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母亲腌的萝卜干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先把萝卜洗净,切成长条,放人缸中用盐拌和,然后在萝卜条上压上石头块。第二天进行“倒缸”,就是把萝卜和盐水倒入另一空缸,把萝卜上下翻动,让萝卜吸盐均匀,翻动后仍压上石块。从第三天开始,将萝卜条取出来,晾在箅子上,在太阳下暴晒上五至七天,把萝卜内的水分晒去七八成后,再放入口小肚大的坛子中储藏。在放入坛子之前,先把花椒、花生、芝麻炒熟,用擀面杖擀成粉末,把擀好的粉末糅进萝卜条内,分层放进坛子里压实。每压一层再稍撒一些盐和高粱酒,最后压实,用稻草把坛子口塞紧,然后用麦秸泥密封。这样经过二十几天就可取出食用。每每看着母亲一刀一刀切萝卜、一条一条摆萝卜,总觉着吃进嘴里的萝卜干不只是香甜,还有一份浓浓的母爱掺在里面。总幻想有一天,一定要把天下所有的鲜菜都做一遍,让母亲也敞开肚皮吃个够,以报答母亲的那份恩情。现今还真过上了梦想中的日子,反倒对腌萝卜干有了想念。特别是在怀儿子害口的时候,非常想吃萝卜干。丈夫跑遍商店买来各种咸菜,吃在嘴里老品不出当年的味道。捎信给母亲,母亲很快就送来一坛子萝卜干,真是知女莫如母啊。看着我贪婪的吃相,母亲擦着眼睛说,都要做娘的人了,也改不了那股馋劲儿。其实母亲心里永远装着自己的儿女们,这不,我儿子都上中学了,也爱吃母亲腌的萝卜干。年年收了萝卜,母亲总要腌一坛子给我们留着。今年到了萝卜成熟的季节,我想拜母亲为师,也亲手腌一坛子萝卜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爱的世界里,也有个先后彼此,就像对自己的家人冷漠应以何去对别人关怀呢!
——新浪网友符合瑞和
母爱伟大
母爱是无条件的,母爱能保护一切,促进一切,所以,母爱也是无法控制,又不能通过努力获取的。母爱的存在会给所爱之人一种被祝福的感受,而缺少母爱就会引起一种怅然若失和绝望的感受。
——弗洛姆《爱的艺术》
不同使用人群的语言里,只有在呼唤一个人的时候,它们的发音是一样的,那就是妈妈。可见母亲和母亲的爱是这个世界上不分人种、国籍、地域的最广博的存在。
上帝在创造人间“母亲”的时候花了许多的时间,到了“母亲”出世的那天,仆人问道:“您为什么在造她的时候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啊?”上帝说:“人间的母亲,她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她靠残羹剩饭就能生活,她拥有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挫折到失恋,都能治愈。她有6双手,3双眼睛,她的眼睛可以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她眼睛都能够不必张开就能表达这样的意思:我理解你们,并爱你们。”
是的,母亲就是这样的无条件为我们付出,爱我们。有了母爱,我们仿佛随时沐浴在爱的喜悦中,而缺少母爱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母爱的伟大就在于其无私和奉献,这种能量之大足可以哺育一个人的生命。
——腾讯网友她只是梦
母爱的阴影
如果说精神健康的本质在于脱离母亲的子宫,进入世界,那么严重精神病的本质就是被母体所吸引,重新回到母体——也就是被夺走生命。
——弗洛姆《爱的艺术》
如果说精神健康的本质在于脱离母亲的子宫,进入世界,那么严重精神病的本质就是被母体所吸引,要重新回到母体——也就是被夺走生命。这种联系往往出现在和母亲的关系中,他们的母亲以这种接收——破坏的方式同孩子联系在一起。有时她们是以爱的名义,有时是以履行责任的名义要在自己身上保留孩子,保留成长的孩子以及成年后的孩子。只有通过她们,孩子才能呼吸。这些男子除了一些侮辱女性的表面性关系外不可能爱别的女子。他们不能自由和独立,而只能永远是一个残废者或者是一个罪犯。
母亲的具有破坏性和侵吞性的一面是母亲形象中坏的一面。母亲不仅能赋予生命,而且能夺走生命。母亲是活跃生活、也是破坏生活之人。她能创造爱的奇迹——但没有人比她更能伤害人。在宗教的象征中(如印度女神时母)和在梦的象征中都可以经常找到母亲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
母亲的爱是炙热的,是温暖的,给人以无私的关怀,但是母亲的爱也有破坏性,占有欲强的母亲会破坏孩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格,尤其是当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时候,这种畸形的爱只会把孩子变成一个残废者或者一个罪犯,没有别的路可走!
——腾讯网友灵魂深处
父爱的阴影
除了父亲的疼爱以外,一无所有的孩子就以一种奴隶的方式同父亲联系在一起。他的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父亲高兴——如果他做到了,就会感到幸福、安全和满足。但如果他们犯了错误、做了错事,如果他不能讨父亲的欢心,他就感到空虚、没人爱他或受到唾弃。
——弗洛姆《爱的艺术》
如果一个男子有一个性情冷淡、感情内向的母亲,而父亲却把他的爱和全部的兴趣倾注在孩子身上(这一部分是母亲冷淡的结果)。他是一个“好父亲”,同时也很专横。他如果对儿子的行为满意,他就称赞他,送给他礼物,对他很亲切。一旦他对儿子不满,他就会退居一旁或者咒骂儿子。除了父亲的疼爱以外—无所有的孩子就以一种奴隶的方式同父亲联系在一起。他的生活主要目标就是要使父亲高兴——如果他做到了,他就感到幸福、安全和满足。但如果他犯了错误,做了错事,如果他不能讨父亲的欢心,他就感到空虚、没人爱他或受到唾弃。在后来的生活中,这个人总在寻找一个他能以同样的方式与之联系的父亲形象。他的一生始终是依照他是否得到父亲的称赞而上下起落。在社会上这些人常常能获得很大的成功,他们认真,值得信赖和勤奋——先决条件是他们所选定的父亲形象要善于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同女子的关系则是小心翼翼和有距离的。
妇女对他们来说没有中心意义;他们一般对妇女颇有点轻视,这种轻视往往被他们对妇女的像父亲对小姑娘那般的关心所掩饰。一开始,由于他们的男性特点,他们会给妇女留下一些印象;但是一旦嫁给这些男子的妇女发现她们自己在丈夫的生活中只起第二位作用,而父亲的形象起主要作用,她们就会越来越失望。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如果妻子碰巧也是以父亲为中心的类型——这样她同一个对待她如同一个任性的孩子那样的男人在一起就会感到幸福。
与父亲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羽翼未丰的年幼,只能以父亲惟命是从,若父亲的觉悟太低则会把自己的控制欲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年幼的孩子蒙上了一层阴影。等到孩子羽翼渐丰,父亲渐渐老去,孩子会把父亲的这种压迫反作用在父亲身上,也就是所说的——不孝!
——网易网友好的烦恼
爱的实现
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弗洛姆《爱的艺术》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状。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情只是一种奢望,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
这些答案就是否定的,在追爱的道路上,我们全然不用理会这些世俗之见。
原来爱也需要实现,还要有个方式,那我们会不会因为给爱添加了太多的负担而影响其爱的纯洁呢,但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爱情也不例外!
——腾讯网友爱的奉献
母爱的无私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弗洛姆《爱的艺术》
如果不是有母亲这个仁慈的神灵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搜狐微博游人浪子
母爱的消极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弗洛姆《爱的艺术》
孩子在4—8岁的时候,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但如此的分析也是对的,世界上没有全对的事情,总而言之,瑕不掩瑜,母爱还是完美的!
——网易网友扯不断的红尘
父爱的艺术
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弗洛姆《爱的艺术》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原型意义上的理想典型,而不是指每个母亲和每个父亲都以这种方式爱孩子。
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这是不足为奇的。大多数孩子有幸得到母爱(我们以后再谈在什么程度上得到母爱)。而成人身上的这种渴望更难得到实现。在令人满意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渴望始终是性爱的一个成分;但也经常出现在宗教形式,或者更多的是出现在神经病形式中。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亲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亲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们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谈起父亲总有这么一段回忆,记得有一次大考时,我忘了带数学器具,正好外面下着滂沱大雨,我心想:这下可完了,确定不及格了,这场考试十分重要,影响我是否能升到重点高中,在这个时刻老爸及时出现了,他手里拿着数学学具,本人却被淋得像一只落汤鸡似的。我心里,无比感动。
——新浪网友找寻你的足迹
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