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满足,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和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那些无力拆除自己与伴侣之间那堵高墙的男女,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悲欢离合的情侣时,会身临其境,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两个人会一起成为他人爱恋故事的观众。只要爱情是一个白日梦,他们就能加入进来,但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他们就僵化了。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另一种表现是把现时推移到过去。一对夫妇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动,虽然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感受到爱。这种情况和幻想未来的爱情完全一样。不知有多少订过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妇仍在憧憬未来爱情的幸福,尽管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方的无聊。这种倾向符合作为现代人标志的一般态度。现在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但不是现时。他们满怀感伤地回忆童年和母亲——或者为未来制定伟大的计划。不管是通过参与别人的非真正的爱情经历来体验爱情,还是通过把现时推移到过去和未来的方法来躲避爱情的现实,这些抽象的和异化的爱情形式其作用就和鸦片一样,都是为了减轻现实、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所带来的痛苦。
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就像爱情少有圆满一样,两人对爱情的期许总是不一样的,再加上不可避免的乱世杂念,爱情总是那样磕磕绊绊,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度。
——腾讯网友多喝一点
爱的投射
有些人对他人的每一点细微的错误都很灵敏,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闻不问,他们永远都在考虑的是如何指责对方或者教育对方。如果一对男女双方都热衷于这么做,那么他们的爱情关系就成为相互的投射。
——弗洛姆《爱的艺术》
有些人对他人的每一个细微错误的反应都十分灵敏,而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却不闻不问,他们永远是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者教育对方。如果——常常是这种情况——男女双方都热衷于这么做,那他俩之间的爱情关系就成为相互的投射。如果我是专横或无主见的,我就指责对方有这些缺点,并且根据我的性格不是要求他改正就是为此要惩罚他。而对方也同我一样地行事——这样两个人都能回避自己的问题,因此这两个人也就不能采取使他们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步骤。
投射的另一种形式是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首先这种反射常常反射在希望生孩子的愿望上。有些人之所以要孩子是因为他们想把自己的生存问题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时,他就会试图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义。但是这必然会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造成失败的结果。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存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而不能通过一个代理者。另外一个原因是有这种打算的人恰恰缺乏必要的能力,以引导孩子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孩子还往往被当做投射的对象,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父母经常使用的理论就是为了使孩子不失去一个共同的家,所以不愿离婚。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这样的“共同的家”中笼罩着的那种紧张和不幸的气氛往往比公开的决裂对孩子的损害更大,因为公开的决裂至少表示一个人有能力通过一项勇敢的决定来结束无法忍受的状况。
恋人之间的相互投射是正常而又特殊,主观而又客观的,正常在于投射是人的本性,特殊于两人之间的关系;主观于爱之深责之切,客观于不可避免的天性。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有时候就像割他身上的肉一样难,但是为了自己及其家人免受其害,我们还是要大刀阔斧的改变。
——网易网友老婆不打人
爱是必然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去爱别人,那么,他也必然会去爱自己,但是,如果他只是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去爱。
——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家庭给人温暖,唯爱使人幸福,当爱情悍然进攻,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束手就擒。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他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他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很少有人能悟出“自我”的可贵。人们总是自哀自怨,责怪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抱怨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梦想,甚至对生活心灰意冷,觉得自己被上天遗忘了,被幸福抛弃了。殊不知,一个不懂得珍爱自己的人,是难以碰触到幸福的。
爱自己是一种必然,是拥有爱的能力的前提。懂得并学会爱自己,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爱自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和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和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无居的时候,亲自去砌砖叠瓦,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哪怕你一无所有,你仍然有理由去珍爱自己,因为我们始终都在走一条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个能够创造性去爱别人的人,也必定是一个足够爱自己、珍惜自己的人,如果一个人忘我地去爱别人,对别人奉献付出,那么他并没有真正具备爱的能力。
爱是一种必然,因为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的内心孤寂无比。
——网易网友吊丝男
爱的分工
在爱中和在社会中一样,也需要分工,也有“分工”的形式,比如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其他人,是爱的能力缺乏的表现。对人类的爱是能够爱一个特定的人的先决条件,尽管从人类之爱产生的根源来看,对人类的爱正是从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发展起来的。
——弗洛姆《爱的艺术》
爱虽是一个整体,但是里面却有大玄机,爱有派系之分,如母爱、恋爱等,爱也有个人之别,如男人的爱、女人的爱。
我们在这里用到了“分工”这个词,也许会让你感到迷惑,“分工”这个词在工作领域经常听到,或是在政治学、经济学的课本、论文里。其实在爱中也一样会有“分工”,各种的爱针对的对象不同但是它们又是有联系的,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对“我”以内高度细腻敏感,对“我”以外高度冷漠无情。这里所说的“我”并不是指一个人,自己,而是有一定范围的“小我”,既包括自己,又包括自己所处的圈子,自己的朋友、家人。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一个具备爱的能力的人吗?一个人如果只爱他的家人,朋友和他自己,而对陌生人冷漠无情,那他并不是一个具足爱的爱人者,反而是一个缺乏爱的能力的人。如前面所说,爱人和爱己不可分割,少一样都不是真的爱。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一个人对人类、对自然、对宇宙都充满爱心和热情,但是他却不懂得爱自己,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那么我们也不能说他就是个懂得爱的人,也不能说他就是崇高伟大的人。在爱中,爱人和爱己各行其是,各司其职,虽然分工不同,但它们的目的相同,都是在表现和实践爱的能力。
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人类孜孜以求数千年仍不解的谜,它伴随人类世界走到今天被逐渐地细化,分成了很多种,形式虽然变了,但是爱的内涵始终是那样的浓烈。
——搜狐网友々丑的、想整容
去实践爱
爱和所谓“正常”的生活是绝对不能相容的观点从抽象意义上来看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就确实和爱的原则不相容。但是我们具体分析现代社会,就会发现社会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农民、工人、老师和企业家等人都能在不停止获取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实践爱。
——弗洛姆《爱的艺术》
爱不是得到之后就束之高阁,更不是穷极无聊的高谈阔论,男人和女人对爱的理解不一样,但在实践爱的问题上,谁都无法逃避。按照父系社会的社会分工,男人的一生就是追求功名利禄,女人的一生则是生儿育女,安分幸福。女人本愿是良好的、低调的,她们没有过多的奢求,也不想轰轰烈烈度过一生。但是,到了21世纪,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新时代的女性已今非昔比。她们的思想和意识都有了质的飞跃。在社会上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阴盛阳衰的趋势。你可以说这些现象都是社会造就的,也正是现代社会复杂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大龄剩男剩女出现。
这时有人就会说了,爱和我们的正常生活是绝对不相容的。这种说法好像爱脱离实际,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从抽象意义上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脱离现实,应该具体分析一下现代社会和爱的关系如何。
现代社会是一个旁驳复杂的大整体,而它与爱的关系就不能凭借单一的理论来判断。我们可以在社会上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在追求物质、满足生活所需、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爱或失去爱,他们仍然有着爱的能力,在正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能力。这样一来,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正常生活中我们也是可以进行爱的实践的。
爱发源于大脑,发展于行动,成功于实践。
——网易网友冷漠控
不敢去爱
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决定了他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予的行为。能够给予爱的人没有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拥有对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赖和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会害怕献出自己,害怕去爱。
——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爱的面前,最猛的勇士也会脱下铠甲,最儒的智者,也会望而却步,犹豫再三。有时候,我们碰到不错的人,想去爱他却很胆小,很没有勇气,害怕爱上了不应该爱的人,害怕这份爱不得回报,也害怕会受到伤害。总之,人们在爱情面前的顾虑总是很多,犹犹豫豫地不敢付出,不敢献出自己,最后失去了爱的机会。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这样的惶惑不安,踯躅不前呢?大部分原因都在于个人的性格发展。每个人都有惰性、依赖性,还会有自恋的倾向,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这些特点都不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任由它们肆意发展,我们就会再也找不回爱的能力。我们要不断地修行、练习,让自己有能力把爱情变成一种给予的行为,还要在种种爱的练习中找到自己对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奔向目标的勇气,渐渐地,我们就会除去那些惰性、依赖性、自恋倾向和剥削他人的要求,当有了这些特点之后,我们就会重拾爱的信心,不会再害怕献出自己,害怕去爱。
不敢去爱是谁的悲哀,是无中生有的自卑还是挥之不去的怯懦,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去爱,但为何却被一个借口就挡住了去路。
——搜狐网友忠一人
怎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