们:听人说话,要让人把话说完。
4.公共场所的礼节教育
公共场所,父母不在身边时,从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她)所受的真正的教育是怎样的。
公共场所礼仪知识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从小告知、培养,孩子才能慢慢地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不至于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出出格的事。这也是孩子怎样教育做人的重要环节,这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很多公共秩序是没有明文规定的,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许有的家长强调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因而不屑于告诉孩子要遵守这方面的规矩。
但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孩子了解世事的阶段就过早地灌输另类的观念也是有弊端的。这会造成孩子日后社会关系的混乱,对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会起到不良作用。
在教育环境上,学校里“轻声、慢行、靠右走”这些提示经常可以在走廊里看见。所以,遵守公共秩序是公德心的体现,受益的则是广大公众,也包括我们自己。
遵守公共秩序,也是一个人基本素质、涵养的体现。一个孩子在大众眼中的行为表现体现了这个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层次。所以,基本的社会规范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从小接受,自觉遵守,形成习惯。
公共场合的礼仪教育也是需要家长给予示范的。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自觉遵守礼仪秩序。教育无处不在。家长在看到超市工作人员维持扶梯秩序的时候,自觉遵守的同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总结,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走右侧?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扶梯左侧是预留给因为有急事而通过的人的。
若在路上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如果需要简短交谈,应站在过道的一侧,把行人通道让出来。如果两个人相距较远,又需要打招呼,可以点头微笑或者挥手示意,不要隔着很远就大喊大叫。
不同性质的公共场所对礼仪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卫生问:公共卫生间的卫生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每次用完后,都要放水冲洗干净再离开,洗完手后最好用纸巾把手和弄湿的洗手池台面擦干净,不要一边走路一边甩动双手,弄得到处是水,万一甩在了别人身上是很不好的。当然,也不能往自己身上抹,这些都是失礼的表现,也会影响自己衣着的整洁度。
再比如在居民小区里,安静是第一位的。小区人多,进进出出的时候大门总会发出声响,上下班时段声响频繁就会扰邻。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出门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保持安静,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在地铁站或者公交车上,安静也是第一位的。有的乘客的手机响了,便开始不顾一切地大声交谈。甚至有的人还骂骂咧咧,言谈中夹带着骂人的话语。这种人旁若无人地制造噪声,搅得大家烦不胜烦、心神不宁。
试想一下,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没有人告诉他(她)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们就会习以为常,觉得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总之,从细节处培养孩子讲礼节的习惯,能使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孩子就一定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而成为良好的习惯。
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是孩子学会做人的第一步。
5.当好“小主人”,学会待客之道
让孩子学习如何做东道主,怎样热情、诚恳地接待客人等,这对孩子以后的思想品德、学识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周有一个多年未见的同学来童女士家里做客,带着她儿子。童女士邀约她们母子住一晚,期间忘记和女儿小美交待了,待母子俩待到晚上了,小美就直接对人家说:“你们怎么还不回家呀,天都黑了。”幸好是好同学,理解孩子不懂事所以不介意,不然还以为小美在赶她们呢。童女士说:“妈妈不对,忘记告诉你了,今天小哥哥和阿姨要在我们家住呢!”小美说:“哦,那她们为什么不回自己家住呀?”妈妈:“因为回家路很远啊。”小美说:“那就坐公交车好了。”妈妈:“公交车没了呀。”小美:
“那就叫她们自己买车好了。”妈妈:“好啦,不要再说了,再说就没礼貌了。”童女士同学说:“没事,小孩子知道什么呀。”
前天小美同学圆圆来家里玩,小美当时只顾自己玩了,因为当时小美妈妈在和圆圆妈妈聊天,小美妈妈就说:“圆圆在,你要陪着她玩的,不能只顾自己玩。”小美说:“可是她们马上就要走啦。”妈妈:“哪有,才刚来不久怎么会走。”圆圆妈妈也逗趣说:“是啊,我们才刚来你就要我们走啦。”
通过这两件事反映出,小美还不知如何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