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绣球】且说一李中事例钱,开怍时各自与,库子每随高低预先除去,军百户十锭无虚。攒司五五拿,官人六六除,四牌头每一名是两封足数,硬有合干人把门军弓手殊途。那里取官民两便通行法,赤紧地贿赂单宜左道术,于汝安乎?
——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滚绣球》
这段【滚绣球】描写的是官吏横征暴敛和贪污受贿的嘴脸。由于元政府对币制管理非常混乱,官吏和商人伙同起来玩转钞法,钻朝廷的空子,私下印制纸钞,一旦有收益便可坐地分赃。按照衙门里的老规矩,大官分大头,小官得小钱。库府官员、军百户、攒司、官人、四牌头人人有份,连门军、弓手这些看管人员都能拿到好处。官宦中所谓的“有钱人”还和商贾串通一气印制假钞,四处骗钱;一些官员甚至借朝廷的名义回收破损钞票,声明全部烧毁,实则偷拿出去再用到市场进入流通。
官人、商人没有成本地拿着“钱”到处挥霍,受苦的不过是毫不知情的普通百姓。这种无形的凶险比官、商直接奴役打骂穷人还要可怕。鉴于这种现象,刘时中希望高监司“青天大老爷”能将情况禀报朝廷,解决社会上种种问题,以免民众生变,引发动乱。
刘时中的担忧是有先见之明的。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本为元惠宗,“顺帝”是朱元璋给起的谥号。元惠宗弃江山于不顾,终日活在权臣的羽翼下,导致民间起义大爆发。后来起义军攻破大都之后,顺帝仓皇往西北宁夏方向逃走,死于异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赐惠宗谥号“顺”,意思是他顺应天意将皇位给他。这种带贬义的谥号不被元人承认,却成了历史的公认。
生活在元顺帝时期的刘时中,在对高监司发出劝言时各地已经出现小规模起义,起义若是闹大,元王朝的根基必将不保。但一个高监司又能如何,就算他肯帮刘时中递上谏言,可是腐败已经渗透到了元朝廷内部,有道是上行下效,地方政府胡作非为其实不过是整个朝廷内部变化的缩影罢了。
一曲《端正好》,充满了刘时中的愤恨和伤悲,他满怀希望,可是他也应该清楚到最后得到的必定是失望。毕竟社会已是如此,除非明主降世,朝廷来一次大清洗。然而,刘时中不服输的个性和怜悯世人的柔情,让他又放不下受苦受难的黎民。
杳杳冥冥,潇潇洒洒
宋遗民谢枋得在《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讲:“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此话的意思是,文人甚至比娼妓还要不如,仅仅高于乞丐而已,一些士人常常吃不上饭,过着乞讨的生活。
倚篷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撤,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周德清《折桂令》
坐在破烂的窗前,抬头屋顶漏,低头水积洼,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都凑不全。柴如灵芝般珍贵,油如清晨甘露般难采取,大米贵如丹砂,其他的所剩无多。生活七大件短此少彼,倒也真够贫穷。人过得是这样的日子,哪还顾得上去折柳攀花、放浪生活呢?
这曲《折桂令》是当时着名的音韵学家周德清所作,他乃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人,《录鬼簿续篇》对他的评价极高。周德清对作曲、作词甚有心得,终生未出仕,说不上是真的不想做官还是没做成官。至于他的生活是否真落魄到粗茶淡饭的地步虽无从考证,但也不能肯定曲子里写的人不是他。
元人亡命天涯的不少,如周德清般的着名儒生都度日艰难,更别说其他人了。根据史载,元中期名臣吕恩诚未当官之前,家境贫寒,时值旱灾,家中没米没粮,他要把自己唯一的儒袍拿去典当,妻子非常不舍。为此吕思诚曾自嘲:“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一个满腹经纶的书生,吃完上顿吃不上下顿,穿的是破衣烂裤草鞋,那落魄滋味肯定不好受。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百姓,对百姓来说,啃树皮、吃草根或许才是家常便饭。
士人之窘总是难以启齿的,所以那些生活再落魄的才子,诸如乔吉之辈,饿着肚皮时也从未写自己吃不上饭的情况。对他们来说,宁饿死也不低头,可周德清显然不这样认为。在他曲子的末尾,流露出对“气节”的鄙视:没饭吃的人还想着风花雪月,不是太不现实了吗?
羁客乔吉曾深深眷恋扬州名妓李楚仪,五体投地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把她奉为掌中珍珠,可自己的困苦身世容不得他为李楚仪付出更多。
最后扬州路总管贾固将李楚仪纳为禁脔。乔吉曾自比杜牧,每每想起杜牧与妓女张好好貌似完美的恋情,就幻想自己与李楚仪还有可能性。不过李楚仪还是成了他快到嘴边的鸭子,飞走了。
乔吉活得很不现实,而周德清远比前者要清醒,也比一般的士人更回归现实。在他看来,没有本钱地隐居避世,注定要“享受”苦日子,有今天没明朝。
元朝民间极端困苦有着奇怪的社会根源,生活在宋代的人虽然并没有过上小康般的生活,但至少宋人大多数不会挨饿。可元王朝就大不相同了,官方施行的混乱的经济政策仿佛故意恶整百姓一般。中国历史上除了混战时期在货币发行上比较乱以外,数元代币制最混沌,且比战乱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和金代流行纸币分别为交子、会子和大钞、小钞。忽必烈即位元皇帝之后立刻统一了币制,并规定政府每年发行纸币不超过十万锭银。可是币制实行十几年后,国家发行纸币数量年复一年暴涨,到了元朝中叶通货膨胀已经无法抑制,许多官吏和商人从中作梗,获取暴利。官商勾结贪污受贿、垄断市场坐地分赃、强取豪夺鱼肉乡民的事情时有发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的穷人更穷,不聪明的富人也成了穷光蛋。元曲人苏彦文仅存于世上的一篇《斗鹌鹑·冬景》,即是写饱受官商摧残之后的穷苦人生活境况。
【斗鹌鹑】地冷天寒,阴风乱刮;岁久冬深,严霜遍撒;夜永更长,寒浸卧榻。梦不成,愁转加。杳杳冥冥,潇潇洒洒。
【紫花儿序】早是我衣服破碎,铺盖单薄,冻的我手脚酸麻。冷弯做一块,听鼓打三挝。天那,几时捱的鸡儿叫更儿尽点儿煞。晓钟打罢,已到天明,划地波查。
【秃厮儿】这天晴不得一时半霎,寒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布四野,满长空、天涯。
【圣药王】脚叉滑,手又麻,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情绪杂,囊箧乏,若老天全不可怜咱,冻钦钦怎行踏?
【紫花儿序】这雪袁安难卧,蒙正回窑,买臣还家,退之不爱,浩然休夸真佳。江上渔翁罢了钓槎,便休题晚来堪画。休强呵映雪读书,且免了这扫雪烹茶。
【尾声】最怕的是檐前头倒把冰锥挂,喜端午愁逢腊八。巧手匠雪师儿一千般成,我盼的是泥牛儿四九里打。
——苏彦文《斗鹌鹑·冬景》
这篇套数写的是贫苦寒士在冬天的困难生活。在冬天,观雪赏梅,围炉夜话,确为风雅之举。但对贫寒人家来说,冬季却是最让人难挨的季节。
首曲【斗鹌鹑】交代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已是深冬季节,天寒地冻,风霜交加。凉意浸透卧榻,床上的人因寒冷不堪而辗转反侧,于是觉得夜晚格外漫长。“梦不成,愁转加”描绘了寒士因为天寒地冻难以入睡而愁闷交加的状况,也因“梦不成”反衬了天气的寒冷让人不堪忍受。“杳杳冥冥,潇潇洒洒”形容人半梦半醒之间蒙胧恍惚的感觉。
第二曲【紫花儿序】承接首曲,进一步突出曲中人因寒冷而夜不能寐的感受。衣服破碎、铺盖单薄说明寒士的生活确实清贫,难以应付严冬。
“冷弯做一块,听鼓打三挝。天那,几时捱的鸡儿叫更儿尽点儿煞”表明了被严冬所侵袭的寒士“夜永衾寒梦不成”(王国维《浣溪沙》)的感受。“晓钟打罢,巴到天明,划地波查”(划地,仍旧,仍然;波查,折磨)是说虽然眼巴巴盼到天明,但仍然逃避不了折磨,为下曲对白天恶劣气候的描写埋下伏笔。
第三曲【秃厮儿】中描写的天气由初晴的平静霎时转为风沙走石的暴戾。“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形象地再现了天气的变化,场景转换极富动感。“布四野,满长空、天涯”简洁的八个字就呈现了阴云蔽日、长空失色的阴霾场景,文字虽简洁,但意味深长,也为下一曲【圣药王】中表现主人公在天气由阴转雪之后在天寒地冻环境下的窘迫和愁苦作了铺垫。
第四曲【圣药王】描写了主人公在看到“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时的感受,刻画了他怨天尤人却又全无办法的复杂心理。
第五曲【紫花儿序】别有意趣,连用几个典故来侧面映衬雪势凶猛。
这雪让曾卧于大雪之中而不肯乞食的高洁之士袁安都难以忍受。(见《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其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中袁安宁愿雪天僵卧在家也不愿外出求助的故事;陶潜《咏贫士七首》中也有“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的诗句)这雪让宋人吕蒙正都不得不返回窑洞。(吕蒙正为宋代官员,清廉耿直,“蒙正回窑”是说他曾冒风雪赶斋却被逐回窑洞,元人有很多杂剧以蒙正为主人公,如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等)这雪也足以让曾在大雪中担柴谋生的朱买臣放弃担柴而归家。(朱买臣,汉武帝时人,以卖柴为生但酷爱读书,大器晚成)这雪更让韩愈不欢喜,因为韩愈曾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之句,反映的是他获罪被贬时的心情。这雪也大得让踏雪寻梅的孟浩然没法夸赞。(相传孟浩然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因此后人将踏雪寻梅的典故归于孟浩然)“袁安难卧,蒙正回窑,买臣还家,退之不爱,浩然休夸”是“明典”,“江上渔翁罢了钓槎。便休题晚来堪画,休强呵映雪读书,且免了这扫雪烹茶”则是“暗典”,分别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雪中偶题》)、家境贫寒的孙康映雪读书以及陶毂学士扫雪烹茶的典故中化出,但都是反其意而用之。对吃饱穿暖者而言,踏雪寻梅或扫雪烹茶都是雅事,可是对家徒四壁的人来说,这雪全没了意趣,反而惹人埋怨。
尾声直接道出了寒士的心理:怕屋前冰凌倒挂,喜端午天气回暖,愁的是现在正逢寒冷的腊八。别人用雪堆成精巧的狮子我不羡慕,我只希望在这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有泥牛儿可以抽打。(从冬天的冬至日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一般三九、四九的时候最为冷,但四九之后,就开始慢慢回春了)春耕开始就可以抽打泥牛儿来耕田了,寒士想抽打泥牛儿的愿望表现了他对春的向往和期盼。
这篇套数将贫寒人家在严冬的感受一一道来。曲中先描绘自然环境,继而描绘贫寒人家面对寒冷时的生理反应及心理活动,层层递进。曲中典故颇多,为浅白的曲词增添了厚重感。因为是贫寒人士的自述,因此语言本色当行,平实晓畅,特别是叙说“怕的、喜的、愁的、盼的”时真是句句贴切,让人心酸。
第一个典故指晋代周斐的《汝南先贤传》中的“袁安卧雪”。晋时,一年冬天大雪封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全城只有一户人家门口没有动静,雪封路途,不可通行,正是城中名士袁安的家。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死,叫人凿门而入,看袁安窝在被里不动,便问何故。袁安说:“雪天人人饥饿受冻,我不想出门去麻烦别人。”洛阳令被袁安度人的心意所感动,将之举为孝廉。
苏彦文在《斗鹌鹑》里所描写的寒士,与袁安一样贫苦,但却不可能像袁安般走运。不仅如此,寒士连像南朝宋代的吕蒙正风雪天到寺庙讨食的事情都不敢做,因为他怕与吕蒙正遭遇相同的尴尬,被人赶回寄居所。
又比如韩愈获罪贬谪潮州遇雪感叹、孟浩然灞桥风雪寻梅、柳宗元江上看渔翁垂钓、孙康映雪苦学、宋人陶氏扫雪烹茶的雅事,这些事情更不是贫苦寒士所能奢求。一个人如果冷得要死了,也就不会想到风雅之事。他只盼冬季快点过去,端午快点到来才好,那时天朗气清,空气暖和,容易觅食,也不用受冻。
未尝穷人苦,不知世人贫。生活不够艰难,同情之词不过都是站在高处的观望之语。久在外漂泊的苏彦文大概是曾经历过《斗鹌鹑》里所写的困窘日子,是以字字见血,声声控诉。而他也成了元代仅有的几个关心农村生活的曲人之一。虽然他那无可考的生平无法断定《斗鹌鹑》的生活一定是他所经历过的,但可以断定,他的心是真正与底层社会的人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