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天下很快就乱了起来,抗秦的战火在整个神州大地上燃烧起来。所谓乱世出英雄,此时一位旷世英雄即将出世。但是,英雄出世之前需经受一定的磨难。而此时,正在痛苦中挣扎的韩信,决定寻找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在哪?从军,就是从军!在这个乱世之中,只有从军才能有真正的出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了南巡的路上。临死前,他拟定密诏,要他的大儿子扶苏到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主持丧礼并继承帝位。赵高是秦始皇的贴身宦官,他也是一个十分贪婪的人。他偷偷打开密诏,看了一眼,心里大惊道:“公子扶苏是一个非常有政治远见和才能的人。如果他继承了帝位,以后还有我赵高施展才华的机会吗?我要想个办法独揽大权。”
忽然,赵高想到了丞相李斯。李斯素来和公子扶苏政见不和。因为李斯主张对全国实行十分严酷的高压统治,而扶苏则主张要让老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以便发展经济。赵高想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和,令李斯和自己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想办法对付扶苏。
赵高对李斯说:“皇上临终前拟下密诏要公子扶苏继承帝位。丞相和公子扶苏素来政见不和。如果他继位了,恐怕丞相以后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丞相一定要想办法除掉扶苏,另立继承人啊!不如我们改掉密诏,立胡亥为帝,以后我们就可以独揽朝中大权了。”李斯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同意了赵高的说法。
赵高是秦朝著名的书法家,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书法,模仿了秦始皇的笔迹,写了两份假密诏。一份是要胡亥继承帝位的,一份是要扶苏自杀的。
写完了假密诏以后,赵高马上派人到了北方,找到扶苏,要他自杀。扶苏拿过密诏看了看,并没有认出是伪造的,就自刎了。
扶苏死了以后,胡亥继承了帝位,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每天花天酒地,不问政事,所有的事情都交给赵高处理。赵高极其贪婪,独揽大权以后,对老百姓采取了更加残酷的统治。老百姓对秦朝的统治更加不满了。
公元前209年,官府把一支由九百名穷苦人组成的队伍发往渔阳(今北京市附近)戍边。
七月,队伍在秦兵的监视下,往渔阳进发了。一天,天下起了大雨,所有人的衣服都被淋湿了,加上又冷又饿,大家开始走不动了。监视队伍的是几个秦兵校尉。校尉们不准队伍停下来休息,他们收到的命令是:一定要在八月十五之前赶到渔阳,不然就杀掉所有的人,这其中也包括监视队伍的秦兵。
雨越下越大,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晚上,他们终于走到了大泽乡。在一片废旧茅屋中,队伍这才安顿了下来。在这些穷苦人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人,他和同是穷苦人的吴广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因为得罪了官府,被抓了起来,并一起被发配到渔阳戍边。
当天晚上,陈胜对吴广说:“天降大雨,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八月十五之前赶到渔阳了。我们即使逃跑,也会被官府抓起来处死。而不逃跑,带领大家起义的话,如果失败了也是一死。同样是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我们带领大家起义吧!”
吴广觉得陈胜说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建议。陈胜见吴广同意了自己的说法,就接着说:“老百姓已经被秦朝的黑暗统治折磨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来不该当皇帝的。是因为和赵高合谋害死了太子扶苏,才当上了皇帝。老百姓只知道太子扶苏是个善良的人,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军,他很爱自己的士兵,楚地的人们十分拥戴他。城父之战中,有人说他逃亡了,有人说他死了。我们现在如果以他们的名义来起义,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的。”
吴广说:“那还等什么呢?我们现在就起义吧!”
陈胜接着说:“起义不能太着急。现在应该先想一个办法,让士兵们尊崇我。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啊!”
第二天,吴广偷偷在一块布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他把布条藏在了一条鱼的肚子里。鱼被士兵们买了回去。当杀鱼的时候,一个士兵发现了布条。他把布条一打开就发现“陈胜王”三个字,马上传给了别人。士兵们互相传阅着布条。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三个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时,吴广走过来,指着陈胜说:“他就是陈胜!”于是,士兵们都以为陈胜是上天派来解救苍生的天神。
到了晚上,吴广跑到茅屋后面的草丛中躲了起来。半夜的时候,他装作狐狸的叫声,高声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听到呼声,都害怕极了。
天亮了,士兵们纷纷议论着夜里的狐鸣。他们指着陈胜说:“那就是陈胜!”
陈胜见到时机已经成熟,就和吴广在喝酒的时候故意激怒校尉。校尉拔剑要杀他们,吴广跳起来夺了他的剑,把他杀了。陈胜也冲过来杀了另外两个校尉。然后,他们召集士兵,宣布道:“我们遇到大雨,现在已经误了行期。按照秦朝的刑律,我们都要被处死。即使不被处死,也可能会在戍边的时候死去。况且,堂堂七尺男儿,不死则已,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我们起义吧!难道王侯将相就是天生的吗?”
士兵们听到陈胜慷慨激昂的演说,都被感动了。他们高呼着:“我们愿意跟随你起义,请你领导我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老百姓杀了很多贪官污吏。原来的东方四国燕、赵、魏、齐又纷纷自立为王,不再受秦国的统治。
这个时候,隐居在江东的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也带着八千子弟起兵反秦了。项梁和项羽是原来楚国的大将军项燕的后代。他们起兵以后,原来楚国的老百姓纷纷支持他们,他们的实力也一天天壮大起来了。
韩信在淮阴听说项梁和项羽在江东起兵的消息,心里十分激动。所谓“乱世出英雄”!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正是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啊!他想:“我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我熟读兵法,善于指挥军队。只要我投靠项梁,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将军的。说不定推翻秦朝以后,我还会被封为诸侯呢!”
因此,韩信之后投靠了项梁。项梁,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羽,名籍,字羽,是项梁的侄儿。项家世代将门,远近闻名,在多次战争中获得胜利。项梁叔侄二人也都通晓兵法。秦统一六国之后,因项梁杀了人,为逃避仇家,带着项羽逃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在那里,他经常为地方人士主办徭役和丧事,结交了不少豪杰,为以后的起义奠定了基础。
当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沛县(今江苏沛县)。刘邦也揭竿而起。与此同时,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守殷通,举兵响应,并接受楚的上柱国(楚国的最高武官)封号,率领八千精兵组成的起义军渡江北进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项梁自己取号武信君。进军途中,大江南北的贫苦农民纷纷前来参加,队伍的声势日渐壮大。
没过多久,项梁和项羽就带着军队渡过了淮河。韩信见他们一路攻城拔寨而来,认为他们一定会推翻秦朝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投靠项梁。韩信拔出腰间的宝剑,仔细地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宝剑被擦拭得光芒四射的时候,韩信才把它插回剑鞘(qiao)。晚上的时候,韩信把家中所有能吃的东西都翻出来吃掉了,然后就挎着宝剑直奔项梁的军队而去。
韩信来到项梁的营地前,看到很多和自己一样想建功立业的年轻人来投靠项梁叔侄。他们一起走到项梁的营帐前,大声说:“项将军,我们愿意跟随您一起反秦。”
项梁问:“你叫什么名字?”
“韩信。”韩信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项梁听后,暗自心想这个名字怎么这样耳熟?好像在哪里听说过。突然,项梁似乎回忆起了什么,他大喊了一声:“啊呀!钻胯裆的就是你呀!”项梁吃惊地瞪着面前的这个人。他早就听说淮阴有个“钻胯裆的”,并曾多次把这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来议论,没料到今天“钻胯裆的”亲自上门来了。想到这里,项梁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但想着自己可能有点失态,就说:“好吧!留下他。”
项梁命令校尉把韩信带下去,收留他当了一个小卫士。众人见韩信被项梁挑中了,都十分羡慕他。可是韩信的心里并不高兴。他想:“我韩信乃经天纬地之材,竟然要我做一名卫士!这不是对我的侮辱吗?”但是想归想,韩信毫无办法向项梁证明自己的才能。于是,韩信就在项梁的帐下默默无闻地做起了一名卫士。
项梁和项羽带着军队连连攻城拔寨,打了很多胜仗。一天,项梁高兴地对部下说:“秦国的军队简直不堪一击,秦国的将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士兵们因为连战告捷,也都有些骄傲了!他们在训练的时候也没有以前那么用功了。
这时,一个叫宋义的人来到项梁的营帐,对他说:“大将军,我们现在战胜了,将领们显得骄傲了,士兵们也没有以前勤奋了。这是失败的前兆啊!秦二世不会看着我们楚军逐渐壮大的,我想他一定会加派部队来对付我们的。我们现在的处境很危险啊!”
项梁笑着说:“秦兵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地方,他们是无法战胜我们的。我们楚军连战告捷就是最好的证据。”宋义见项梁不听从自己的建议,显得有些不高兴。项梁看出了宋义的不高兴,在心里想:“宋义这个人敢在我战胜的时候助长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这样只会影响士气!不如想个办法,把他打发走吧!”
忽然,项梁想到了齐国。于是,他对宋义说:“我想派一个使者出使齐国。你是个人才,我认为派你去比较合适。”
宋义听到项梁这样说,知道自己的话得罪了他,他想:“现在楚军从将军到士兵都很骄傲,以为自己百战百胜,无所不能,我留在这里也只会受到连累。既然项梁要我出使齐国,我何不趁此脱身呢?”于是他对项梁说:“多谢大将军的厚爱,我马上准备。”
宋义在去齐国的路上遇到齐国派来见项梁的使者。宋义问使者说:“你是去见项梁的吗?”
使者回答说:“正是。”
宋义接着说:“我认为项梁这次一定会失败的。秦二世很快就会加派军队围攻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如果你走得慢一点,就不会受到连累,还能保住一命;如果你走得快了,就要大祸临头了!”说完,宋义和齐国的使者就各自继续赶路了。
秦二世得知项梁已经攻破定陶,就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军队,交给章邯指挥。章邯指挥军队将定陶围了起来。项梁闻听,心里大吃一惊,这时,他才想起宋义的话。他马上召集部下,商议对策。
可是,章邯已经率领军队开始攻城了。由于项梁准备不足,定陶很快被章邯攻下。项梁也在混战中被秦兵杀害了。
项梁兵败身死以后,韩信就投到了项羽的帐下。项羽见韩信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而且言语不俗,就让他在帐下做了一个郎中。项羽是一个推崇武力,而且极其骄傲的人。虽然韩信多次建言献策,但是项羽都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项羽认为韩信不过是一个随从,不可能懂得什么军机大事!