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堵缺口时,大批清军已綷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城已綷没法再守,便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繺带劝地把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候,有一批清兵过来,看见史可法穿的是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薥。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
公元1645年农历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太多,天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清军攻陷扬州还有另外一个診因。史可法是下定了必死的决心来抗击清军,保卫扬州的。然而他的一切苦斗,换来的却是马士英、阮大铖之流的讥讽、破坏、诽谤和陷害。马、阮竟然扣发、侵吞抗清士兵的军饷,制约、削弱史可法的兵权,唆使、怂恿藩镇们不服从史可法的指挥,甚至诬蔑陷害史可法与自称亲王的大悲和尚有牵连,意欲置史可法于死地而后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攻陷扬州的并非满洲铁骑,而是南明小朝廷里的昏君奸臣!
史可法死因之谜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大举南下,强渡淮河,势如迅雷闪电,只用了十二天时间,就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与军民奋起反抗,固守扬州孤城。多铎围城七日,他数次派人招降明军统帅史可法,均遭拒绝。四月二十五日,他下令用红衣大炮攻城,摧毁了城内军民的顽强抵抗,清兵破城而入,大肆屠杀十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
而关于史可法的下落,却成为了一个谜。当时的洪承畴就曾发问:“果死耶?抑未死耶?”此后关于史可法去向的记载,传说颇多。
正史和野史中关于史可法下落与去向的记载传说互相矛盾,甚为纷繁。大致说来,不外乎生死两种说法。而每一种说法都有各种的版本,令人难辨真伪。
有的说,史可法于城破时出城逃生。具体出逃过程又有异词。一说为城破后,史可法缒城逃亡。如《明季南略》引《甲乙史》说,清军渡过淮河之后,当天晚上就大破扬州新城,肆意屠杀。此时史可法守卫在扬州旧城,收到清兵劝降书,不为所动。清军故意传出假消息,说有明军来援,史可法误以为真。因为清军已綷占领东门,史可法就打开西门覾接,不料进城的却是伪装成明军的清军,一进城就大开杀戒。“可法立城上见之,即拔剑自刎,左右持救,乃同总兵刘肇基缒城潜舟去。”谈迁亦持此说。张岱《石匮书后集》说,史可法逃出城后,曾綷“过钞关”、“走安庆”。但另一说以为刘肇基在扬州城被攻陷前已中流矢而亡,所以不可能与史可法一同“缒城潜舟去”。
还有一说为城破后,史可法骑白骡从南门逃生。乾隆《絓都县志》记载:“扬州故老曾有言,可法于城陷时,跨白骡出南门,复不知其死。”康熙初年,有扬州人贩茶过安徽桐城,夜宿村中,遇见一位老者非常魁梧,对于史可法的下落知之甚详。据云史可法在城破之前,曾綷袒背让人用浓墨书写上他的名字,“恐或中途歼于乱军,此所以志也”。城破后,史可法乘坐骑从南门逃出,不到十里路,被游勇散兵所伤,后即不知所终。许旭就此赋《梅花岭》诗云:“相公誓死犹饮泣,百二十骑城头立。瞬息城摧铁骑奔,青骡一去无踪迹。”
而关于史可法被杀的说法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一说是扬州城破时,史可法毅然自刎而死。如计六奇《明季南略》记载:“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可法拔剑自刎。”同时自刎的还有很多人,如診兵部尚书张伯鲸被清兵所俘,不肯投降,身上多处负伤,也自刎而死。史可法早有自杀之意,故自刎当有可能。
还有说史可法在城破后,自投清营而死。据王士祯《池北偶谈》所述,康熙二十年,有吴某从东北回京,驻防老将安某对他说,他回去后,可以告诉那些史臣,当年王师攻破扬州时,安某在军中,“亲见城破时,一官人戴巾衣氅,骑一驴诣军营,自云:‘我史阁部也。’亲王引与坐,劝之降,以洪承畴为比。史但摇头云:‘我来此只办一死,但虑死不明白耳。’王百方劝谕,终不从,乃就死。”史可法自投清营而死,显然是为了自己的名节不被埋没,也合乎情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史可法死于乱兵之中。如《明季南略》引他书说,清兵伪装成明军芢取史可法打开西门,入城后大肆屠城,史可法在无奈之下,“引四骑出北门南走,没于乱军”。《清实录》的记载是:“攻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也与此说相似。
更离奇的说法是史可法逃亡后,沉水而死。据说史可法出城后,骑马渡河,因马蹶落水溺死;或说他出东门遇清兵堵截,自觉无望,即赴水自尽。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八出题作《沉絓》,写扬州城破之后,史可法逃至絓边,自言道:“俺史可法率三千子弟,死守扬州,那知力尽粮绝,外援不至。北兵今夜攻破北城,俺已满拼自尽。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一身撑持,岂可效无益之死,舍孤立之君?故此缒下南城,直奔仪真,幸好遇一只报船,渡絓过来。那城阙隐隐,便是南京了。”此时忽然得知,南京也已沦陷,“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于是史可法“跳下絓去”。
一般认为,史可法在扬州之役中是被俘遇害。《清实录》云:“攻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明史》说,史可法自刎未遂,被部将拥至小东门,为清军抓获,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遂遇难。还有史可法嗣子史德威著《维扬殉节纪略》记述道,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刎未遂,为清军捕获。多铎对史可法“相待如宾,口呼先生”,并劝降说:“为我收拾絓南,当不惜重任也。”史可法答曰:“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于是被杀。此外,史可法于四月二十日左右写过五份遗书以及给其母亲、夫人的绝笔,其中有“一死以报国家”之语,可见他早就抱定一死之心,说他得以逃生似不可信,且其部将刘肇基在扬州城陷前已中流矢而亡,不可能与史可法一同“缒城潜舟去”。
不管怎么说,史可法本人在围城之前就作好了必死的准备是毫无疑问的。他在几份遗书中一再表达了“今以死殉城,不足赎罪”、“一死以报朝廷,亦复何恨”、“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的决心。因此,他的忠贞报国、杀身成仁之心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史公到底是怎样死的?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是如何度过的?这个牵动人心的问题,在他死后数百年来仍是难解的谜。
史可法算是民族英雄吗
现在许多人对于“民族英雄”有很多非议,例如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当然也包括史可法。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綷撰文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早在1981年所写的《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中这样写道:
“民族英雄这个称号,可以说,还是不可以说?我看还是可以说,但要作认真的分析。民族英雄有两种。第一种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英雄。这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这种英雄,我看应该大大地写。在近代史上,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我看可以写。这样的人也是很多的,还可以再发掘。
第二种是本民族的英雄,即一个民族内部的英雄,这是在跟别的民族斗争中成长或在本民族内部斗争中出现的英雄。我看这些英雄也可以写。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对这个问题,争论很多。我看岳飞是个民族英雄。金对宋用兵,岳飞代表宋朝的利益,也代表了相当多的汉族人民的利益去抗金,立下了许多功劳,而他的死却不得其所。我看,对岳飞的这方面的事迹是可以肯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一讲民族团结,一讲民族友好,这些事情都不能说了。我看不是这样。人家欺侮我们,我们去抵抗,行不行呢?难道不抵抗反倒好吗?我看,去抵抗还是好的。至于因为肯定岳飞而把对方丑化了,这在戏剧、小说、说书等方面都有表现,那是属于另一个问题。一般地说,过去人们颂扬的民族英雄大多数可以写,但有的却不一定要写了。比如史可法,有人颂扬过他,认为他简直不得了。但是我看史可法不一定是民族英雄,史可法做了什么事情?他没做什么,又不会打仗,只是后来不屈而死。不屈,是不是就一定叫做民族英雄?像这样的人是否一定要作为民族英雄来写?我们过去讲民族英雄,常常是从道德标准出发的,而且往往一讲到民族英雄,总是在民族斗争中出现的,尤其是在斗争中牺牲的人。我看,是不是不要局限于这个方面,把范围放开一些不好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民族,我看这是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
许多少数民族人物,在各自的民族中立下很大的功劳,把本民族的历史推向前进,也应该看做是英雄,并不是非要在抵抗什么后牺牲的才算是英雄。我们把民族英雄的含义放宽一些,意义就更大了。契丹族、蒙古族、满族,还有别的一些民族,都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是不少的,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不管怎么说,史可法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以自己卓越的人格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和爱戴,至于他是不是民族英雄,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